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战争越打越让人看不懂。3月27日《广州日报》援引青少年心理治疗专家称,目前业界不准备再使用“网络成瘾”(网瘾)这种说法了,改称为“病理性上网”。并透露,卫生部正在进行调研,确定它的诊断标准,一旦诊断标准确立,“病理性上网”就是一种病。
从“网瘾”改口叫“病理性上网”,不知道有何本质区别。但如果把网瘾从本质上当作是一种病,那么“有病治病”或许就非常符合医疗部门的利益诉求。
其实,网瘾是不是病,国际医学界非常谨慎,去年8月美国“reSTART”网戒中心开张,也仅仅是第四个探索网瘾治疗的国家。
谈网瘾命名之争,就不能不谈当年的“电视沉迷”大争论。几十年前,电视刚刚风靡,很多美国孩子废寝忘食看电视成了“沙发土豆”,有专家认为,沉迷电视的孩子会得“卑鄙世界综合征”,看电视多的孩子,自觉不自觉就会学起“纽约黑帮”。但是,也有社会学家长年跟踪研究表明,沉迷电视与社会暴力、精神疾病没有直接关系,其更多的是受社会环境和文化教养的影响。最终美国学界不得不改口,不再坚持“电视瘾是病”的判词。
当然,对于网瘾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有很多孩子沉迷网络而耽误了学业。但是,一旦卫生部门出面将网瘾或者“病理性上网”定性为一种病,甚至精神病患的话,就意味着赋予了“网瘾治疗”以合法性,或许有些机构就会理直气壮地祭起“电击、药物、暴力”种种“医疗器械”。
“病理性上网”的新定义应该让多方充分讨论,显然,卫生部门别急着仓促定性。毕竟,网络在中国才刚刚兴起没几年。这么快就要把网瘾定性成一种病,有关专家和机构也未免太急不可耐了。
另讯:
“网瘾”光改名够不够?有效防治更重要
据《广州日报》报道,广州白云心理研究所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心主任沈家宏介绍说,目前业界准备不再使用“网络成瘾”(网瘾)这种说法了,改称为“病理性上网”。卫生部正在进行调研,确定它的诊断标准,一旦诊断标准确立,“病理性上网”就是一种病。
由于切近日常生活,这个报道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兴趣。专业人士看来,“网瘾”改名这个举动本身是在朝着更科学、更客观的方向前进,但更多非专业人士却提供了更广阔、更多样的观察角度,听听他们的见解,对于网络依赖的防治不无裨益。
荒唐,是不是也该有“病理性麻将”
把迷恋上网称为“网瘾”本身就很偏颇,现在又准备正儿八经地命名为一种病,按照这种发病率推算,仅广东上网的青少年就有超过一半是病患,所有上网的青少年都应该是病毒携带者。
笔者是网络一族,每天泡在电脑前的时间不会低于10小时,按照卫生部原来的初步认定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可认为是“网瘾”,笔者恐怕已经达到了重症的晚期。据有关资料显示,最早提出“网瘾”概念的是美国纽约的一名精神病医生,这个概念一出笼,直到现在也还在争议之中。我们不怀疑有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也不怀疑部分青少年犯罪是由于网络的影响,然而社会因素复杂多样,如果把某种犯罪归咎于某种因素的影响,本身就很片面,没有网络的社会,青少年的犯罪率并不比现在低多少。笔者不认为“网瘾”就是一种病,正如很多中老年人喜欢打麻将,其中一些人也到了沉迷的地步,一天离开麻将桌都恨不得要命,这该不该算是“病理性麻将”?以此类推,还应该有“病理性受贿”、“病理性腐败”等等。(十水)支招--有效防治更重要
老百姓对叫什么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治理“青少年上网成瘾”这一社会顽疾,使自己的孩子避免染到“网瘾”,或使那些处于“网瘾”中的青少年早日解脱出来。
“网瘾”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发达国家无一幸免。在预防和治疗上,国外也有许多成熟的办法,韩国政府在全国开办了多个心理咨询中心,并培训了超过名网瘾咨询师,他们被派往各地的学校帮助青少年;新加坡的行为健康服务中心已经开始向中小学定期派遣心理学家,教育学生和家长如何预防和应对网络成瘾;美国充分利用心理咨询业进行疏导。相比而言,我们在预防上还存在空白和薄弱环节,在治疗上还很不科学规范。在我们身边,一旦孩子得了“网瘾”,学校教师两手一摊,表示对“网瘾”学生无能为力时,家长也一脸漠然,送入戒网训练营后,电击、暴走等矫正适得其反,可以说,“网瘾”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成年人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的“网瘾”,而不去反思:为什么孩子只能在虚拟世界中寻找精神寄托?
游戏制造商不该忽视
网络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它给我们带来了便捷和效率,注定将成为我们所有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本身并不可怕,问题是沉迷于网络中的什么,我们只鐧界櫆椋庢不鐤椾笌鎶ょ悊鍖椾含鐧界櫆椋庢渶濂界殑娌荤枟鏂规硶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zl/6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