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闲时间会去看看他的朋友圈,或者找其他同学了解了解他的近况。有次我给他发了四五条消息半天都没有回复,我就动员所有的学生去把他找出来,生怕发生意外。”
好不容易熬到了毕业,院领导找到他说觉得这个学生论文水平稍微差了一点,是不是该延一延。他“严词拒绝”了领导:“一天也不能延长”,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他已经受够了。后来遇到一些看起来心事比较重的学生,在毕业这件事情上他都是能帮则帮,毕竟还有什么事能大过生命?02
遇到过奇葩学生,但狠话只敢跟同事说
还有一位教师分享了他曾遇到过的一位奇葩学生。
“不写文章,不接电话,实验帮他设计好了,数据也出来了,我总不能替他写毕业论文吧,这是我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底线。”
有次这位学生在电话里对导师大喊大叫,叫嚣着导师不给他文章毕业,他就从楼上跳下去,接电话的时候恰好还有几位同事在场,场面尴尬极了。
“这么多年,我带了多少学生,没有一个是靠这种手段毕业的。你要跳,我问心无愧且没有任何法律责任,了解真相的人只会说你是一个失败者,而不会说我是一个变态的导师。”
当然,上面这段话他是不敢和学生说的,只能私下和同事们发发牢骚。事情的结局就是将情况上报学院,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休学处理了。
他分不清也没有能力分清这位学生是真抑郁还是混学位,所以只能公事公办,守住底线。
03
沟通上的误解有时候很无奈
无良导师自然应该拉出来“批斗”,但无良应该怎么定义?
知乎上有位研究生分享,他认为导师无论人品还是对学生的态度都非常好,但同组的其他几个同学却对导师恨之入骨。有时候导师的同一句话,不同人理解的就是不一样。
有位同学一个实验做了几个月没有结果,导师问就问他能不能做得出来,要不要换个体系。
在他看来这就是普通的询问,言下之意应该是:你觉得还能做就再试试,觉得没希望就换体系。
在已有偏见的同学看来:他在暗示我能力差,他觉得我做不出,他从心里看不起我,他又想让我换课题,他就是想让我延期......
沟通上造成的误解,有时候真的很无奈。
04
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普遍
“不是说每一届会遇到多少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每个班都至少会有一个或多个,碰到的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一位高校专职辅导员告诉我们,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内已经比较普遍,她目前带的这一届学生当中,就有20个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fhl/12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