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
小左
“用功?假用功,装努力!”
博主
愁容骑士典当记讲了真实发生的一件事:一名心理医生正要复诊患抑郁症的孩子。孩子当时正在看书,医生就夸奖他。没想到孩子的家长紧接着就将孩子贬低地一文不值。医生急了:“你怎么又这么说,怎么又说了……”
可见,家长早已经习惯了这种贬低孩子的说话方式。
可能就是家长这一句句的恶言,将孩子推进了深渊。
没错,不是危言耸听——
人是可以被一句话推入深渊的。
01
「别人家的孩子都能考98分,你怎么就能考95?」
家长似乎很难意识到,他们的这句话对孩子的杀伤力。
看到过这样一个匿名回答,女孩说自己小时候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你不如别人。
这个别人从她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工作结婚,换了很多个名字。
“小学时我考了95分,期待回家妈妈能表扬我。”
“但是她很生气,撕了我的卷子说:为什么你同桌能考98分,你是弱智吗,快滚去写作业,不写完不能吃饭!”
那时候这个女孩意识到,自己必须要足够优秀,才能得到妈妈的夸奖。
于是她很努力。
但妈妈的夸奖越来越难得到,因为永远有那么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横在中间。
她说自己曾经几次自残,拿刀子割在皮肤上。
上大学离开家后,才渐渐建立一点点自信。
“只不过我从来不敢跟人竞争任何事情,保研的名额,好的实习机会,一旦有竞争我就会输掉。”
“大概是因为我真的像我妈说的,比不上人家吧。”
这个女孩,还活着,但却从未痊愈。
02
「别自作聪明了,你懂什么!」
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还是孩子时的心理阴影——
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叠纸。
然后我同桌叠完以后又扯了另一张纸想用另一种方式折出来。
但最后没有成功。
我永远记得在一旁围观的老师最后那声冷哼:“自作聪明”。
这种话,我也从家长口中听过。
其实这话背后,是成年人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是对孩子的看不起。
有个小朋友很喜欢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
有一次家长开放日,他又很多次举起手,回答问题。
但是答错的也很多。
放学回家的路上,去看了孩子课堂表现的家长没有夸他,反而觉得他一直答错很丢人:“你以后别乱举手回答,自作聪明,你懂个屁!”
这个本来活泼好学的孩子变了,他似乎已经厌恶了学习,成绩自然一落千丈。
后来他长大后曾经无数次自问:如果不是那句话,我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但人生只有一次,太多时候没有如果。
03
「你活该!都是你的错。」
很多孩子可能从懂事起,就没有被理解过。
凡事总是他的错,而父母做的,是一次次施加压力。
考得不好,是孩子不够用心;学校里和同学发生矛盾,是孩子不懂事,给家长增添负担;丢了东西,是孩子不懂事……
前段时间有一个游戏就叫《中国式家长》。游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
如果家长让孩子不断学习不断学习,孩子的压力值就会上涨,心理阴影面积不断扩大。
然后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会以孩子崩溃,游戏失败结束。
跳楼自杀的9岁男童,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三行字是:“奶奶,我前天误把学校的玻璃窗撞碎了,我知道要惩罚,所以我跳楼了。”
他太害怕了,一个9岁的孩子,感受到的压力已经足够将他压垮。
福建泉州市区一位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初二男生,在上课玩手机受到老师的批评后,回到家又被家长批评了几句。
男生与家长发生争执,并做出割腕自残行为。
凌晨4点,他避开家人独自离家,从楼顶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应该觉得无人理解自己吧。
家长总觉得孩子心大,总觉得自己只是随口说说,又或者他们根本不清楚言语的力量,只是一次次将语言的暴力,变成一个孩子的日常。
04
「废物。」
一句话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找到六个在沈阳看守所的少年罪犯,了解了他们的故事。
几个少年犯,几乎都提到了父母对自己从来没有好话。
“你是猪吗?”
“没脑子的东西。”
“废物,滚开。”
就像郑渊洁说的:要想毁掉自己的孩子,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孩子贬到卑微的地位上。
最终的结果,没有意外。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清晰指出中国儿童自杀率世界第一。
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扎心的是,很多时候,在悲剧发生前,父母不会意识到,自己在为孩子成为那个悲剧推波助澜。
因为是最亲近的人,所以一句恶劣的言语,比陌生人更加伤人。
05
「害怕,那就害怕一辈子吧」
有人因为抑郁爆哭时,被父母骂有病;
有人因为看心理医生,被父母认为矫情;
有人数次发出求救,却只有一句父母的责难:好好学习,别想有的没的。
有个孩子在留言中写到:我需要懂事,我需要明白他们有多么的不容易,我需要理解他们,理解父母,理解老师,我要很乖很乖,我不需要人格,我只要满足别人就好,
我不应该追求物质生活,不应该追求理想,或者说我不该有理想,我应该按照他们的想法活着,上学工作死亡,没有任何意外,
我见不得他们流泪,那会让我愧疚,他们不断的沉默,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我不能这样,我们无法交流,改变不了。
甚至于我想维系这段感情,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变成他们所希望的那样才可以……
我更害怕的是,有些父母对于这种被语言暴力压迫而导致的屈从,喜闻乐见。
在央视的新闻调查《网瘾之戒》中,有一段夫妻间的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你会不会觉得,孩子现在的这种顺从,只是建立在对电击的恐惧下的表面屈服?」
「如果是恐惧,那恐惧一辈子不也可以?」
你看,又是一句不经大脑,不考虑孩子心情的恐怖发言。
于家长,轻飘飘的一句话,对孩子,可能就是压在孩子心上的巨石。
那么父母需要怎么做?
人性的根源有一股被人肯定、称赞的强烈欲望,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不同点。首先,要明白的是:教育和贬低完全是两件事。
1.试着去听孩子讲话,愿意倾听,是一个很好的开始。2.和孩子交谈,以平等的视角。其实孩子什么都懂,如果你认真和孩子聊天,会发现他们远比我们所想象的更敏感和聪明。3.克制自己管理孩子的欲望。他是孩子,也是一个人,他需要学会的不是服从命令,而是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别让一句无心的恶语,毁掉孩子。
看更多走心文章
长按下方图片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zl/11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