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既有的广电研究大多偏重媒体经济学视角,而从媒体的政治经济学视野切入的论著较少。其次,学界与业界之间缺少良性的对话,使得当前的电视研究与电视业界之间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电视研究往往呈现出一种“理论的贫困”或者“后见之明”的现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多数研究将城市本位或城市中心论作为不证自明的前提,却忽视了中国传统国家是建立在乡土结构基础上这一根本事实;这些社会结构在历经革命和改革开放之后所发生的变化,城市关系的演变及其社会过程的展开,如何影响或限制作为普及率最高的大众媒体电视的,而电视市场化与商品化的急速发展反过来又是如何约束甚至主导前者的,一直没有得到有效且充分的讨论。
鉴于此,从本期开始,批传公号将陆续推出一系列广电研究与分析的文章。这些文章跳脱出单一的经济学或管理学的视角,并非孤立地研究中国广电体制与发展进程,或者仅仅探察政治制度及其管控对中国广电市场化的负面影响,而是致力于建构一个整体性的理论框架,旨在将电视产业的发展与更大范围内的历史和社会结构问题进行关联分析:例如权力、审查机制、市场、城乡关系、阶层、地区性差异等,后者作为变量如何影响电视及其传播资源的分配?如何重新理解中国的社会阶层变迁、身份认同、文化趣味同电视产业发展及其变革之间的关系?同时,从认识论角度重新梳理电视产业发展的制度、规制及其背后的政策与市场逻辑,并跳脱出单纯的国家——社会,或国家——市场的二元思维,将电视产业发展的问题放在城乡、阶层、市场与国家的复杂关系、地区甚至全球媒体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等不同维度下加以考察;尤其针对以数字化、网络化和跨国企业为代表的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与社会权力分析提供批判性思考的整体性视野。
本期首先推出中国传媒大学姬德强与华东师范大学吴畅畅两位副教授的文章。姬德强的文章将由“青岛模式”及其全国推广所展开的围绕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的多样化“社会过程”称作“青岛实践”。这一未竟的社会过程不仅继续受到技术民族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国家力量,以及寻求投资报偿和增长的各类资本力量的制约,但也逐渐受到多种“社会保护运动”及其对国家规制的诉求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数字电视道路不仅具有特殊性,更具有传播民主的普遍性。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多重角色值得特别北京治疗白癜风疼不疼在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yy/4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