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清
本文由:笑乐妈妈(hululaila)
授权发布
参加朋友沈青的生日聚会时,发生了一个小“意外”。
一进门,沈青就跟我吐槽她女儿:“气死我了,芮芮把我一件衣服剪得稀巴烂,拆了满床的彩钻和亮片!真是个熊孩子!”
但当沈青打开她女儿送的礼物后,哭了。
她哽咽地抱住女儿:“对不起,妈妈错怪你了,这是妈妈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原来,芮芮画了一幅妈妈穿礼服的画像,用亮片和彩钻作为装饰,精致而漂亮。
旁边是稚嫩的字体:妈妈生日快乐,我爱您。
你看,妈妈眼里的“熊孩子”,其实是如此的贴心又温暖。有时候他们的“熊”,只是他们爱你的方式。
有人说:孩子那饱满的天性和纯真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如同时间和光。
孩子给我们的爱,远比父母给予他们的更无私。
而这份珍贵,需要我们用同等的爱和理解去回应。
1不要随便贴上“熊孩子”的标签
前段时间,一辆价值百万却画满大象的特斯拉被网友发到微博引起热议。
车主的女儿不仅在爸爸的车上画上了自己的漫画“爱豆”,还用妈妈的口红给大象“补妆”。
演员张嘉倪参加节目时,也被观众发现了家里一道“特殊的风景”:厨房里孩子们画花的墙面。
不仅是涂鸦,在“可怕的两岁”到来时,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其它的问题:孩子总喜欢扔东西,在台阶上跳来跳去,不论什么事情都喜欢说“不”……
“熊孩子”们花招尽出,老母亲们又惊又累,身心俱疲。
但“熊孩子”的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他们快乐成长必经的过程。
孩子涂鸦,是进入了绘画敏感期,开始有了自己的审美意识;
喜欢扔东西、跳台阶,是孩子在探索空间,为自己独立活动做准备;
喜欢说“不要”,是孩子自我意识逐步增强……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一书中说:
孩子玩的越多,投入的越多,越能同世界建立沟通关系。
作为父母,别急于给孩子贴标签,给他们一点时间成长,了解世界、探索世界。
不止是孩子懵懵懂懂无法自我解释的幼年,孩子长大后,我们也常常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就提前解读了孩子们的行为。
泰国的一则公益广告中,放学回家的孩子浑身泥水,狼狈不堪。妈妈们纷纷皱起了眉头批评:
“我的天!妈妈最讨厌你脏脏的了,你去做了什么?”
“你为什么把自己弄得这么脏?”
“别告诉我你又去玩了”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直到电视里“今日好学生——恭喜你做了一件好事!”的新闻出现,妈妈们才知道了孩子们邋里邋遢的真相。
孩子们遇到了一位车子坏掉的老爷爷,他的东西洒落一地。为了帮爷爷搬东西,他们才把自己弄得这样狼狈。
你眼里的“熊孩子”,可能是受助人眼里的“小天使”。蓬头垢面的背后,是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卢梭曾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我们对孩子的误解,正是源于我们未曾看见和理解他们。
只有“看见”孩子,才能更懂孩子。
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拒绝沟通的父母。孩子在一次次被误解、被否定、被忽视中,才走上了熊孩子的路。
2“熊孩子”只是缺少陪伴的孩子
前几天看了一个视频,既扎心又引人沉思。
朋友聚会,几位父母不约而同地聊起了自家的“熊孩子”。
第一位爸爸,熬夜写的一周的程序,一转眼功夫被儿子毁了。
第二位妈妈,发现女儿把自己所有的面膜都拆开风干。
第三位妈妈,画了两周的画作,被女儿涂抹得一塌糊涂。
每一位父母的脸上,都写满了崩溃和无奈。
而爸爸偶然听到的一句话,让他开始反思:我们真正了解孩子吗?
因为“忙”,他无视了孩子说“爸爸陪我玩”时期待的目光,所以孩子学着敲打键盘,想早点帮爸爸结束工作。
因为“忙”,她看不到女儿被拒绝后满脸的失落,所以女儿一笔一笔帮妈妈画完,只为了妈妈能早点陪陪自己。
因为“忙”,她面膜纸下紧闭的眼睛,也察觉不到女儿的孤单,所以女儿一张张晾干面膜,这样就不用妈妈等那么久了。
这些所谓的“熊孩子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争取多一点被父母陪伴的时间。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
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角度看世界。
“熊孩子”和“好孩子”之间,差的可能只是父母用心的理解和陪伴。
《奇葩说》辩手颜如晶说过:“孩子人生的唯一观众是父母,电视剧错过了我们可以补,但孩子的人生是补不回来的,你不看,就永远看不了了。”
那些你看来无法理解的“鬼点子”,其实都是他们在尝试唤醒你的陪伴。
拒绝陪伴,忽略孩子的父母,才养出了费尽心思求 前几天,一个孩子帮忙做家务的新闻,被网友戏称为“史诗级的灾难现场”。
很多网友直呼“作为一个观众都差点心梗”。
4岁的小女孩,在幼儿园学到“要帮爸妈做家务,体会他们的辛苦”。
她回到家,就拿出妈妈桌上“油腻腻的瓶瓶罐罐”,全放进了洗衣机,然后满心欢喜地等它们变得干净亮丽。
“我帮妈妈洗干净,妈妈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她一直抱着这样的心情等待妈妈回家。
看着女儿纯真的“求夸奖”的表情,再想想自己3万多块打了水漂的化妆品,妈妈直觉得“脑阔疼”,发朋友圈说不知道该夸还是该打。
所有人都在 自己对妈妈满心的爱,却换来了妈妈生气的脸,她心里的满足和期待一点点暗淡去,变成了失落和无措。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言行背后的感觉比言行本身更重要。
作为父母的我们,真的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有哪些帮倒忙的经历?一位匿名网友回答:妈妈生病,他帮忙做饭却把柴火点着了,饭没吃成还差点起火。
爸爸回家得知事情后,没有指责,也没有骂他“熊孩子”,甚至还夸他会疼人了。
孩子最初的“帮倒忙”,其实是在表达爱。而他们慢慢学会“帮到忙”,却离不开父母对这份爱的承接和包容。
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习惯了用结果衡量成败。
育儿路上,也常常用“表现”来定义孩子的好坏,却忘了探寻孩子的初心,忽略了你身边的那个“熊孩子”到底有多爱你。
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灵魂。”
看似父母一直出,孩子总在索取,但事实上,是我们从孩子身上获得了更多生命的真相,返璞归真。
惟愿我们在父母的有效期内,给身边的孩子再多一点陪伴,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等待。
不要因为你的不理解,而把一个好孩子彻底变成“熊孩子”。
作者:与清,爱阅读,爱思考。育儿先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长。原标题:《“女儿剪烂了我的衣服”:99%的父母都误解了自己的“熊孩子”》转载已获授权。图片来源:网络、pexels
编辑:刘韶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fhl/12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