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3破解的不仅是密室,还有原生家庭的

事件是这样的,多年以前,一个男人抛下女人和共同的女儿,与富家小姐结婚,并给她们留下一大笔钱,从此过上“富裕”的生活,与女人和女儿断了联系。后来,女人一个人难以维持生计,只得靠偷东西、出卖身体的方式给孩子食物,结果被抓最后死在牢狱中。小女孩长大后加入了生父对手的阵营,并且策划杀掉父亲的对手然后嫁祸给生父。因为她恨,恨这个男人抛弃自己和母亲,恨因为他导致母亲遭受羞辱,恨因为他造成母亲的死亡以及自己成为孤儿。

有人可能感到故事情节熟悉,是的,这正是《唐人街探案3》的部分剧情。电影结尾处,父女面质,父亲说出当年离开的原因。当年五岁的女孩得了重病无钱医治,男人只得回去求助自己的父亲,但是他的父亲以娶富家小姐为条件威胁他。要么拿钱娶别人,要么回去等女儿死。男人在雨中跪了一夜,最后选择了拿钱——他希望孩子可以活下来。

当他讲述完经历,看电影的人发出欷歔,感叹男人的无奈和深埋的父爱。可影片中,作为孩子的女人却说出了“我真希望自己在五岁的那场病中死了。”

在接受爱和拒绝爱两者间,她选择了拒绝。

因为若她接受了,她认为就要否定自己之前对生父的看法、承认自己错了、抛弃了对母亲爱,愧疚与自责会淹没她。所以,她宁可固着在幼年的恨,即使这个恨剥夺了他人的生命及自己的人生。

故事最终虽以一个完美破案的结尾落幕,但它背后的动机反射出了现实家庭关系中的核心问题:

寻求爱与看见真实

1、寻求爱——从“我”出发的爱,无迹可寻

父母的爱与孩子需要的爱总是错位,这种错位,让我们以为爱没有了。

但是,爱并非消失,只是没有按照“我”认为的样貌出现。

同样,爱并非消失,只是总是以“我”认为是爱的形式展现。

这可以看出,爱本身一直存在,重要在于表达的方式、形式。而这些往往与个人的经历和需求高度相关。

成年的我们也还是索求父母的爱。

比如:认可、称赞、物质的满足。

我们认为这个就是爱,若父母做不到,就是不爱我。

我们渴求父母给予无条件的爱,可是我们却将爱赋上了各种条件。

——不认可我的观点就是不爱我

——我需要的钱的时候不给我就是不爱我

——我只是想要一点夸奖都没有,就是不爱我

换句话说就是只要满足我,才是爱。对孩子如此,对情侣如此,对父母亦然。这个是对爱的不完整理解,让爱处于两个平行线,谁都不能互相触碰。

那要怎么做才好?

首先我们要明确:爱的定义是什么?

爱是一门艺术。他认为,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不能谦恭、勇敢、真诚、自制的爱他人,就不能得到满意的爱。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哲学家艾丽希·弗洛姆

谦恭表示,我知道自己并非完美,我会做错事、做错话、表错情,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错在于表现形式,而非我个人。同时我知道我不会完全了解另一个人,我也可能会误会他人的意思,可以谦恭的询问、了解。

勇敢表示,我可以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勇敢的尝试自己不熟悉的方式。对方需要称赞,我不敢说或者不会说,但是我愿意勇敢的尝试去称赞他,看看会发生什么。

真诚表示,我可以真实、诚恳的表达。用心与人交往。做不到的诚实说做不到,不恶意欺骗。

自制,尤为重要。不管在亲子还是亲密关系中,往往盲目、过度的表达爱反而事与愿违。需要自我调制至

适当的度,才可以让两个人的关系舒服自在。

美国婚姻情感咨询师盖瑞·查普曼在《爱的五种语言》中阐述了五种爱的方式,而每种方式中又会具体到细节的不同。核心关键在于,用对方式,也就是做让对方可以感到被爱的行为,以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去做,才会让平行线变成相交线,让爱流动起来。

比如对方需要的是一个拥抱,那么就展开怀抱。他感到爱会放松、会笑,而这些也会感染到你,你也会体会到爱。爱便流动。

像影片中,父亲的爱是拿到钱,不管怎么让都要让女儿活下去。这个钱是救命钱,有命在就有无限可能。即使代价是断绝关系,离开自己爱的人和孩子。但这个是他认为的“爱”,不管多么感人多么伟大,都不是母女两人需要的。影片中虽没有交代细节,不过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大致猜到:大多数男性对于爱的表达能力的局限,或许这个男人就是回去放下钱就离开了,没有说什么,最终让这份爱在孩子心中变成了恨。

2、看见真实——接纳真实的父母

现在心理学的研究及实验表明,父母、主要照顾者或者说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明显。这也是我们越来越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zd/110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