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说,每年高考后,都会出现一波离婚潮。
就在最近,“现代教育报”的记者做了一次调查采访,发现高考后,全国的离婚人数突增,仅仅北京一个城市的离婚人数,就是高考前20天的2.3倍。
而离婚的人,大多是些中年夫妻,他们终于“不用为了孩子,再勉强撑下去了。”
1
“爸妈,你们离婚吧”
安徽一名女考生在查询完自己的高考成绩超过一本线80多分后,转身和母亲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劝对方离婚。
当时女孩的父亲不在家,母亲惊讶于女儿的反常举动,还回了句“是不是高兴地傻了,爸妈过得好好的,离什么婚。”
结果她女儿一本正经地对母亲说道,“你们离婚吧,我现在长大了,能自己照顾自己,别假装你过得很好了,你们在一起幸不幸福,我比谁都清楚。”
那位母亲听了女儿的话后,情绪立马失控,泪流不止。因为就在女儿高考前一夜,她和丈夫刚大吵一架,只不过为了不影响女儿考试,两个人都很有默契地压低了嗓门。
吵完架后,她丈夫撂下一句话,“每次都说过不下去了,有本事你真离。”
当时她们的女儿就在门外,听得清清楚楚。但女儿没有说任何话,只是假装自己对事情经过毫不知情,因为她知道,母亲的隐忍是为了自己,爸妈感情不合已经不是一年两年,每次都是母亲主动让步,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母亲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委屈自己。
现在成绩出来了,自己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母亲最担心的事情终于过去了,她觉得自己应该承担起对母亲的责任,让她放下心里的包袱,停止这段婚姻对她的人生无意义的消耗。
这位母亲在和女儿交谈结束的当晚,便和丈夫提出了离婚。
我想,那一刻她的心中最大的感受应该只有自由吧!
在父母貌合神离的婚姻里,她压抑痛苦地活着。
当她发现,自己的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像同学家的父母那样,吵架,也能吵出热热乎乎的亲密感时,她就知道了,爸爸妈妈之间,根本没有什么感情。他们俩,与其说是夫妻,还不如说是两个在一起搭伙吃饭的人。
当她发现,爸爸有婚外情,而妈妈居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她开始责怪自己。她觉得,都是她,才耽误了爸爸妈妈追求快乐,让他们俩在不幸福的婚姻里,勉强、隐忍、将就。
她把父母婚姻失败的包袱,背到了自己身上,活着的每一天,都像是受罪。
这就是拧巴的中国父母,一边想着离婚,一边在孩子面前假装幸福。
作家牛油果说过,有多少假装幸福的父母,就有多少假装快乐的孩子。
父母以为自己假装相爱,孩子就会开心。而孩子,以为自己假装快乐,父母就会真的相爱。
一个家,变成了一张谎言编织的网,父母、孩子,都被困在这张网上,自欺欺人地活着,没有人是真的幸福。
2
“你们骗我,
我就要报复你们”
诗人菲利普·拉金说过一句名言:他们害了你,你爸和你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确害了你。
那些假扮恩爱夫妻的父母,用谎言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足以让他们对婚姻,对人性,都失望透顶。
去年,一所地方法院,接手了一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案件中的问题少年,是一名刚满17岁的学生,他屡屡盗窃,到处打架斗殴,还拨打报警电话骚扰、泄愤……
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出于对父母隐瞒离婚的打击报复。
他说,他一直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没想到爸爸妈妈早就离婚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真相,让他发现,所谓的幸福,不过是爸爸妈妈在他面前演的戏而已。
他觉得自己被骗了,还是被深深信任的父母骗的,这种背叛,让他体内生出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愤怒。
他想要发泄,想要报复,就把自己从一个善良懂事、彬彬有礼的大男孩,变成了一个抽烟喝酒、跟着别人结伙盗窃的小混混。
有时候,成年人很可笑,他们活了那么多年,却没搞清楚,同样是离婚,被坦诚以告,和被隐瞒欺骗,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天差地别。
在节目《变形计》中,有一位网瘾少年陈新颖,竟然当着镜头,就对自己的妈妈,大打出手。
可事实上,13岁之前的陈新颖,不是这样的。
他原本也是个品学兼优的乖孩子,就因为父母离婚,还瞒着他,才导致他性情大变,自甘堕落。
很多高校辅导员发现,那些刚进入大学,就由尖子生变成逃课王的学生,大多都经历了家庭突变。
在他们的印象中,父母的关系,就跟其他普通夫妻一样,是正常的。
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一上大学,就会接到父母离婚的通知,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情感上自然接受不了,理智上也承受不起。
3
家是一家人的
孩子有权知道真相
很多父母,太过自以为是。
他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离婚不离家,拉着孩子,陪他们一起在不幸福的婚姻中苦苦挣扎,锁住了自己的自由,也消耗了孩子的年华。
最终,“为孩子好”,成了婚姻失败的遮羞布,让孩子在幸福的假象中崩溃。
专门负责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戚元丽主任,在采访中说过,医院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孩子,都来自于父母隐瞒离婚的家庭。
说到底,这样的行为不过是掩耳盗铃,骗了自己,骗孩子。
