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大家有没有被妈妈陪读吼娃的段子刷屏?
很多妈妈抱怨在吼娃作业这件事上,爱有多深,伤就有多痛。
不过,段子基本上都在说妈妈的苦恼,其实忽略了事件的另外一方当事人——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对于“吼”无动于衷,或者“吼”了之后还是犯错,那么就来看看下面的文章,小布特地邀请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两位医生谈谈吼娃这件事情,两位都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噢。
本期嘉宾介绍王勇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部
擅长治疗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和睡眠障碍的治疗。
陈涵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
擅长治疗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问题等情绪心理障碍。
主要观点
“吼”是愤怒的表现,对家长来说要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到底因为什么事情“吼”,是%因为孩子的问题而发火,还是因为其他人或者其他事情的压力而迁怒于孩子。
“吼”在心理层面的意思还是无助——解决不了问题就想“吼”,从这个角度讲要知道“吼”基本上不是在解决问题,却反而让家长疲惫、孩子产生更多的问题。
两位专家赞同“吼”的教育方式么?
不赞同。
为什么不赞同?
从学龄期儿童的身心特点来看
学龄期儿童正处于探索新世界、接受新事物重要阶段,他们会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好奇,在不断与外界的接触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世界观和价值观。(注释:此时三观的形成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这时候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包容和认同是孩子向外界探索的动力源泉。如果父母经常否定和批评孩子,甚至有言语或身体的攻击行为,会打击孩子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依恋关系的形成,进而导致容易缺乏安全感,甚至自我否定;
严重的话会出现厌学、自闭、网络成瘾、抑郁、品行障碍等问题,临床中,这类孩子在未来往往会遇到很多心理问题。尤其以高三和大一学生为多。
长大后也相对容易患上精神心理疾病,例如对于失恋、失去工作机会等打击不能够正确对待。
从性别差异来说
女孩左脑发育比男孩早,所以小学、初中往往女孩在各方面都比男孩优秀,再加上小学初中女教师占绝大多数,导致男孩缺少性别认同的对象,往往缺乏男子气或者比较调皮捣蛋。
从父母自身的问题来说
有焦虑特质的父母可能会过分担忧孩子的未来,认为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好的工作等。
有强迫特质的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各方面做到最完美,甚至把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的意愿和能力。
另外,吼娃的妈妈往往是比较强势的妈妈。可能因为教育孩子与弱势的丈夫或者同样强势的婆婆产生分歧,导致夫妻或者婆媳矛盾。
家长中的任何一方如果在家里得不到足够的情感支持,就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时刻
很多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同一个错误时,第一次会很有耐心地指出,第二次会有点小情绪,第三次也许尚能咬牙容忍,但是如果孩子还是不停地犯同样的错误,很多家长就会忍不住吼了。(家长不容易当噢!)
其实,孩子之所以会“不知悔改”,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就是孩子压根不知道自己错哪儿了。或者他并不认为他错了。
WHAT?我都吼过了啊怎么还不知错!
可是孩子只是被家长的“怒吼”震慑到了,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佳疗法北京如何安全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zd/8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