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口干医案一则

陈某某,女,70岁。年4月29日初诊。

主诉:口干1年半。

病史:患者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持续饮水不解,入夜为著,伴晨起口苦,潮热盗汗,疲乏,无多食,无夜尿增多,查血糖未见明显异常,未予重视治疗。1年半来上述症状未见缓解,时有咳嗽,干咳无痰,腰膝痠软,曾就诊外院西医治疗乏效,遂于今日前来求诊。辰下症见:口干,入夜为著,晨起口苦,潮热盗汗,疲乏,腰膝痠软,时有咳嗽,胃纳差,夜寐欠安,二便尚调,舌红苔白,脉细数。

处方:麦味地黄丸加减。

生地黄12g山药9g山茱萸9g

茯苓9g泽泻9g牡丹皮9g

五味子9g麦冬9g鸡内金20g

谷麦芽各12g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四十分钟温服。

二诊(.5.6):患者诉药后口干较前减轻,口苦仍重,潮热盗汗减轻,咳嗽亦稍缓,胃纳不佳,舌尖红苔白,脉细数。予上方加黄芩12g,续服十四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5.20):患者诉药后口干、口苦明显缓解,余症亦改善,仍有疲乏,舌淡红苔白,脉沉稍数。予二诊方去黄芩,加黄芪20g。续服十四剂后,患者口干等症状皆已缓解。为巩固疗效,吾师继续守法加调治月余,诸症消失,口干未见复发。

按语:口干是指口中干燥少津,频繁饮水,饮水不解,是津液亏损或输布障碍的一种表现,其常作为一种症状出现在消渴、温病、口疮等多种疾病中。肾主藏精,主水液,肺为水之上源,二者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案患者年已七旬,脏腑虚衰,肺肾阴虚,故津液输布障碍,兼之阴虚无以制阳,虚热内生,煎熬津液,故见口干、口苦;肺肾阴虚,虚热内蒸,故潮热、盗汗;肺阴亏虚,火热内生,清肃失职,则咳嗽痰少;肾阴亏虚,腰膝失养,则腰膝痠软;肾阴亏虚,先天之本不足以养正气,虚火上扰于心,神魂失守,则夜寐欠安、疲乏;先天不养后天,脾胃健运失司,则见纳差;舌红苔白、脉细数亦为阴虚之象。

吾师治以滋补肺肾,养阴清热,方拟麦味地黄丸加减。麦味地黄丸原名八仙长寿丸,由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共八味药组成,最适用于肺肾阴虚之证。方中山萸肉、五味子味酸性温,山萸肉平补阴阳,五味子敛肺滋肾;生地滋阴清热养血;山药甘平补气养阴;茯苓、泽泻味甘淡、性寒,茯苓健脾渗湿,泽泻利水化浊;牡丹皮味苦清泻肾火;麦冬味甘微苦,润肺养阴;谷芽、麦芽、鸡内金健胃消食,共助胃纳。

二诊患者药后口干、潮热盗汗、咳嗽等症均有减轻,此方药对证,肺肾之阴渐复,效不更方;因患者口苦仍重,结合舌脉,知热象仍存,予黄芩清热泻火。三诊患者药后口干、口苦明显缓解,诸症亦改善,此真阴已制虚火之象,守方续进巩固疗效。热象已不著,故去黄芩;仍有疲乏,此阴虚日久,正气不足之故,加黄芪补益正气,气足津生,使化源不竭,更可气充津布。药后诸症悉缓,再巩固调治月余而诸症悉除。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zz/115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