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络成瘾症 >> 网瘾治疗 >> 青春期网瘾>

青春期网瘾

最近和一些朋友聊天,大家提及最多的话题就是孩子沉迷网络,除了每天上网课,就是浏览网页、打游戏,有些甚至挑灯夜战。这些朋友的孩子大多都处于10-16岁之间,也就是小学四五年级到高一高二这个阶段,正是我们所说的“青春期”。大家都为孩子的“网瘾”感到焦虑,一怕影响学习,二怕伤害身体,三怕难以自拔。

当然,孩子的“网瘾”和疫情的特殊原因有一定的关系,但疫情不是根因,疫情期间的网课只是给了孩子一个正得其位、正当其时的机会而已。正像有篇文章中说的那样:“让孩子上网课,就等于派孙悟空去看管蟠桃园。”

究竟什么是“网瘾”?孩子为什么会有“网瘾”?父母如何对待有“网瘾”的孩子呢?

一、什么是“网瘾”?

“网瘾”这个词最早由美国的精神科医生IvanGoldenberg于年首次提出,全称为“网络成瘾症”,它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逐步兴起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心理现象。IvanGoldenberg认为网瘾是一种精神疾病,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议。

年,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杨认为网瘾不是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而是已知的"冲动控制障碍症"在网络使用者身上的体现,也就是和电视病、空调病等等一样,只是长期接触从而造成了心理上习惯性的依赖,可以归为心理问题,但决不能称之为一种病。

年,国家卫生部提出“网络成瘾”这个概念并不准确,而应该是网络过度使用或网络使用不当。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对“网络过度使用”提出了衡量标准,如果孩子具有以下三种情况之一,有可能是“网络过度使用”。

第一,行为失控。比如说孩子总想着玩电脑、玩手机,实际上网的时间比预期上网的时间要长,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向家长隐瞒上网时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失控。

第二,无网焦虑。如果不让孩子上网,孩子就会烦躁不安,坐立不宁。

第三,网络快感。如果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但他只要上网就觉得非常的快乐,能够有一种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感觉。

大家会发现,所谓的孩子的“网瘾”,其实跟赌博、购物、饮食一样,是一种行为依赖,与此共存的是酒精、大麻、安眠药等物质依赖。孩子为什么会对网络形成一种依赖呢?

二、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青春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青春早期(10-14岁)、青春中期(15-18岁)、青春后期(18-22岁)。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伴随着诸多的变化,具有阶段性的显著特点。青春期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很美好的时期,她的美,如花苞绽放;他的美,如湖镜开鉴。

进入青春期,孩子的性激素分泌越来越旺盛,身体出现一系列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同时精力非常的旺盛,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儿;当然情绪也变得不稳定起来,易惹、易怒甚或消沉。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不用再听父母的话了,他们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有自己的主见,但其实在很多方面又离不开父母的支持与指引。所以,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的相处变得越来越困难,正如有些专家说,小时候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但是到了青春期,父母就成了孩子最大的敌人。

青春期孩子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同伴关系的建立。他们需要同伴的支持、慰藉和陪伴,这也是孩子们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三、孩子为什么会沉迷于网络?

当我们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特点,也许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孩子为什么沉迷于网络。在我接触的案例当中,我发现,沉迷于网络的孩子大致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学习压力。学习压力来自多方面,有的是因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提出了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使孩子在心理上背负了沉重的负担,同时身体上也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一旦没有达到预期,孩子的心理就趋于崩溃。有的是因为孩子自身所处的认知阶段和认知水平,接受知识的速度较慢,与同伴形成明显的差距,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还有的是因为短期集中式的高强度训练,例如备考、完成项目等,在短期内压力达到峰值,使得孩子不堪重负。当孩子在学习中屡屡受挫,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莫大的打击,他们就有可能退缩,躲避到网络提供的高认可、高回报的虚拟环境中,寻找自我成就感与自我实现。

第二,人际关系矛盾。比如在学校害怕老师、躲避老师,认为老师对自己不好,或者不喜欢某个老师,心理上慢慢、慢慢就产生了距离,继而也会影响相应课程的投入和学习。还有和同伴的关系出现问题,有些孩子胆小、自卑,不敢融入集体,或者同伴有意识地疏远他,或者与同伴交流、沟通方面出现问题,产生矛盾等等。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渴望同伴关系,如果被同伴疏离,就会变得孤僻、没有自信、落落寡欢。而网络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一种安全感,大家都隐姓埋名,谁也不认识谁,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伪装的很好,现实生活中不自信的人,可以在网上更加自信;现实生活中内向的人,也可以在网上变得外向,大家在网上体验着差异化的自我,或者是真实的自我,就像是自己在另一个空间的延伸,让孩子感受到自由,没有约束、没有顾虑、没有羁绊。