可孩子又不是傻子,父母关系好不好,他们难道一点都没感觉吗?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孩子在5岁,甚至更早之前,就对父母的感情很敏感了,当夫妻感情出现问题,孩子就注定被伤害,逃无可逃。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
一段婚姻,走到支离破碎、矛盾百出的地步,肯定会制造出冷漠的家庭氛围,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哈尔滨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做了大量的调查后发现,与离婚相比,孩子对父母相互攻击的心理体验更为明显,受到的直接伤害更大。
在父母形同陌路、针锋相对的家庭中,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高达32%。
他们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尤其容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有孩子就表示,“不想重复父母的悲剧,长大后坚决不结婚”。
不离婚的家庭,不一定是好的家庭。
真正为孩子着想的父母,不会一意孤行地,维持家庭的躯壳,而没有感情的温度。
婚姻本来就不应该是彼此的囚室。
你以为你假装快乐,孩子就会感到快乐,其实孩子比谁都看得透。
你不快乐,他也不会快乐,你觉得你假装开心是为他好,其实他也在用假装快乐来骗你。
世上最无奈的婚姻是,明明一个家庭存在很多矛盾,但是父母又固执地相信“完整的家庭才能带给孩子幸福”,宁愿在后半生彼此消耗,也不愿痛快地选择离婚,宁愿针锋相对,也不愿大度地还给彼此一个自由。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幸福感比父母离婚还差。
但中国父母最习惯的,就是这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思维。越是婚姻不幸福,越喜欢把对孩子的责任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哪怕自己不幸福,也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高考结束后,都会迎来一波离婚潮的原因。太多的父母,想离婚,但是都在等,等孩子度过他人生的关键节点之后再离,以为这样子离婚的影响会对孩子降到最低。
但,你想的永远不是你想的。
在中国竟然有这么多婚姻明明无法继续维系却还要一直苦苦挣扎,而他们的子女还要装作一脸幸福的样子,陪父母继续表演!
4
为了孩子,不轻易离婚
更要好好离婚
结婚,是2个人的事,离婚,却是一家人的事。
有孩子,和没孩子的家庭,真的是两种不同的婚姻。
有些夫妻,会觉得婚姻越过越没意思,天真地觉得“离了婚再找一个,可能就好了”,这种离婚太过草率,是对感情的辜负,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
但是,当婚姻真走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时,好的离婚,好聚好散的父母关系,比同一个屋檐下,糟糕的婚姻关系,更能降低对孩子的伤害。
心理学家黄维仁认为,只要父母处理得当,离婚这件对孩子而言,本是黑暗冰冷的事情,也能变成让孩子获得成长的转机。
英国曾经做过一个3年的追踪研究。
他们跟踪10个孩子的生长轨迹,发现在群体社交能力上,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女孩子,表现最好。
这个女孩跟着妈妈一起生活,但是爸爸每周都会跟她一起玩足球,她是在单亲家庭中生活的,却是笑声中长大的。
电影导演杨德昌,在《海滩的一天》里,写下了两句台词:
“我们读过那么多的书,小时候还要一关一关的考试,为什么没有人教过我们,该怎样去面对生活、婚姻,这样重要的难题。”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总是以两个人结婚以后,都是圆满做大结局,那大结局以后呢?没有人教过我们。”
在孩子整个人生中,比起父母婚姻的形式,父母对感情的态度,才更为重要。
那些好好离婚的父母,会让孩子看到,感情的美好,不仅仅在于它开端的模样,还在于它结束的样子。
所谓的“父母离异不利于孩子成长”其实是个伪命题。重要的不是爸妈在不在一起,而是孩子能从一个家庭中感受多少爱。
比起婚姻完整,夫妻却形同陌路、谁也不陪伴孩子的家庭,一个人抚养孩子长大,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更容易让孩子获得幸福。
因为离婚后怎么过也是婚姻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最关键的一部分。
好的婚姻,应该是好聚好散,在一起时相敬如宾、相亲相爱,分开时也要给彼此最够的尊重要关怀。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对郎平提问,为什么要和前夫离婚,是不是对方做错了什么。
郎平回答,“我已经说得够多了,这样对他不公平,因为我有很多面对媒体的机会,而他没有。”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郎平知道,她是明星球员,是名教练,而前夫只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她们两个人在话语权上是不平等的,她说什么,别人都可以知道,但是前夫不可以,媒体对她有任何诽谤,她都可以回击,但是前夫不可以。
这种环境下,沉默是最好的保护,对前夫,对孩子,对自己已经破碎的家庭。
女儿白浪得益于妈妈和爸爸的保护,不旦性格开朗,还考入了斯坦福大学。
所以说,千万不要总是一意孤行地觉着什么都应该为了孩子,你的一意孤行有些时候可能是错的。
如果两个人爱不到一起,那就分开。只要两个人依旧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那孩子得到的爱就不会减退。
最可悲的是,两个人凑活在一起,用最冷漠的方式对待彼此,连对孩子的那份爱也跟着一起削弱。
1+1,未必总等于2。
更多精彩活动重磅来袭!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zl/8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