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博上初中不久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一到学校就头痛肚子痛,严重的时候甚至晕倒在地,父母带他四处求医。后来情况更糟了,别人一提到“学校”两个字,他就觉得不舒服――
孩子是装病,还是真有病?
北京男孩肖博的怪病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的。
刚开始,父母都没太在意,以为是因为感冒或晚上没睡好造成的。直到有一天,他忽然晕倒在学校里,父母才感到事情的严重,医院检查。医生怀疑他脑袋里长了肿瘤,给他做了脑电图、心电图、脑部CT,但都没有发现器质性问题,只说是特殊的生理反应,无需治疗,长大了就好了。医院的诊断也大同小异。
“既然医生说了没有大问题,我们也就没有把他的头痛当回事。”肖博的母亲李女士――一位中年职业女性说。回忆那段噩梦般的往事,她仍然有些心有余悸。
医生的话让她和丈夫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那以后,肖博每次喊头痛,父母和老师就要他忍一会儿,不要影响学习。过了一段时间,他头痛症状没有消除,又开始喊胃痛,而且经常痛得大汗淋漓。父母不敢大意,医院看病。胃镜检查,发现他竟然患有胃窦炎,于是给他看最好的医生,买最好的药。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医生诊断说,肖博的胃病已经好了。
这一回,李女士和丈夫没有感到丝毫轻松,相反更加困惑。因为他们发现,肖博的胃痛和头痛病仍然时常发作,而且大多是在学校里发作,而一到周末或假期就活蹦乱跳,恢复正常。于是,一个疑问渐渐产生:究竟是儿子为了逃避学习而撒谎,还是孩子真有什么怪病,医生没有诊断出来?
“我真不是装的!”肖博一脸委屈地对记者说。当时,对自己的病有规律性地发作,他也感到奇怪。每次在学校痛得在地上打滚,可回到家里,病痛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更奇怪的是,周末在家好好的,周日下午在返校的路上,疼痛就鬼使神差地出现了……
父母最终也相信了儿子的话。既然不是器质性疾病,也许心理方面有问题吧。于是,他们又带他去看心理医生。肖博做了一大堆心理测试题目后,医生诊断说,他已经到了抑郁症的边缘,虽然暂时无需吃药,但必须调理一段时间。李女士和丈夫焦虑不已。
年下学期,被怪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肖博提出休学,在家里一边休养,锻炼身体,一边学习,按时参加学校考试。父母虽然极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他们打算,等儿子身体状况好一点,就催他去学校。毕竟,长期在家呆着不是一个办法。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未如他们的心意。因为在家闲得慌,肖博开始玩电子游戏,并很快有点着迷。尽管头痛和胃痛很少发作了,父母也多次催促他去上学,可他总是说身体不舒服,拒绝返校。这不是旧病未除,又添新病了吗?网瘾甚至比头痛胃痛更可怕啊!李女士夫妇焦虑万分,四处打听,求助教育、心理专家,希望帮儿子解开心结,让他早日返校。
不是网瘾,是学校恐惧症
年12月,通过记者介绍,李女士带着肖博找到了资深心理咨询专家贺淑曼教授。“问了一下肖博的表现,我初步断定,他得的并不是‘网瘾’。”贺教授说。
那么,肖博得的究竟是什么病?当他和家长讲述了所有的症状之后,贺教授心头一震:这不是典型的“学校恐惧症”吗?患者害怕上学,害怕参加考试。如果强迫患者去学校,他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和焦虑性身体不适,如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呕吐、头痛头晕等等,而一旦让患者暂时休学,焦虑情绪和不适症状很快就会得到缓解,甚至消失。“虽然没有器质性疾病,但肖博确实不是装病,那些生理反应是在他潜意识作用下产生的。”贺教授肯定地说。一个本该天真活泼的少年为什么患上了学校恐惧症?
