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丨社会心理学丨变态心理学
心理学书籍学习社区
心理学书籍读书分享会:
分享时间:每周三、五、日晚八点半
分享方式:腾讯会议视频直播
参与方式:扫描加友免费参加直播分享
第十一章:互联网偷情:一个现实问题
互联网偷情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问题。本章将探讨网络偷情的独有特征,以及随着网络发展,这些特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本章首先考虑的是,网络亲密关系是如何建立的,以及在线风流韵事的独特方面,然后考虑偷情的性和情感要素,并试图为网络偷情下一个通用定义。它聚焦了不同形式的网上偷情,包括偷情交友网站和社交网站的使用情况。它也提出,是否所有模拟外遇的在线活动都应被视为偷情。很可能某些活动仅仅是游戏,而不是现实。
本章还着重指出,数字技术也可以用于建立线下恋情,而且这些技术如何帮助维持恋情。最后,根据我们目前对互联网偷情的了解,以及我们也许能从以往研究(关于更传统的线下偷情的研究)中学到的东西,提出治疗的原理。
1
网络亲密关系
研究发现,不仅在大部分网络空间可以建立现实的关系,而且有时这种关系可能比线下恋情发展得更快,更亲密。这些相当亲密的关系被称为超个人关系(根据沃尔瑟的理论,网络中介交流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去人格(impersonal)、人际(interpersonal)和超个人(hyperpersonal)。
在网络社交中,用户可以经常在空间隔离状态中交换信息,这可以掩饰自然流露的线索,比如非言语的暗示。比起面对面交流,个人可以在网络中介交流投入的更多。脸部、身体、声音等要素在网络中介交流过程影响有限,这给了个人更多时间,去专注于信息本身。
网络数字技术的各种适宜性给个人提供了管理自我形象的机会。也就是说,网络中介交流允许个人呈现一个特殊的自我,它比在面对面交流情况下呈现的自我更为可爱。因此,网上经常有超个人关系的报道,便是不足为奇的。
2
线上行为
通过网络发展亲近和亲密关系,具有一定优势。如前所述,在线形成的亲密关系,往往会转移到线下的领域。此外,网络空间也可以让个人了解自己的性能力。
鉴于网络中介交流中可以实现的超亲密关系,就存在一种危险,当他们继续保持在线,这些关系可能会变得更具吸引力和诱人,即可能导致将对方理想化。
根据超个人理论以及客体关系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认为童年时的亲子关系可以成为成年后人际关系的模板,对象即他人往往是父亲或母亲的内化的映像。),某些关系变得非常个人化,以至被理想化了。
这种理性化可能会导致不恰当的关系。个体可以在他们的自我表现上刻意安排,可能创造出更可爱的自我形象,优于他们展现在其他场合的为人熟知的自我。这当然是更有吸引力。而且如果与之沟通的对方也采用相同的策略,他们看起来也会比你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的人更可爱。于是网络中介交流勾人的诱惑就可能导致在线恋情。在线恋情是指某人爱上对方,并且产生了性欲望,或者并未爱上对方,而仅仅是产生了性欲望,但是两人仍然只是线上的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在线恋情,可以将某人的在线爱恋者理解为好对象。假定网络空间发生的互动往往与外部世界相隔离,个体可能更容易把网上恋情从他们的其余世界中分离出来。线上关系潜在地迎合了一个不受约束的、很难在现实中来实现的萎靡的白日梦。因此,网上恋情可能导致自恋性的退缩。
有人认为,线下偷情的发生是因为彼此关系中存在问题,或者是起源于某些个性特征。对于“人为何会背叛自己的伴侣?”这个问题,有学者已经找出一些关键理由:包括对伴侣与其他人发生性关系的怨恨,极强的嫉妒和占有欲,高高在上的态度,性罢工或酗酒。这些也可能同样是促使个人启动线上恋情的原因。
然而,从客体关系理论看,在线恋情也许比线下恋情更容易维持。线上恋情可以在分裂的过程中被理想化,在这同时,我们可以否认线上恋人和自己的消极面。当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过滤关系中潜在的消极面(坏对象)时,在网上理想化某一个体便可能比较容易,这种关系可以在个人闲暇时开启或停止,沟通内容则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被控制。
此外,网络提供的环境,让人容易建构更正面的自我,同时却能避免展示负面的自我。相反,在线下恋情中,沉迷于完美幻想却不太容易。
3
定义网络偷情
多年以来,学者们都在考虑网络偷情究竟是不是一个真实的现象。近年来大家达成一个普遍共识:人们在网上能够也确实会欺骗他们的伴侣。然而,对于哪些行为可以被视为偷情,存在着分歧。
有学者认为:网恋是一种“浪漫的和/或性的关系,这种关系起始于网络接触,而后主要通过社交软件、互动游戏等方式交流来维系关系。
还有学者为网络偷情提出了一个一般化的定义:”如果两人之间虽然有过承诺和投入,但是它们却被破坏了,无论这种破坏发生在哪里,如何发生,或者与谁发生,偷情都出现了。偷情是对现实生活中爱情盟约的背离,无论性刺激是来源于虚拟网络世界还是现实真实世界。"
网络持续发展,要给网络偷情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是困难的。因为这对场所性质的考虑颇为重要。因此我们认为,当某人与除伴侣外的至少一人发生情感或性的不当行为,从而破坏爱情关系的规则,这时网络偷情就发生了。
