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叔评论:
这几天的萨德事件,让爱国与民族主义话题重新上升到风口浪尖。恰巧,前些天,我因为发表了一个跟韩国偶像相关的感想。结果这一感想引起了许多人的热议,到现在,已经转发了超过次,这令我始料未及的同时。也让我觉得,有必要就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网络民族主义”做一些探讨,以及把这篇非常经典的文献——北京大学王洪喆、李思闽、吴靖三位老师所著的《从“迷妹”到“小粉红”:新媒介商业文化环境下的国族身份生产和动员机制研究》推荐给大家。这里,我截取了其中的一个部分,那就是对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的三次浪潮的归纳。
你可能会产生一种疑惑:同样是爱国,为什么要分这么清?或者,在愤青、爱国青年之后,我们为什么要发明“小粉红”这样的一个称谓?原因在于,所谓的小粉红或者说,最新世代的爱国青年,实际上带有了和前辈完全不同的特征。最明白的一点,就是她们(当然也可以是他们),对于民族主义,沾染了Web2.0时代的网络技术背景,和互联网粉丝社群赋予的行为逻辑与操作方式。这一种爱国主义,带有商业化、偶像化和亚文化的特征。
举个例子,对于上一代的爱国青年而言,他们对于国家的态度是“敬”,谈起国家,他们或许会追溯历史,会摆出一艘航空母舰或者99A坦克,在地图上画出许多箭头完成自己的统一天下的理想。而新一代的爱国青年(当然要声明,这也并非是爱国青年的全部,而是突出新的特征),对于国家的态度则是“萌”。她们会把共青团中央叫做“团团”,用偶像CP的方式来判断国际关系,用二次元和表情包来表达自己与祖国和政治偶像的热爱。
当你看完萌化祖国这句话的时候,你是否感觉这句话有所不适?如果有的话,恭喜你,你意识到了新一代的爱国青年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自己身上特殊的“文化原罪”,在上一代人的心目中,这些内容是可以彻底批判的,“非中国的”。而这一代人在日漫、美剧、韩星的熏陶中长大,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从小到大都已经沾染了这种价值观的事实。他们不再是一种全球化之外的文化保守型民族主义者,而是需要从这个混杂的文化现实之中重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她们比起老一代的爱国青年,经常会感到文化焦虑,必须要撇清楚自己身上与“日韩美”,意识形态上与消费主义的关系,所以有时她们的表达会比前两代人更加激进与狂热。尽管这种刻意的分割也许并不是必要的,甚至不能证明什么。但是这些事实都非常明确:她们再也不可能像前两代人一样了,她们从事的是一个新的任务:在消费时代建立新的国家偶像。
作为一个参与过抵制日货,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最权威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zl/7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