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性

当今社会,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网络游戏像毒品一样正慢慢“侵蚀”着我们的青少年,他们的脑子里灌满了可怕的思想。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网络游戏大约有95%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人数就越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成都市青龙场的一个居民点发生一起学生斗殴事件,一名高中生被另一名高中生杀死。据了解,行凶者酷爱网络暴力游戏,一昧模仿游戏世界的暴力行为,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一名19岁的男孩,因长期沉迷网络色情、暴力,难自拔,自称拥有第六感,甚至提刀砍父亲出现精神怪异症状,经常对女邻居做下流动作、持刀伤人……怕儿子再伤害他人,其父用铁链将儿子锁在了家中。

郑州某高校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孤独开始到网吧上网,玩游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并在网吧里结识了一些所谓的“朋友”,最终,该学生由于缺钱上网玩游戏而走上了抢劫的道路,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到底是什么导致他们如行尸走肉般残酷、肆虐和无视生命的珍贵?我们想就只有网络游戏能给予我们正确的答案吧。

现在的网络游戏大都以暴力为主,很多青少年为了能寻求在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刺激及优越感最终迷恋上了网络游戏这一“魔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类似网络暴力的情感和环境时,往往容易丧失理智,毫不犹豫地把在虚拟游戏中的行为运用于现实的人际冲突,导致一些悲剧发生。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青少年在生活中都会幻想游戏的情节;应该在校上课的时间他们却还在网吧里打游戏;浪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更为严重的是,部分青少年把暴力情节带到生活中,这不仅伤害到自己的身心健康,还伤害他人。根据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1、沉迷网络游戏浪费金钱和精力;

2、影响自己的学习;

3、经常夜不归宿,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

4、在沉迷网络游戏后,把暴力情节应用到生活中;

5、在和他人发生冲突后会想到用暴力解决,导致悲剧的发生。

6、他们没有生活目标,没有社会责任感;

7、没有钱玩游戏,就向家长要!向同学借!慢慢地学会了说谎,乃至去偷!去抢!

 年7月,中国第一款商业化运营的网络游戏诞生,从此开启了国内的网游历史。与单机游戏不同的是,网民能和其他玩家在线交流,还能获得与现实中截然不同的身份、地位等,一时间吸引了大量玩家投入到虚拟世界中。

  如果说《传奇》、《魔兽世界》等“打怪升级”类网游,参与者大多是青少年的话,近年来,开心网、QQ农场等新式网游则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社会风潮。这类游戏主题以休闲娱乐为主,进入门槛较低,除都市白领外,从八九岁的小学生到60多岁的大妈等从未接触过网游的群体都为之痴迷,有的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据介绍,高峰时期,开心网每天新增注册用户多达20余万。“偷菜”、“抢车位”、“回家种地”已是很多职场人士的常用语。目前,我国参与开心网等社交网站的玩家已近亿人。

  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吴女士啼笑皆非地告诉记者,前两天,她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回家后郑重其事地宣布:“我们班同学都在玩赛尔号,我如果不玩就连跟大家交流的话题都没有,我就out了。”记者发现,仅针对7-14岁年龄段的儿童版网游就有“摩尔庄园”、“赛尔号”等版本,网游的触角已延展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诸多人群。中国,真正进入了大众游戏时代。

  除妖降魔、种菜喂猪、餐厅打工、买地置业……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各类3D版本的“过家家”游戏,让网民点击鼠标即可尽情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与现实社会的高度结构化不同的是,网游中只有级别的高低,而没有地位的尊卑,这给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平等的舞台:买不起房的穷小子转眼间就可“开”豪车、“住”别墅,感情受挫的单身汉可以变得多情健谈,职场链条中最底层的员工,可以整蛊金字塔顶端的高级主管……弱者可以变得强大,获得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心理补偿,这让网游盛行有了更为广泛的情绪基础。

  资深网络传播学者、南京师范大学老师王少磊认为,尝试扮演和自己截然不同的角色,不仅仅是孩子的梦想,实际上这种对自我角色变换的渴望会一直延续到成年期。以前人们只能选择做白日梦,或者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今网络给了人们一个塑造自己想要成为的角色的战场,难怪网络会成为许多人不能割舍的精神世界。

  游戏商瞄准人性弱点赚钱

  随着网游经济的日渐兴盛,在暴利的召唤下,企业纷纷“淘金”,转向并跻身于游戏商的行列。为了争夺眼球,获得利益最大化,设计者主动迎合目标人群喜好,不加选择地消费社会热点,各色光怪陆离的网络游戏产品应运而生。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一种名为“QQ后宫群”的网游在“90后”中悄然流行,它利用QQ群模拟清朝后宫生活,不仅有皇帝皇后,还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玩家每天向“皇帝”“皇后”请安能加分,会创作宫怨诗也可升级。评论者认为,虽然贴着“弘扬历史文化和古典文明”的标签,但“后宫游戏”的火爆也是年轻人渴望权贵富裕思想的一种折射。

  在教育界对“穿越”小说争论不休时,各类“穿越”网游已是层出不穷。广州中学生小陈迷恋“穿越”小说和游戏,过马路遇到汽车撞过来也不躲闪,还面不改色道:“传说中的穿越发生在我身上了吗?”无疑,如此“临危不惧”,是网游给了他无视现实世界的勇气。

