手机成瘾是怎样毁掉青少年的
河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基地研究青少年学习机制,并且专业调整青少年厌学、手机成瘾。经过长期大量的研究,基地的心理学专家对“青少年手机成瘾”问题的相关性得出惊人的研究结果:
网课是诱发青少年手机成瘾的诱因之一。在参加网课学习之前,很多孩子甚至没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上网课使很多孩子名正言顺的拥有了一部自己的手机或电脑。在上网课之前,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状态大多由成人严密安排,孩子并没有什么自主的时间。这就造成了很多孩子不会对自己负责、不会自律、不会自我管理和安排。
手机或电脑连接到互联网,孩子们的眼前突然展现了无限的、精彩绝伦的视频、画面、信息、诱人的游戏、引人入胜的小说、动漫、奇闻异事、美妙的音乐……扑面而来的海量的信息湮灭了孩子的心智。他们饥饿的、饥渴的使用着手里的“自由”。他们不仅毫无防备的扑进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信息的大海”,而且很快被吸入“信息的漩涡黑洞”不能自拔。老师讲的功课、家长的亲情希望就成为“往生往事”了。青少年被虚拟世界的海量信息浸泡后,变成了父母完全不了解、“换了心”的人。
青少年抱有对外部世界的极大的渴望和好奇,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恰恰满足了他们这种渴望和好奇。但是,青少年在无节制的汲取信息的过程中,充满激情却缺乏自制力。
家长都忙于工作或忙于家务,很少能有人全程陪伴孩子上网课。等家长发现孩子沉迷手机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时,已经为时甚晚了。
有的家长对孩子整天“不务正业”异常焦虑、愤怒,一开始是跟孩子“讲道理”。论“讲道理”,孩子比家长还明白应该好好学习功课。但是只要一有机会拿到手机,孩子立刻像着魔一样,什么道理都抛到九霄云外了。家长气急败坏之下骂孩子、动手打孩子、摔烂手机……这些做法不仅没有阻止孩子的成瘾行为,反而使亲子反目成仇。孩子要么和家长大吵大闹,要么以不吃饭、赖床睡觉抗议,甚至有的孩子以死相逼,和家长动手打架,在家里乱砸,总之越来越失控。很多家庭因为孩子沉迷手机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泥潭;很多原来成绩优异的孩子变得厌倦上学。家长无助、失望,甚至绝望。
绝大多数家长忙于生计。虽然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没有时间或精力继续保持学习状态、去学习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如何发展的。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心理高速成长的阶段,他们需要丰富的大量的外界信息促进其心理发育。绝大多数家长自身没有学习状态,可以说家长能给孩子提供的心理营养太少,以至于青少年接触到互联网上繁复的信息后,控制不住的一头扑了进去。很多家庭只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只知道照顾孩子生活、溺爱孩子,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自主性、自我管理能力。所以,当孩子“发现新世界”以后,很轻易的就沦陷失控了。
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我们“保持终身学习”的生命状态,孩子心理的成长变化更需要家长系统的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能有的放矢的解决孩子遇到的心理困惑。随着孩子长大,家长也需要成长学习。如果家长没能做到“比孩子还热爱学习”,一方面失去了“以身作则”身教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家长自身知识匮乏,对孩子的说服会干瘪无力,丧失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感。遇到孩子出了状况,只会发脾气、用家长的地位强压孩子。结果就会出现不仅管不了孩子,反而事情越发糟糕的情况。
相反,网络可以做到“无所不知”,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家长感慨:“手机在孩子眼里比亲爹都好”的因素之一。家长需要保持学习的状态,才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方法,才能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
网络信息“无所不包”,但是鱼龙混杂,完全是无序的碎片化的信息。网络大数据又勾引着孩子陷在感兴趣的内容里不愿意离开。而青少年正常社会化的要求是需要他们掌握“知识”,而不是了解“信息”。知识是系统化的结构化的经验建构,犹如一个结构清晰的高楼大厦。而信息则犹如散落一地的渣子碎片,且没有边际。建设一所高楼大厦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付出;而捡一粒粒渣子碎片则轻松无比,不用费力不用动脑子。在舒适的被动“享受”中,时间一去不复返矣。
青少年时期,渴望“独立”,又不能真正独立——他们需要父母的养育。这往往使得他们感到尴尬和压抑。当青少年在网络中肆意“潇洒”的时候,他们恍惚拥有了“独立和自由”,所以尽管他们知觉到这种“虚幻性”,仍然会坚持其中,不肯回到现实,直面自己的“未能独立”。
在网络的世界里,青少年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思寻找自己的“偶像”,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只要自己开心。父母不再是他们的偶像,有的青少年甚至质疑父母。“自己不想飞,下个蛋,要求这个蛋飞上天”——这句话,可以肯定出自质疑父母的青少年。
青少年不是没有理想,不是不想遨游蓝天。他们为自己的梦想刻苦了一天又一天,刻苦了一个月又一个月……到了期末考试,很可能排名不仅没上去,甚至下降了。这个拼搏的时代,可能总有比自己更努力更有天分的人。这种长期付出,回报结果不确定的残酷现实,让一些孩子倍感失望甚至绝望。遗憾的是父母还会指责“怎么成绩这么差?”没人看到孩子们对自己的克制,对功课的付出。成人旁观着青少年,多的是挑剔,少的是发自真心的肯定与鼓励。中学的课程内容大多抽象且距离青少年的生活较远。很多孩子不知道学习功课为什么。
而在网络世界,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投入游戏,只有鼓励和奖赏,而且即刻兑现,不用辛苦的等待。这种快速奖励的机制,刺激个体大脑分泌令人愉悦快乐的多巴胺。可以说网络给了青少年充满赞赏的即刻的成就感。加上美轮美奂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强悍的代入感。这是沉闷的课堂所不能相比的。厌学就变得自然发生。
网络,以“投其所需”的架构,用海量信息覆盖了青少年的世界和时间。家长确实很难与之相抗衡,将沦陷其中的孩子夺回现实中。
河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基地的心理学专家团队针对目前孩子们面临的现状,研发了一整套青少年戒断网瘾的调整方案。孩子们在基地,不仅可以阻断网络的侵害,还能塑造青少年的完整人格,找回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方向,主动学习,满血回归阳光少年。
如果您的孩子有相关的困境,比如说不上学、厌学、学习困难、手机成瘾等,都可以联系我们,让孩子到我们的基地,让我们的老师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联系
赵老师
张老师
敬请
“转发朋友圈”
“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yy/11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