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头痛医案一则

杨某某,女,63岁。年05月19日初诊。

主诉:头痛1年余。

病史:缘于1年余前因过度劳累出现左侧头部搏动性跳痛,后波及全头痛,痛时以手用力按压抽动处,疼痛稍减,医院,查脑电图、脑部CT等,均未发现脑部有器质性病变,予口服止痛药及“谷维素、维生素B1”等治疗后症状缓解,其后头痛偶作。近日患者因工作繁重头痛再发,较为剧烈,口服西医治疗乏效,遂来求诊。辰下:头痛,伴头晕乏力,口干,纳可,寐差,二便尚调,舌暗苔白,脉沉弦。

处方:补气通络方加减。

黄芪20g葛根20g薏苡仁20g

天麻12g钩藤12g(后入)鸡血藤20g

灯盏花20g炒枣仁15g合欢皮20g

牡蛎30g(先煎)石决明20g(先煎)

十四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四十分钟温服。嘱其调情志,注意休息。

二诊(.06.02):服上药十四剂后头痛减轻,余症亦减,仍诉口干,时有腰痛,纳可,睡眠较前好转,二便正常,舌暗苔白,脉沉弦。予上方加生地黄12g、杜仲12g、川断12g,续服十四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06.16):患者诉服上药后头痛发作次数较前减少,睡眠转常,时感胃胀,余可,舌暗苔白,脉沉弦。予二诊方去炒枣仁、合欢皮,加枳壳12g、川芎9g、谷芽12g,再服十四剂后,诸症皆减,其后守法随症加减调理2月,头痛止,诸症悉平,随访6月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以“跳动性头痛”为主症,结合辅助检查等,应属西医“血管性头痛”范畴。中医学上,属“头痛”范畴。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患者年过六旬,脏腑渐衰,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精气不能濡养头部,不荣则痛;肝阴渐亏,阴虚阳亢,肝阳上亢,故见头痛头晕;气虚则血液不行,久而成瘀,阻滞脑窍,加剧头痛;气虚血瘀,则肢体、经络不荣,故见头晕、乏力;肝阴亏虚,津液无法上承舌面,故见口干;气虚血瘀,心脉不畅,心神失养,故见寐差;结合舌暗苔白、脉沉弦,四诊合参,审证求因,此为气虚血瘀,肝阳上亢之证。

故治当补气通络,潜阳止痛,方投补气通络方加减。方中重用大量黄芪补益中气,气旺则血行,可开络瘀,行滞血;葛根味甘、辛,性凉,可舒筋通络,生津止渴;予薏苡仁甘淡,一可健运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二能利水渗湿除痹;天麻入肝经,可平抑肝阳,祛风通络,配伍钩藤则通络之效倍增;牡蛎咸寒,可敛阴潜阳安神;鸡血藤入肝肾二经,可活血补血,舒筋活络;灯盏花可活血祛瘀通络;肝阴虚则易生风,《山东中草药手册》载石决明可“镇肝、明目,治眩晕”,故予石决明以平肝潜阳;炒酸枣仁配伍合欢皮以补肝养心安神。

二诊之时,患者药后诸证皆减,药已中的,然患者年老,肝阴渐亏,口干未解,故加用生地黄以滋阴凉血;时有腰痛,予杜仲、川断以补肾壮骨。三诊之时,患者诉服上药头痛发作次数较前减少,睡眠转常,故予上方基础上去炒枣仁、合欢皮,加用川芎以增活血化瘀之效;患者因气虚则无力推动气血运行,中焦气机阻滞,而见胃胀,故予加用枳壳理气消胀,谷芽以健运脾胃,如此则气虚得补,血瘀得畅,肝阳得降,巩固调治2月后头痛得痊。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zz/11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