  尽管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文化产品,经济利益却是游戏商追逐的终极目标。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使得众多游戏产品存在“先天性不足”的设计缺陷。加之监管不严,暴力、色情、人文精神倒退等不良元素充斥着网游的虚拟世界。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喜欢模仿的青少年来说,如长期浸淫在这种游戏氛围中,难免会误入歧途。在福建,未成年人小钟因沉迷于“杀人游戏”,遭遇挫折时就以游戏里的“PK”方式,将对方残忍地杀害。网游里的“PK”演变成现实生活中“PK”惨剧,是小钟内心中虚拟与现实的严重扭曲与错位,值得大众警醒。

  资深网虫老苗是围棋高手,但他表示自己平时更愿意选择与朋友对弈。“网上下棋太耗时间,一旦上了游戏网站,想要停下来几乎不可能。今年春节,在网上大战3天,3天后往镜子里一瞧,里边那个人已神情恍惚,与大战前判若两人,乃决定再度戒网。”老苗还算是个理智的人,他认为成人尚难抵抗网络游戏的诱惑,更别说孩子了。

  一位网游公司中层私下透露,让网民“沉迷”上瘾正是网游界普遍追求的“目标”,虚拟世界所倡导的恃强凌弱、一夜暴富等规则,是对功利、贪婪、暴力等人性弱点的敏锐捕捉,这使得玩家“投入越多越不能自拔”。戒除网瘾专家陶宏开教授认为,游戏是对网民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挑战。为长期抓住玩家,设计者利用人们争强好胜、喜好攀比等弱点,令网民沉迷其中,网游公司正是瞄准人性的弱点赚钱。

  大众游戏时代的价值观迷失

  “我感觉自己也有网瘾了。”在一家媒体工作的徐女士说:“每天我精疲力竭回到家里,打开电脑就会不自觉地将鼠标指向惯蛋网,输入用户名密码,然后就开始一盘接一盘地玩下去,这个程序熟练得几乎都不需要通过大脑。”

  省社科院项光勤研究员用弗洛伊德的“释放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他说,每个人对自己都有愿望管理,当一个人的精神压力、心理压力比较大时,就需要寻找释放途径,现实中找不到,就只能在虚拟中寻找。

  然而,长期沉溺在虚拟世界,很容易将游戏和现实混为一谈,甚至会因为虚拟的“成功”而选择逃避现实,这就是所谓的“虚拟社交依赖症”。忽视现实,不仅降低人们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将妨碍人们在现实中建立正常、融洽的社交关系,最终加深现实中的孤独感和焦虑感。“人们要学会区别对待现实与虚拟,虚拟社会永远替代不了现实社会。”南京维利尔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心理咨询师蓝军认为,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边界区分,就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不仅如此,在网游的娱乐外表下隐藏的人文精神倒退、价值观迷失,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反思。一位母亲告诉记者,在“偷菜”游戏尚未改名为“摘菜”时,每当8岁的儿子兴奋地说“我们去偷菜吧”时,她就觉得不对劲。她担心,如果年幼的孩子将现实生活里的“偷”也理解为一种娱乐,会对他今后的人生造成不良影响。

  消解主题,消解深度,浅薄的娱乐符号代替理性思考,这些已经成为网络游戏产品的风尚。在崇尚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和官本位思想膨胀等不良风气的引领下,网游中普遍存在着只求当下快乐、道德虚无的文化心态。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在游戏中生活,把生活当成游戏,网络已成为他们塑造自身道德、价值观及认知行为准则的主要源泉。传统价值和责任意识的消解,极易导致他们玩世不恭,把一切都看作游戏。专家担忧,这样的文化背景会导致年轻一代中现实精神的强化和人文精神的淡薄。

  网游折射出大众文化之痛

  沉迷网游,会带来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尤其自控能力不足的青少年,上网成瘾现象屡见不鲜。有专家提出,网络并非洪水猛兽,与其把脏水全部泼在网游身上,不如反思责任主体究竟是谁?

  身为研究网瘾的专家,中国传媒大学统计研究所所长柯惠新教授提出,网瘾更多的成因在于家校教育和政府监管的缺位。“我们不能简单地去怪网游不好、怪孩子贪玩,青少年孩子沉迷于网游,那是我们的教育工作没有做好。”

  医院医学心理科医生林万贵博士对此表示认同。他对记者说,不能妖魔化网游,也不要一味禁止未成年人接触网络。如果家长愿意和孩子交流,带着他们出去开拓眼界,如果有更适合年轻人群的娱乐休闲方式,孩子又怎么会整天抱着电脑不放呢?

  令人欣慰的是,政府主管部门已制定出网络游戏分级标准,将网游分为适合全年龄段、12岁以上、18岁以上三个级别,并率先在北京试点。文化部进口网络游戏内容审查委员会专家委员向勇称,“除了色情、暴力外,我们考虑的更多的是文化、价值观的引导性。”

  专家认为,不仅是游戏,在影视、文学等领域,同样存在只要感性,不求深度,只求享受,不要动脑筋参与,为虚假的感官快乐而牺牲价值观念等现象。因此,网游中人文精神的倒退,只是当下大众文化迷失的典型体现。事实上,大众文化同样必须考虑格调和品位。要从道德虚无的沉重泥潭中爬出,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这将是一个耗费时日的严肃命题。

网络转载

微名片:平安韶关,你我共建!“平安韶关”是广东省韶关市公安局网络问政







































青海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zd/5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