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2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全国流行性感冒防控方案(试行)》。
接下来荐读三则古今医话,
听听老祖宗是怎么理解外感的。
风寒暑湿之邪,或由肌肤感冒,或由口鼻吃入,一触就病的,名叫暴感。
一样的邪,入于人身,不即发作,由经入络,潜伏在里头,待时而动,犹之莠民伏莽,当政治严明时候,不过是辍耕叹息,机会一到,他就要揭竿而起,称王作霸了。所以有人问我,邪是何病?伏在那里,我说当他潜伏不动时光,仙人也瞧不透,总要有些朕兆发现,才能知道。
伏邪种种,有伏风症,有伏寒症,有伏暑症,有伏痰症。伏有深浅,或在营分,或在气分,或在血分,或在阳经,或在阴经。
总之一句话,伏邪症不论它所伏深浅,不有外感暴触,是不会发动的。总是先有见景生情,然后引动伏邪,里应外合,成为大病。有轻微的病,愈治愈重,就是延来名手,也不能够一扫而空,都是关涉着伏邪。
就为伏邪病治法,既不能发表,又不能攻里,须要安心定志,慢慢把病邪引出,见景生情,因症立方。否则有力没处使,英雄无用武地。倘用霸药,立见变端。
从前扁鹊见齐桓侯,望色而请治,桓侯病的就是伏邪症。仲景见王仲宣,望色而与药,仲宣病的也是伏邪症,桓侯、仲宣,不听而死,史册所载,非虚语也。
(《士谔医话》)
作者:陆士谔(-),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生于千年古镇珠溪镇(今朱家角)。名守先,字云翔,号士谔,亦号云间龙、沁梅子等。早年跟随名医唐纯斋学医,后来在沪行医,一边行医一边写小说,一生创作了百余部小说,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他的作品“皆不称”。
风在皮毛作疮,在肌肉作麻,在筋作搐,在骨作响。
寒在皮毛作栗,在肌肉作木,在筋作痰,在骨作痛。
暑在皮毛作炙,在肌肉作热,在筋作缓,在骨作重。
湿在皮毛作黄,在肌肉作肿,在筋作痿,在骨作重。
燥在皮毛作干,在肌肉作瘦,在筋作露,在骨作柴。
火在皮毛作燎,在肌肉作疼,在筋作痛,在骨作蒸。
(《王氏医存》)
王燕昌,河南固始人,清代医学家,家中世代业医,燕昌得其祖传医技,并有所发展,常能起沉疴,为时医称道。曾任幕僚,议论医药之事,常加记录,积久而成帙,集成《王氏医存》十七卷,所论有医学理论、诊断及药物,于杂病之诊治,亦颇有心得。
六淫之病,火病变幻最速,杀人最易,风寒暑燥诸气,久必化火,变症缓而杀人亦少。惟湿胜之病,既少变症,亦不杀人,每见有兼旬经月,而病如故者。
其症不欲食,不大便,胸闷而不舒,神倦而嗜卧,病家以其病之久,而不纳食也,必慌张无措,医家以投药之不见功也,亦心痒难搔,其实湿恋于中,不易化耳!
治之之法,芳香以化之,淡渗以泄之,二陈、苓、术、谷芽等品以和之。总之湿病无死证,缓以调之,耐心以俟之,虽日久可愈也。
(《留香馆医话》)本文医话均选自《中医历代医话选》
(点击小程序了解详情)
《中医历代医话选》分为基础理论和学术论辩和临证心得与治验记实上下两篇,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诊法、辩证辨病、治则治法、药物方剂、养生康复、医家医术九章;下篇为临证心得与治验纪实,包括内科、儿科、妇产科、外壳、五官科五章。所选内容,皆为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研究的精辟论说,或陈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独特见解,以及临证的心得体会和经验结晶。
(扫码购书)
END
版权声明
本文由中医出版原创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正版图片。小编-,欢迎投稿唠嗑。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对于抗生素都无效的病,这个方子却有特效!
把病人扎成筛子??那是因为你不会精简针灸处方!!!
点阅读原文,一键购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yy/11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