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砚耕
广东省高新高级技工学校教研督导室教师研究方向:行动导向育人研究、班主任工作李彩霞
广东省高新高级技工学校德育专职教师、德育助讲研究方向:思想引导、心理调整、班主任工作《在技工院校体育课教育中植入式渗透学生心理建设和引导》
摘要:广东省的技工教育的发展一日千里,但是学生的身心问题成为学生在校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壁垒。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日益凸显,而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却长期不彰。寻求新的方法突破传统心理建设的困境已成为全省技工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植入心理健康建设是具有启发意义的解决办法之一。这种实践,以建构主义为哲学基础,将体育活动作为载体渗透心理建设,有望改善技校生心理状态,帮助“边缘人”融入集体,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团队合作等职业基础能力;积累成功的自我暗示,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职业理想,形成学习动机;培养国家意识、公民责任意识、建立适应社会职业和个人发展的健康人格。从而推动在校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实现个人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心理建设,体育,载体化,渗透教育
引言
据笔者调查走访广州地区数家万人民办技工院校得知,近年入学的学生中,超过50%的学生存在自卑或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80%的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和网瘾问题;超过70%的学生存在价值观偏差和文化基础差,导致学习效果严重低下。
一、学生身心问题成为学生在校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壁垒
上述现象与生源的成长背景有很大关系。根据两位笔者所带的班级的家庭背景调查:在个学生样本中,26.4%的学生父母离异;1.51%的学生是非婚生子女;57.3%的学生是留守儿童;89.6%的学生小学或初中开始迷恋手游,很少读书。离异家庭很大概率造就学生自卑敏感的性格;留守儿童和隔代看养较大可能形成独宠溺爱且放养式成长经历,造成学生长期习惯放松学习、沉溺手游、自我中心、家教匮乏、文化基础差等行为表象。
学生的价值观的不正、进取心的缺失、甚至人格的缺陷以及职业基础的不足成为学生在校学习和职业终身学习发展的壁垒
二、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日益凸显,教学效果却长期不彰
良好的心理是奠定个人发展和实践终身教育的基础;技工院校根据其生源特点,若不首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认识问题、动力问题、素养问题;其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很可能将成为“水中月、镜中花”,注定基本低效的。然而,传统说教式教育能起到的教学效果却长期不彰。学生怕听、厌听“大道理”,或者“道理都懂就是把控不住自己”。因此,如何寻求新的方法突破传统心理教育的困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职业教育问题。
三、运用体育课堂的行动教学模式渗透心理建设和引导
体育课具有行动导向明显、行为迁移强等特点,是实施心理建设和引导的最佳载体之一。
(一)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建设的建构主义基础
以体育活动为载体的教学如何能带来心理、价值和认知上的迁移效果?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基于其建构主义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1]。
儿童认知涉及“同化”与“顺应”两个基本过程。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2]
在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建设教育模式中,技工院校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不是由教师灌输得来;而是学生自己在从事经精心设计的体育活动中(载体)通过自己的心理体验建构而来,即把指定的体育活动隐含的价值观倾向、潜意识和涉及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整合到自己的意识中,完成自己心理活动的重构。
(二)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建设的实施策略
1.通过体育活动改善技校生心理状态
(1)使“边缘人”融入集体,满足学生安全和归属感的需求,塑造健全人格
运用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建设的教育模式,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yy/11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