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正在成为最义正词严、最蛊惑人心的口号,制造着全社会和家长的集体恐慌。所有那些无情地威胁、压迫自己孩子的家长,都挥舞着这一长鞭。而起跑线还在不断往前移,已经从“小升初”移到幼儿园升小学了。
那么,孩子究竟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答案其实非常明确:没有一个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因为起跑线上的争分夺秒,只有对刘翔才是重要的,也就是说,只有对短跑是重要的。
而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在开始的时候早几步晚几步,早几圈晚几圈根本没有多大关系。在马拉松比赛中,前期的领跑者往往不是最终的胜利者。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孩子到三四岁家长就开始琢磨了:上哪个幼儿园、哪个小学,看别的小朋友都在学什么,赶紧给自己的孩子报名,唯恐输在起跑线上。结果出现了一大批“疯狂妈妈”,整天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唯恐耽误了孩子。
许多儿童过早透支了体力、精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少孩子累倒、病倒在起跑线上。有些“牛孩”似乎一时辉煌,但能否到达终点,还要画一个问号。上一所名校,小学、初中取得一个名次,并不是什么重要的成就,关键是看能否笑到最后,否则的话,他所谓的成功,不过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家长们面前有一些闪闪发光的成功典型——哈佛女孩、牛津男孩、郎朗,还有虎妈、狼爸之类,闹得每一个母亲心里痒痒的:为什么我不能培养一个郎朗?
可是,许多人不明白这样的道理。第一,为数极少的真正的天才是不可复制的。你让郎朗的爸爸再带一个试试,估计打死也成不了钢琴家!第二,没有一个儿童的成长经历是可以复制的。你让刘亦婷的母亲再带一个孩子看看,看还能不能上哈佛大学?
人的个体差异,是教育学的基本前提。过去一家有几个孩子,家长非常清楚,都是自己亲生的,同样的生长环境,每个却都不一样,五个手指头还不一般长呢。老大憨厚,老二聪明,老三捣蛋,老四娇气,有的上学,有的当兵,有的做生意,各得其所。过去农村的老话,“一笼鸡有一个会叫就行了”,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上大学的。
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再加上神童、虎妈的忽悠,许多家长丧失了判断力,以为只要自己尽力就可以创造奇迹,把孩子当作神童来培养,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职业、家庭生活,这其实是很可悲的。
即便对于那些金光闪闪、少年得志的“天才儿童”,也不妨说点“泄气话”,不妨了解他们的其他一些情况。
警惕“亚裔儿童”的教育奇迹
美国华裔教授蔡美儿出了一本《虎妈战歌》,高调宣传她教子的成功故事。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进入哈佛、耶鲁,亚裔儿童的教育奇迹一直是为人称道和白癜风哪里好济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zl/6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