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将“游戏障碍”电子游戏上瘾行为纳入了“精神疾病”。
在相关文件中,WHO将“游戏障碍”定义为一种持续的或是反复发生的电子游戏行为,并称这种行为会严重损害病人的家庭、社会生活、工作和学习。
消息一出可谓是一时激起千层浪,各大网络公司和游戏平台纷纷发表声明,强烈谴责WHO的决定过于草率。
事实上,WHO早在年就提议将“游戏障碍”列入“精神疾病”,经过专家们一年的研究与探讨,才在这次大会通过了此提案。
游戏阴影下的青少年
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电子游戏成瘾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约为1.2%—5.5%,每10个玩游戏的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因游戏而产生身体或心理的问题。
在中国,电子游戏成瘾的问题同样严重,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18%的青少年存在电子游戏成瘾现象或面临电子游戏成瘾风险[4]。其比例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而且随着近些年电子竞技事业发展和游戏公司加大形象宣传力度,“玩游戏”似乎摆脱了不务正业的帽子,成为了正经的职业。
新闻观察
被游戏扭曲的人格
年,德国西北部一19岁网瘾少年马塞尔·黑塞残忍杀害了年仅9岁的邻居和他的一位网友,并称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
年6月3日,印度一男孩连续“吃鸡”6小时猝死。据家人描述,男孩非常沉迷这个游戏,强制删除游戏后他就绝食抗议。
在中国,因沉迷游戏导致青少年性格改变并不少见。
年常州市一名23岁青年沉迷电子游戏,高中辍学后便在家啃老,在要钱更换电脑遭到拒绝后,开始打砸家中物品[6]。年9月,南通海门市一初中学生,在长时间玩电子游戏后,跳楼身亡[7]。
各国心理学家在评估了大量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后,得出结论:
电子游戏成瘾将导致青少年焦虑、抑郁以及自卑,严重可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法国一项研究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游戏人格”:
一种是“内向型人格”,随着沉迷游戏,青少年开始出现社会焦虑,以及情感和行为的回避。也就是变得沉默寡言,不善交际并且回避各类社会活动;
另一种是“外向型人格”,青少年变得难以控制自己情绪,暴躁易怒,容易冲动。
同时沉迷游戏还将严重损伤青少年视力,影响睡眠质量,引发肥胖以及降低学习能力,而这些躯体症状又将反馈加重性格的扭曲。
网瘾只是针对青少年吗?当然不是,成年人游戏上瘾同样会产生不好的后果。因游戏成瘾而白天工作,精神萎靡不振,工作效率下降。迷恋游戏,导致不修边幅,成天宅在家里,社交能力下降。游戏成瘾同时会导致肥胖和心血管疾病。
如何拯救网瘾少年
下面的几种具体办法都属于认知行为疗法,也是控制网络过度使用的优选方法。
1.认知疗法。家长和网瘾的孩子要像朋友一样协商,不要说教,双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确网瘾的不良影响,比如荒废学业,损伤身心健康等,使网瘾患者内心对于成瘾行为有较为本质的认识,慢慢戒除。
2.系统脱敏疗法。家庭成员与网瘾患者协商制定计划,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
3.代替疗法。网瘾患者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可以一起寻找其他的爱好替代网络,比如游泳、打球、登山、旅游等户外运动。
有一部分人行为难以控制,带有冲动控制或者强迫色彩,需要考虑要配合药物,在专业医师的系统的指导下来控制他的那种强迫和冲突,就像治疗强迫症一样,情况比较复杂,需要药物加上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
医院温馨提示:
对与已出现心理障碍、精神症状及人格改变等严重的网瘾患者必要时需要住院治疗。最后提醒大家,与物质依赖的成瘾行为相比,网瘾患者没有受到任何摄入物质的影响,是一种最为单纯的行为成瘾。所以针对网络成瘾的问题要未雨绸缪,以预防为主,社会、学校、家长等多方面配合营造好的环境。
—END—图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如果您还有疑问
请长按进入咨询
?
诚信立院疗效至上
医院
-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yy/8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