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战争背后的二律背反

前段时间杨永信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当时我就想着要写点什么,怎奈连续接了几个单子,忙得连轴转。

本来嘛,做自媒体就应该赶热点,只能说我还没有真正在做自媒体的觉悟。现在热点已经过了,而且已经很多自媒体发了很多义愤填膺的文章,吧唧吧唧的把这个热点吃透了,我再发什么义愤填膺的战斗檄文好像没什么意义。

今天我们来讲点不同的东西。

1

《哆啦A梦》的短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哆啦A梦给了大雄一种气体,只要通过肚脐注射一下这种东西,可以让人感觉不到疼痛悲伤之类的感受。大雄不但自己用了,还拿出去赚钱,结果哆啦A梦发现事情不妙之后非常的紧张,因为“感觉不到疼痛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我之所以喜欢哆啦A梦,一大原因就是它总能在有趣的小故事里蕴含深刻的道理。

疼痛是人类的一种危险预警机制,是人类从动物时代保留下来的一种生存本能。被刀割到手了感到疼痛,于是今后就会在使用刀具的时候特别小心,进门的时候撞到头了,于是今后进同一个门的时候就会特别小心的低头——

人类正是通过这样的机制,来积累经验,回避危险。

也正是因为存在这个机制,中国人才会经年累月形成一种文化观念:打孩子是教育的一环。网上常见到一种说法:这熊孩子,就是打少了。

我小时候就没少挨打,我想我吃的那些巴掌,也许是让我回避了一些人生的陷阱,懂得了一些做人的底线。然而我想说,现在回顾过去,这些巴掌并没有在塑造我这个人方面起多大作用。

我对文学的热爱,是两位尽职尽责的语文老师的功劳,等九月十号教师节的时候我在赶这个热点现在就不展开了。

我的想象力来自爷爷的床边故事。我的感受力则来自我英年早逝的母亲,小时候扫墓,高大的父亲蜷缩成一团,蹲在骨灰盒前面默默的抽烟,这个画面在我脑海里永远都是这么的鲜明——这是我第一次对悲伤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后来我读苏轼的《江城子》第一时间就想起这个画面,因而对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感触极深。

所以,我想说,塑造我的不是那些巴掌,它们其实无关紧要,世上挨揍的小孩那么多,我却依然是独此一份。

打孩子是一种教育的方式没错,前面已经说了,它能通过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本能来让孩子确立一条不能越过的底线。

然而一个孩子,成长为有用之才绝不仅仅是因为他挨过打。鲁迅先生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里也回忆说他挨过先生的戒尺,他没有告诉读者的是,那位拿戒尺打他的先生是当地名儒,正是这位先生给鲁迅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好的家长,完全可以用言传身教教育出好孩子,然而这对家长本身素质的要求非常高,而且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也异常的高昂。

大多数人,没有教育好孩子必须的自身素养,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成本可以投入到教育孩子这件事中,所以他们才用殴打孩子这种简单、原始并且粗暴的方式来快速的确立孩子的善恶观是非观。

有人问了,不是说杨教授么,怎么扯到家长打孩子上了?

我想问的是,杨教授的电击,和老爸挥舞擀面杖殴打屁股,有本质的区别吗?

这两种行为,都是通过摧残孩子的身体,通过疼痛,来在孩子脑海里强行确立一个行为规范。没错,杨教授是个该死的恶魔,但是这个恶魔之所以能混得风生水起,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存在太多太多只懂得用殴打孩子来进行教育的失败的家长了。

我仔细的阅读了知乎上那篇网戒中心亲历者的自述,发现一个细节:网戒中心负责对孩子进行管理的“最后防线”不是杨教授的打手们,而是孩子家长组成的类似联防队一样的东西,后来我又了解到,这种网戒中心,会和家长签订协议书,家长们都是知道孩子有可能被电击的情况下,把他们送进去的。

我个人认为,激情不是什么坏事,很多事情我们需要抱着鲜明的善恶观,充满激情的去抨击恶,宣扬善。

但是如果激情背后,没有冷静理智的分析,那这份激情就无助于我们解决问题。

我说一句肯定会被很多人喷的话,杨教授的电击虐待,其实就是“打孩子”的一种延伸,用的是电击还是擀面杖还是巴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摧残程度不同。

只要还有那些不能够好好的教育孩子的家长存在——他们肯定会一直存在的,因为大多数家长自己就没有成才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孩子中去——只要这些失败的家长存在一天,杨教授之流就会存在一天。

就算我们法办了杨教授,还会有李教授、王教授,这教授那教授。

我之所以这么确定,是因为我知道,在网戒中心开始流行起来之前,这个世界上也存在类似的机构,靠着殴打和军事化管理去矫正那些所谓的问题儿童,赚失败家长的钱。我从小就喜欢和所谓的差生混在一起,我见过有朋友被送进这样的机构。

现在网络接受度高了,大部分新时代的家长不再会谈网色变了,总有一天这些网戒中心会随着家长们的“更新换代”退出大家的视线,然而马上就会有别的东西顶替他们的位置。

别不信,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个词叫“黄色歌曲”,指的就是香港产的情歌,失败的家长们认定孩子早恋都是黄色歌曲的锅,我还在少年文艺上见过描写听黄色歌曲之后对女同学动手动脚的少年改过自新的小说。很难以想象吧?