第三,亲子关系紧张。青春期的孩子由于生理与心理发育的特点,自认为已经长大,且脾气也容易暴躁,当父母的权威受到挑战之后,就会与孩子形成抗衡。加之孩子在外界遭遇了压力、挫折、打击,回到家中,听到父母的唠叨、说教甚至批评与指责,可想而知,这个孩子是腹背受敌,其生存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孩子也需要排解内心的烦闷,当家庭不能给予孩子爱与温暖、关怀与抚慰的时候,孩子就会另谋出路,而网络是一个极其便利、唾手可得的工具。

所以,我们发现,孩子之所以选择网络,依赖网络,一定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挑战,而这个困难和挑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对于一个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孩子,面对诸多的困难与挑战,最渴望得到的是理解与关怀,鼓励与支持。但在成年人的视野中,这一点往往是被忽视的,也难怪孩子趋向于向网络寻找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网络具有的匿名性,便利性和逃避性等特点,让孩子感觉到轻松快乐,感觉到安全,并且有可能在短期内可以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

四、家长如何应对孩子沉迷网络?

首先,辩证的看待。其实我们大多数孩子都是积极上进,乐于学习的。网络只是孩子生活学习的一个调剂品,也并没有达到“上瘾”的程度。我们掰指头细数数,现在的孩子生存环境是极其不易的。孩子为学校这家“公司”打工,每天比大人上班时间还早,自己为学习独立负全责,学好是义不容辞的事情。不像大人在公司做项目各负其责,还可以互帮互助,甚至有时候还可以推脱不干了;下班了,孩子还得带着作业回家加班;到了周末,还要给培训机构做兼职。在公司,不但学习繁杂的功课,还要学着处理人际关系;回了家,如果进入监视、控制区域,孩子还有什么自由可言?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孩子真想逃离这个环境,网络就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自我调节的空间。如果我们能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看待孩子上网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的心态会平和许多,我们的心态平和了,就可以避免很多的家庭矛盾。

其次,看见孩子。我们说,孩子沉迷于网络,一定是有心理或生理上的原因。同样沉迷于网络,每个孩子背后的原因是不同的。作为家长,需要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孩子,这种了解,不是发现问题之后的批评、责问,而是基于日常观察的适度引导;不是就事论事的刨根问底,而是情融理通的达观、大爱。我们要看见孩子内心的需要,看见孩子的自我成长,选择合适的方式、合适的时机,给与孩子合理的满足。只要家长的胸怀能让孩子撑起自己的风帆,孩子还需寻求网络的浩瀚之海吗?所以,对孩子真心的关怀,包容和接纳,是解决孩子“网瘾”的必要前提。

再者,适度干预。网络是个双刃剑,现在的学习与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但是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和游戏,也给孩子带来很多的诱惑。而孩子自控力的发育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因为自控力跟大脑额叶区相关,额叶区成熟得比较晚,大致要到20多岁,这也意味着孩子自我控制是很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长的干预。所谓“适度”,首先反对的就是批评说教,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上网规则,比如上网的时间、上网的作为、上网的时长等等,用白纸黑字写下来,贴在显眼的地方,只要孩子认可这个规则,他就会自己去遵守约定。家长需要做的,就是适当的提醒。其次,干预的方式就是创造条件,让孩子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在青春期,最好的、最需要坚持的就是运动,帮助孩子培养一种运动爱好,不但能强身健体,还能调节情绪,也能促进长高。不建议用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如果你今天上网超时,明天就不能再上网”,这样的方式在短期内也许可以刺激孩子的行为,但长期来看,容易让孩子养成讲条件的习惯,未来也可能成为一个苛刻的人。还是让事情自然的发生,自然的处理为好。

孩子沉迷网络的背后一定有他的心理诉求,孩子行为表现的背后一定有家长的影响。因为家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后防线,如果孩子在家里已经寻求不到安全感了,那我们家长就是网络杀手的帮凶。我们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意愿和意志力去改变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因为他已经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但是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自己,从而给他积极的影响,让他产生改变的动力。

“网瘾”并不可怕,它只是一种依赖行为,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可以找出更多的“依赖”代替网络,但别忘了,家才是孩子最大的“依赖”。

茂林修竹成长札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zl/88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