这些规则可能因不同情侣而有所不同,但是一些根本的规则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大部分承诺关系的典型期望。
4
网上发生的偷情行为
如同真实生活中的偷情,被视为在线偷情的行为,可以被区分为情感偷情或者性偷情两种类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可以参加一系列的性的或者是情感的活动,但是并非所有这类行为都一定会被所有的人视为偷情。
在线性关系是可以在网上进行的一种性的活动。它通常被理解为“两位在线用户进行关于性幻想的私密交谈,同时往往伴随着性的自我刺激”。
另一相似的定义是“通过与另一人的在线互动获得性满足”。当然,这不需要只限制在两人之间。
另一种在线性活动偷情的类型是热聊,它指的是一种超出轻松调情的色情在线谈话。包括成人聊天室互动以及成为一个成人网站的会员。
不过,基本上没有人认为伴侣在线上或线下看色情图片和视频是偷情行为。访问成人聊天室但不互动,以及浏览各种成人网站,都不被视为是越轨行为。这可能与性的被动性有关,因为这时人们只是单纯地观察他人,而不是与其互动。而且,只是看色情图片和视频,实现在线下与其交往的可能性很低。
性偷情包括参与到如接吻、调情、被伴侣以外的人接触性感区这些性的互动。有学者认为除了性交以外的一系列行为包括热吻、性幻想、性吸引和调情。
只要对伴侣外的人产生性渴望就是背叛行为,因为,当显示出性渴望,并对渴望对象进行性幻想,就会令此人的伴侣苦恼。但是,这种欲望应被视为潜在相互的。当产生性幻想的时候,它对当前关系的威胁越大,就越可能被认为是偷情。因为如果你对某电影明星产生性幻想的话,那么你的伴侣担心远不如你幻想与其好友或陌生的网上伴侣。
像性偷情一样,情感偷情也是同样令人痛苦的一种背叛形式。情感偷情大体上被理解为爱上另一个人,也可以被理解为与第三者不恰当的情感亲密,比如,分享私人秘密。无论它是发生在线上或线下,情感偷情都被认为同等地令人痛苦。
5
偷情约会网站
人们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欺骗其网络伙伴。互联网可以作为一个工具,用于确定可以发展线下恋情的对象。
在线偷情配对网站或社交软件是很好的例子,它能满足个人找到线下情人的需求(可以是持续的关系,或一夜情)。这种网站或社交软件的界面或操作与单身求偶网站很相似。
6
社交网络站点
社交网站或APP是另一种可能用来寻求私情的渠道,这些潜在情人也许是已经认识的。例如,社交网站或APP可能被用来发起调情,或借此获得比面对面自我表露更多的资讯。这可能会给个人带来足够的信心,去启动风流韵事。
7
利用网络勾起和促进线下偷情
许多早期网络偷情的研究发现,许多偷情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可以说,网络数字技术发展使得越轨偷情更容易在线外发生。
更重要的是,网络数字技术已经改变了生活中传统风流韵事的特性。
8
在婚姻破裂前,一切都是玩乐和游戏
网络偷情者有时会很难区分现实和游戏。
研究也尚未确定,是否有一些在线活动的功能只限于玩乐,而不会影响现实生活。然而,这似乎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重要问题。
9
治疗的提示
很明显,利用网络可以有多种途径来启动、从事并助长偷情行为。网络偷情的独特性在于,它具有较大的潜力,使得在线私情变得更理想化。此外,就在线行为来说,判定情感是否出轨的规则,变得不那么清晰了。
研究发展,女性比男性更加严肃看待网络偷情行为,女性整体上比男性更可能认为性动作是一种背叛行为。
网络偷情形成一个连续谱,涵盖多种多样的行为。连续谱的一端是将时间花在电脑或手机上,而不是花在重要的人际交往上;而另一端则是,原本萍水相逢的两人,有了肉体接触和其后的性交。某些被夫妻一方视为偷情的行为,另一方也许并不认为是偷情,或有问题。
对于网络偷情的治疗要认识到两点:一是网络只是偷情的渠道之一-两个模式人网上相识、相恋,甚至发展到线下现实中的性关系;二是网络偷情与现实中的伴侣关系密切相关。
因此,如果被出轨方通过检查伴侣的手机或电脑,发现或控制对方网络偷情,或者使用一些监控软件监测和记录伴侣的电脑或手机的活动,那往往反而会“适得其反”,不仅会激化双方矛盾,而且可能助长伴侣网络偷情的动力。
有研究发现,一旦网络偷情或线下偷情被人发现,或当场被抓,伴侣修复关系的机会便大为减少了。如果伴侣一方仍希望修复关系,采取检查或监控手段就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伴侣咨询让出轨方主动披露是较好的选择,因为它给了出轨者充分的机会去道歉,提供一些解释,并采取修复策略。
从偷情被发现后修复关系的角度考虑,弄清真相并非是唯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如同应对任何关系的破裂,我们都需要考虑其最初发生的原因。与合理的解释一样,信任的重建也需要认真应对。
10
结论
关于网络偷情,我们仍有许多东西需要去了解。而且,我们需要持续地意识到,网络具有不断变化的性质。
然而,换个角度看,这种新技术也给我们带来了便利,让我们往往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核实和监督伴侣。治疗师要考虑的问题是,这种监督是否属于健康心理的表现(特别是,当它具备缺乏信任的象征意义时)。
完
往期精彩读书笔记:
悲伤治疗的技术-创新的悲伤辅导实务(17)
人际历程取向治疗-整合模式(17)
12
心理学书籍学习社区
扫码加友(备注:心理学),加入心理学书籍读书分享会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fhl/10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