然而这是真实发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事情,那些不懂得该如何教育孩子,没有时间和孩子沟通,不愿意放下架子来了解孩子,又不够优秀不能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正确影响的家长们,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

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自我批评和总结,不够优秀的人却总是怨天怨地怨组织,反正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够优秀。没有网络的时候他们怪电视剧太暴力,怪歌曲太黄,而在网络彻底和生活融为一体的未来,那些新一代的失败的家长,肯定会找到其他为自己开脱的理由。

太阳底下无新事。

所以,杨教授是个坏蛋没错,杨教授的网戒中心时到今日依然存在确实非常的魔幻现实,然而孕育了这种魔幻现实的土壤是什么呢?

我当然期望杨教授被法办,然而杨教授很聪明,他行走在法律的灰色区域,又得到了失败家长的支持,还真不好动他。他依然会继续逍遥的数钱,说不定在网瘾这个词不流行了之后,会换个牌子继续数钱。

我觉得诸位与其义愤填膺,不如思考下,怎么样才能避免自己成为失败的家长之一。

2

下面我们说“网瘾”,当年《游戏天地》做过一个专题叫《A君》,最后还结集出版了一本书。这专题讲的是个虚构的“网瘾少年”A君,用写小说的方式,来展现了沉迷网络的年轻人的现状。这个专题有一句名言流传了很久:“如你们所见,有个叫A君的玩家,痴迷于游戏。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他在哪里,或许正在网吧打游戏,或许正在家里打游戏,或许正在同学家里打游戏,或许正在女友家里打游戏。总之,A君现在肯定是在玩游戏,或是在去玩游戏的路上。”

当时参与制作这个专题的家伙,要么自己就是沉迷网络的问题少年,要么曾经和问题少年非常的亲密,于是他们从各自的亲身经历出发,写出了饱含真情实感的虚构故事。

比如执笔A君主视角的这位,他写的部分基本就是他的自传。我看这篇东西相当的唏嘘,因为这简直就像是我的写照。

我曾经有过两段沉迷网络的时期,第一次是初中,整天呆在网吧不想回家,还被老爷子从网吧里拖出来过一次。我想放在某些家庭里,父母们大概很愿意送我去网瘾矫正中心电上一电,但是我爷爷奶奶是老革命,遵守老一辈做思想工作那一套,老爷子跟我促膝长谈,了解我在想什么,了解游戏好玩在哪里。

最后老头子得出一个结论:这和旷课去掏鸟窝打篮球没什么不同。

所以我没有被电,老爷子甚至连擀面杖都没抽出来,给了我一巴掌就完事了。

然而我老爷子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就算是这样的老爷子,也从未完全理解过我,对于我现在从事的工作,对于我那些动漫向的爱好,他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更不支持我。

这就叫代沟,无法逾越,但这不是这次要论述的。

我的第一次叛逆经历,就这样平安的结束了,没有对我的人生轨迹造成太大的影响,然而我有个朋友就偏离了轨道。

他是初三和我一起逃课去网吧的朋友,但和收心开始复习备考的我不同,他还在继续逃课,继续玩。升上高一,WAR3开始流行,他居然开始参加网吧的比赛,刚好那时候体育总局宣布电子竞技为第99项体育竞技项目,他开始做起了当职业电竞选手的梦。

然而恕我直言,一个能和我打得有来有回的人,能打什么职业啊。

但这是现在我回顾过去时候的马后炮,当时我可是觉得他在追逐梦想好酷啊。

我第二次沉迷游戏是大学,这一次,没有爷爷来导正我,所以我跑偏了,被大学开除——劝退是比较温和的说法而已。

实际上在大学跑偏了被劝退之后,我才读懂了笑三少在执笔写A君这个人物的时候心中的感受。

我们没有错吗?

网瘾是个伪命题,从来不存在什么网瘾。我们的人生之所以会跑偏,关键就在于没有自制力,在于放纵自己,在于从来没有承担起自己的未来的责任感。

我们需不需要人来指导和纠正,需不需要人来拉我们一把?需要。

如果没有人来拉一把,很多东西就得我们自己去领悟,等领悟到了已经为时已晚。我比较幸运,一直有人在我倒霉的时候拉我一把。

而那些去了网戒中心的人则比较倒霉,不但没有遇到拉自己一把的人,还让错误的人给强行指导了一番。

前面说过,太阳底下无新事。

年轻人犯浑也不是网络时代才有的,你看人美国,描写年轻人犯浑的小说还成了全世界公认的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

此外还有电影,比如《心灵捕手》之类的。

年轻的时候谁还会没点迷茫,谁还会不干点熊事呢?

但我觉得,像《网瘾战争》那样一味的讴歌自由,把年轻人放在正义的制高点上,肯定有哪里不对。

人活在世,就算对社会负责这个帽子太大了,你不戴,你总该对那些亲近你的人负责吧?对你的父母负责,对你的爱人负责——就算所有这些你都不管不顾,你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你总该对自己负责吧?

在游戏中虚度光阴,混混沌沌,这是对自己负责么?

回到多年前的A君专题,虚构的A君对父亲说:“你们当时打我就好了。”

我想这一定也是撰文者的心声。

3

按理说,这个部分我该总结全文的核心思想了。

然而这次我什么都不打算总结,我已经把正反两个方面都梳理了一遍,我当然也有结论,但这是我的结论。诸位读者看了什么感受,什么想法,欢迎留言跟我讨论。

让大家来思考,这就是我的目标。

顺便,我找到了当时A君专题的全文,转载给大家,因为不是我原创的,所以转载的几篇就不开打赏了。猛戳阅读原文观看。

如果你们看完本文有所感触,或者单纯的想要感谢我把十多年前的老文找给你们看,请猛戳下面按钮。

赞赏

人赞赏









































北京市白癜风治疗医院
白癜风土方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zl/20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