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不是毒瘤,那些想要扼杀娘炮的人,才是

白癜风标本兼治 http://m.39.net/news/a_6185375.html

前几天,有一个《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说要注重阳刚之气的培养,避免男性娘化,又再次将男性娘化一事推到风口浪尖。

这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每次出现都能对一些所谓的“娘化群体”,带来巨大伤害。关于娘炮误国一事,距今最近,影响最大的一次就是18年,当时灯火君就发声,为被定义为“娘炮”的群体伸冤,阐述所谓娘炮的本质,并解释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今天再次发声,就是希望我们的思想,不要倒退。

国人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坚定持有娘炮误国论,以至于在中国,一种“消灭娘炮”的训练营,都能遍地开花。

在北京,皇城脚下,就存在着这种训练营:据报道,一些家长受到“娘炮毁灭中国”的号召,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北京某训练营进行军事化训练,因为这些男孩过于羸弱、爱哭、胆小、文静;在家长和教练眼里,这场训练,叫做“消灭娘娘腔”。灯火君特地去查了一下这个训练营,发现这个训练营竟然已经创办了六年,接纳了两万多名5到12岁的男孩,他们被要求接受摔跤等各种体能训练,甚至包括故意冷落和羞辱性质的内容:你是男孩子,一定要强壮和阳刚,不然就是不正常!你怎么这么娘!一点血性都没有!而每期训练营为期14天,费用高达元/人。暂且不谈这个训练营本身是否违背人性,单谈其效果,21天才能养成一个习惯,你告诉我用14天就能直接改变孩子的一生?就此性格大变化身战狼?14天里面,这些文静的男孩子能受到的,估计也就是那些可能会烙印一生的侮辱吧。自此他们知道了,原来像自己一样文静的男生,是社会所不容的“娘娘腔”,是必须被消灭的国家害虫。而这些被送去改造的男孩子,大多都是前段时期娘炮之争的受害者,那些呐喊者娘炮毁灭中国的道德卫士们,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开始心中喜滋滋乐悠悠。一批根本不想管孩子的父母,也终于找到了逃脱责任的机会:把孩子送去改造就好了,立马变成社会主义四好青年。只是那些根本无法在14天改变性格的男孩,会在未来的十几年里,排斥并讨厌自己的性格,甚至可能受到校园霸凌。看到这个改造男性的训练营,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这和之前我们多次批判的,教女人要三从四德的女德班何其相似?在东莞蒙正国学馆的“女德班”上,对男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被奉为女人的精髓,该女德班提出:“如果要做女强人,不好好在家相夫教子,你就得切掉子宫、切掉乳房,放弃所有女性特点。”与前段时间的“娘炮毁灭中国”观点类似,这个女德班也率先占据了政治正确的道德高地,他们满怀责任感地大声疾呼:“一个有德行的女人,承载的是一个国家的命运!”似乎道德卫士们都很擅长在讨论问题之前,就先占据“不这样做就会毁灭中国”的道德制高点,只是在面对两个性质类似的问题上,我们的态度截然不同,“女人不三从四德毁灭中国”几乎被所有人批判。但“娘炮毁灭中国”则被多数人接纳,于是灯火君在18年时,发布那篇请求大家辩证看待娘炮现象的的文章中,遭到了接连不断的漫骂,咒灯火君死全家都是轻的。更可笑的是,有一群女性也会支持娘炮误国论,她们一点也没意识到,所谓娘炮误国论,其实就是在否定女性,在暗示:所有女性特质都是糟粕,女性只配三从四德,顺从男性。一些想要争夺女性权益的人也没意识到:只有同时解放男性,才能真正意义上也解放女性。试图约束男性的同时,也在变相贬低女性。这也是为什么男德班丛生时,女德班也会拔地而起,成了“最佳拍档”。因为我既然用男德班否定了女性特质,接下来自然而然,就是要让那群女性,只能拥有这些配得上她们身份地位的“糟粕特质”嘛。我们需要的是所谓的男性保持阳刚、女性保持柔弱吗?不,我们要培养的,是诸如:“善良、忠诚、勇敢、乐观、仁慈等等”全人类都该有的那些美好特质。但文静、柔弱、皮肤白皙,就是必须纠正成“阳刚、古铜色皮肤”的糟粕吗?我们必须知道,由于家庭与基因各方面原因,有许多男生就是具有这样后天难以更改的特性,遇到这种男生,就必须要按照模板,纠偏成我们想要的阳刚之味吗?他们做错了什么?是杀人还是放火了?还是偷吃你家大米了?人具有多样性,但似乎总有一大批人觉得,所有男性都必须具有所谓“男性必须有的特质”、“女性必须要有女孩子样”。他们似乎有意忽略正常逻辑,强制要求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逻辑来。于是我们看到:无论是父母群体还是社会,其中很多人都特别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别人的人生,看不惯你就是你的错,你不改就是道德败坏、危害国家的大害虫。所以在我们国家中,女德班层出不穷,以至于现在开始演化出“男德班”。灯火君在18年时做过一个调查,对那些总是呼吁或者是强迫自己孩子、妻子参加女德、男德班的人进行统计,发现了一个微妙的共性:他们的年龄大多是四十岁左右,也就是说,他们大多是七八十年代的人,但让我吃惊的是,这其中90后也不算少数。为什么很多七八十年代的人总喜欢定义别人的人生?让我们把年代再倒退十年左右,就是-年的文革时期。答案呼之欲出:他们大多都是被文革荼毒一代的子孙。文革是一个全民被抹杀个性的时期,过度的集体主义导致个性的缺失,以至于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与众不同是一种错误,必须抹杀。能够产生思想萌芽,从中脱离而出的少之又少,只有那群思想水平极高的知识分子才能摆脱这种思想毒害,比如王小波,结果王小波还是丁克。受到文革荼毒的一代生了孩子之后,自然会再把那一套灌输给孩子,于是成就了这一批“喜欢定义他人人生”一代的基准性格:抹杀个性。而90后,尤其是90-95之间,则是过度的一代,他们处于“抹杀个性时代”与“多元化时代”的交界处,是最挣扎最痛苦,也最矛盾最混乱的一代。他们中一部分人受到旧一代父母的思想传承,成为新一代抹杀个性者,另外一部分则是因为眼界有限,只能看到自己四周的状况,自认为自己身边的小社会就是整个世界,于是看到别人和自己不一样就咋咋呼呼要消灭特例。再加上高考制度的全面步入正轨,整个社会都变成了模式化工厂,高考占据了绝大多数人的人生,考试成为了整个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zl/109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