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和心理健康,究竟谁导致了谁来自中

北京痤疮的最好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78752.html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著名杂志Developmentalpsychology刊登了一项纵向研究结果,该研究通讯作者为方晓义。为了探讨网络成瘾和心理健康的纵向关系,其对名中国大学生进行了为期四年,每年施测一次的追踪调查。结果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统计方法,但却得出了不一样的结果,很有意思吧!总之,从严谨的角度看,该结果挑战了多年来横断研究的结果,认为成瘾是心理健康的罪魁祸首,而不是相反。

引言

关于网络成瘾和心理健康主要有三种观点:

1、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是PIU的前因

成瘾的自我药物治疗假说(Khantzian,)假设成瘾行为可能被认为是对过度困难的情绪或压力状态的不适应应对策略。根据这一假设,戴维斯()和卡普兰()提出了一个PIU假设模型,即有心理社会问题(如抑郁症)的人可能对他们的社会能力持有更悲观的看法,因此倾向于发展对在线互动的偏好,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互动不太具有威胁性,这反过来可能最终导致过度和强迫性地使用互联网。

横断面研究表明,在面对面互动或离线活动中容易感到焦虑的个人可能会从在线活动中寻求缓解和归属感(Park等人,年)。孤独和抑郁的人可能会在互联网上花费过多的时间来寻求支持、收获快乐和增强自尊,这可能会增加他们成为问题互联网用户的可能性(哈和黄,年)。也有证据支持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导致PIU随着时间的推移。抑郁症已被证明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常等,)。陈和林()研究了台湾名大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到高三年级的抑郁症状的发展轨迹及其与的关系,发现大学前两年抑郁症状的快速下降趋势与第五波评估的水平较低有关。

述研究表明,患有精神问题的人可能会求助于互联网活动,以此作为应对生活压力和调节负面影响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使个人倾向于采取不适应策略(即过度使用互联网)来逃避“真实”生活中痛苦的想法和感受,这增加了他们成为有问题的互联网用户的风险。

2、PIU可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前因

PIU也可能是精神健康问题的重要前兆。花在互联网上的过多时间、金钱和精力可能会耗尽个人原本用于照顾自己和参与“真正”社会生活的资源(范登·艾金登、米尔克、韦尔穆斯特、斯皮克曼和恩格斯,)。此外,PIU患者所经历的匿名性、较高的觉醒、感觉超负荷和与在线活动相关的新情况可能导致以自我意识下降和对社会评价的担忧为特征的去个体化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会增加现实世界中个人行为障碍的风险(柯等,)。

横断面研究提供的证据支持PIU是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潜在前因,包括抑郁、孤独、低自尊和社交焦虑(安德鲁和斯沃利,)。在青少年中,PIU已被证明与各种类型的躯体健康问题有关,包括睡眠障碍、背痛、超重、头痛和肌肉骨骼疼痛(贾迈勒等人,年;Bélanger等人,年)。我们只确定了一项纵向研究,表明PIU可能预示着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姚和钟()进行了一项两波交叉滞后的小组研究,在香港名大学生的样本中发现,预测四个月后孤独感会增加。综上所述,患有PIU症的人可能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为他们的应对资源枯竭,社会功能受损,自制力下降。

3、PIU和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潜在交互关联

到目前为止,一些研究已经解决了PIU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的时间动态(即方向性),但现有的发现仍然是混合的。董、陆、周和赵()对名中国大学新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其中59人在大学第二年就沉迷网络。董等人特别研究了心理健康问题是否能预测学生从“不上网”到“上网成瘾”的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成瘾学生和未成瘾学生在大学第二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具体来说,他们发现,在大学第二年上网成瘾的学生在大学第一年的强迫行为水平高于那些随着时间推移没有上网成瘾的学生,在大学第二年上网成瘾的学生比他们没有上网成瘾的同龄人报告的抑郁、焦虑、敌意、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质水平更高。