肖博原来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小学阶段从未旷过课,学习成绩也常常名列前茅。然而,一张张高分成绩单下面却掩盖着危机,因为,孩子的“听话”和成绩实际上是家长高压政策之下的“成果”。
在肖博的记忆里,父母特别是父亲肖先生总是在强压自己读书学习。有一天,为了让他背诵一首古诗词,从早晨7点钟,到上午10点多钟,父亲一直看守着他,直到他完整背诵出来,才允许他吃早饭。他平时做家庭作业,父亲也总是在一旁看着,不准他偷懒,说是为了让他养成好的习惯。可事实上,只要父亲站在旁边,他心里就紧张,甚至发抖。因为作业题做不出来,肖博没少挨父亲的骂,甚至是拳头。
“我感觉爸爸在外面受了气,回家就在我身上出气。我都成了他的出气包了。”回忆那段往事,肖博语气竟然出奇地平静。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苦恼告诉同学,一位同学便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你就问你爸‘金字塔是怎么造出来的’,你爸爸如果答不出来,就没那么自负了,以后不会瞧不起你,也不会打你了。”可这套小聪明对父亲根本不奏效:“你怎么这么笨?自己看书去!”肖博哪里还敢再问,生怕又招来父亲一个巴掌。
肖先生也知道儿子害怕自己,但他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相反正是他所需要的效果――树立权威性。肖先生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对儿子的学习和前途也寄予了厚望,并且相信严师出高徒,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虽然并不太赞同丈夫的一些教育方法,但李女士认为丈夫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儿子的爱,所以也没有过多地干预。
“其实,除了学习,他爸爸对肖博相当宽容,几乎是有求必应。”
年下半年,肖博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没考好,原来准备考北京重点学校八中的计划落了空。为此,父母数落了他好长一段时间。整个暑假,肖博一直郁郁寡欢。新学期开学第二周,他的“怪病”就出现了。
肖博害怕的是父亲,后来怎么又转化成对学校的恐惧呢?
心理专家说:“孩子说,挨打挨骂主要是因为学习、分数等原因。既然这样,我就不上学了,没有了学习成绩,父亲就没有理由打我骂我了。当然不上学的最好理由就是生病。刚开始,这只是一种心愿,一种幻想,但不断强化,就形成了一种下意识。在这种下意识的指挥下,患者一上学就头痛头晕或者肚子痛,不上学,就什么事都没有了。这就是学校恐惧症。”只要别人一提到“学校”两个字,肖博就觉得不舒服。“这种恐惧症如果再发展下去,不仅影响学业和今后的人生,而且还会对人的健康形成威胁。”
厌学要怎么发现并治疗?
厌学现象在儿童青少年期非常普遍,儿童青少年专家指出,针对厌学现象不能一概而论,要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儿童青少年厌学的分类诊断。
一、儿童青少年厌学反应的诊断意识层面可分为:意志性厌学反应和非意志性厌学反应。
1、非意志性厌学反应
所谓非意志行为即潜意识行为,一般是指一个人本意不想如此,却身不由已、心不由已地表现出来的行为。拿厌学行为来说,本人在认识上、观念上没有厌学的思想,却由于一种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导致其表现出厌学行为,即非意志性厌学行为。此类厌学学生在思想上都能够认识到自己当前努力学习与自己未来前途、命运等方面的关系,有的甚至有较好的学习习惯。
2、意志性厌学现象偶尔也可能见到。意志性厌学行为指的是由于受本人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或与学习活动相对立的目标等原因而导致的厌学、弃学或其它抗拒学习的行为。
二、根据厌学情绪反应出现情境可以将儿童青少年厌学的诊断分为心理疲劳性厌学和过敏性厌学两种。
心理疲劳性厌学一般表现不强烈,只是弥漫性在希望暂时改变一下生活环境,从日复一日的单调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轻松一下。
过敏性的厌学行为是一种在学习情境刺激下产生的下意识的较强烈痛苦的情绪反应行为。所谓过敏性情绪反应,一是说它的反应强度是一种严重夸大了的痛苦反应。有过敏性厌学的学生的对上学、接触老师、提问、父母唠叨等等,常常是过敏的。许多气氛融融的家庭关系,感情融融的父子或母女关系的恶化,常常都与孩子的这种过敏反应有举足轻重的关系。因此,说起条件性厌学情绪反应行为的情绪反应,不仅仅引发厌学行为,在一定刺激下还容易引发其它行不理智行为。
三、根据厌学反应的泛化程度还可以将儿童青少年厌学的诊断分为学科性厌学反应与学习活动性厌学反应。
学科性厌学是指学习者只对某特定学科的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及用具等产生条件性厌烦情绪反应的现象。学科性厌学行为往往是由于某些偶然刺激导致消极情绪反射形成的。例如师生感情冲突、课堂情绪挫折、考试严重失利等刺激,都可能导致其对该学科的课堂学习、作业练习等厌烦反应,严重者连听到这个学科的名称都心情烦躁。而这类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并没有厌烦反应。这种单纯性的个别学科厌学行为反应,一般比较容易在临床辅导过程中迅速见效。
学习活动性厌学者不是单单对某一个或少数学科有厌烦情绪反应,而是对所有的功课学习活动都有厌烦反应。他们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对非学习性的其它非学习性活动表现出偏好、热心或迷恋。
根据儿童青少年厌学反应的分类诊断,可具体评估儿童厌学程度及动机水平,从而为厌学儿童青少年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和谐一家门河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云南白癜风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fhl/5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