梁和他的同事()基于来自名中国青少年的三波数据检验了和抑郁症状之间的联系。他们发现了这种关联的性别模式,即抑郁症状预示着男孩中的PIU(而不是相反),而PIU则预示着抑郁症状。有问题的互联网使用和心理健康在女孩中占主导地位(而不是相反)。在对名澳大利亚高中生的抽样调查中,查洛奇等人()发现,PIU预测了心理健康问题随时间的发展,但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预测PIU随时间的变化。然而,姚和钟()利用来自香港名大学生的双波数据发现,不管这种关联的方向如何,几乎没有证据支持和抑郁症状之间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在PIU和精神健康问题的联系中,上述研究都没有将个体间和个体内的效应分开,这可能是他们的发现不一致的部分原因。

结果

1、PIU和精神障碍的患病率

根据先前研究的标准,SCL-90的平均得分等于或高于2的个人被视为患有精神障碍(Liu,;Liu等人,),而学生的CIAS-R总和为大于67岁的人被视为互联网成瘾者(Ko等,)。因此,在当前样本中,在第1到第4浪中,分别将(13.30%),(11.70%),(9.20%)和(6.00%)的学生认为患有精神障碍;在第1到第4浪中,分别有68(3.00%),95(4.10%),75(3.20%)和54(2.30%)学生被归类为互联网成瘾者。与没有精神障碍的学生相比,患有精神障碍的学生报告的互联网使用问题水平更高(ps.)和互联网成瘾者的学生报告的SCL-90得分要高于非互联网成瘾者(ps.)。

2、通过潜在增长曲线建模的PIU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轨迹

在大学四年中,PIU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轨迹呈倒“U”型。对于PIU和精神健康问题,各自的截距和斜率是呈负相关的(r=-.,p.PIU;r=-.,p0.对心理健康问题),其这与对平均现象的回归一致,即具有较高初始PIU或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在过去四年中的变化速度往往较慢(Ciarrochietal。,)。此外,PIU和心理健康问题(即截距)的平均水平彼此呈正相关,r=.,p=.;而且,PIU和心理健康问题(即斜率)的变化率也呈正相关,r=.,p.。这表明PIU变化率较高的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的变化率也较高,反之亦然。

3、传统的交叉滞后面板模型分析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PIU和精神健康问题都表现出适度的稳定性。交叉滞后途径的系数明显支持相互关联假说,并且在数量上是小至中等的(科恩,)。也就是说,始终跨越波浪,PIU与随后的精神健康问题呈正相关,精神健康问题也与随后的PIU呈正相关。在控制了一系列关键的协变量(包括种族、年龄、性别、最初使用互联网时的年龄、儿童在家庭中的排名和出生地)后,这种结果模式是稳健的。

4、现代的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分析(区分个体间和个体内效应)

在组间水平上,PIU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正相关,并且系数在效应大小上是小到中等的(科恩,)。在组内水平上,单向的、时间滞后的效应持续出现在各个波之间,因此PIU的变化与心理健康问题随时间的变化呈正相关,而心理健康问题的变化与PIU的变化无关。系数在效果大小上是小到中等的(科恩,)。

讨论

1、PIU的发展轨迹与大学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们发现,PIU和心理健康问题都倾向于在大二时达到顶峰,这与以前的研究中以大学生为样本确定的问题行为的发展轨迹一致(康利,基尔希,迪克森和布莱恩特,;Macaskill,)。通常,大学服务管理部门通过向新生提供各种形式的结构化支持来应对与大学过渡相关的风险,以确保他们结交新朋友,不那么想家,并获得员工的帮助,并有效地适应新环境(尼尔森、奎恩、马林顿和克拉克,年)。然而,随着大学诱导和支持力度的减弱,以及大学第二年令人兴奋的新奇价值的消散,大二学生在过渡到成年的过程中仍然在与挑战作斗争,并且往往比其他年级的同龄人表现出更高的适应问题水平(MaunderGinghamRogers,)。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服务管理部门应该在大一之后向学生提供结构化的支持,并在大二时给予特别的重视,因为特殊的大学生活挑战可能会增加适应问题的风险。例如,提供心理疾病时寻求帮助策略的讲座,以及关于使用互联网的健康习惯的讲座,可能对大二学生有益。此外,PIU平均水平和斜率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PIU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初始水平和增长率都是相互关联的,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一致(Ciarrochi等人,年)。这突出了PIU和精神健康问题之间的共病性,并表明需要对他们在大学期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更系统的检查。

oldboy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fhl/121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