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晚,杭州一名13岁男生偷偷用父亲的手机坐在窗边玩流行游戏‘王者荣耀’,父亲发现后没收掉了他的手机。玩游戏被打断的男生突觉眼前一黑,就从窗边掉了下去。所幸不是头部着地,以右腿粉碎性骨折的代价换回了自己的一条命。
在医院,刚苏醒过来的男孩儿丝毫不在意自己断掉的右腿,依然还挂念着游戏,问父亲要手机想登录游戏账号,还缠着他要钱买新的游戏装备。
‘网瘾’,又是‘网瘾’!这个词,怕是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了。从当年的游戏厅,到后来的网吧,再到现如今的手机。网瘾的表现形式一直在变,实质却没有一点儿改变。玖爷回顾了一下,今年以来,因为家长没收孩子手机引发跳楼的惨剧起码已经发生四起。
更可怕的是,时间经历了几代人,惨剧发生了一起又一起,我们拿它却依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新一代的家长们已经鲜有人把杨永信的‘电击疗法’做救世主,绝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这是个恶魔,孩子在他手里只会被洗脑和非人虐待。
然而正经的方法呢?好像也没有什么太系统的方法论。
今天的玖爷,从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两个方面,给我们的读者重头解析下这个屡治不克的‘顽疾’。
01
对于网瘾,禁止的效果大吗?
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网瘾有着一个不变的解决方法,那就是简单粗暴的禁止。玖爷那个年代的被禁止去游戏机厅、再往后的孩子被禁止去网吧、到现如今的家长禁止孩子玩手机。这要是被抓到,难保不是被一顿暴打。
不信你问问身边22-35岁的男青年,几乎有一半因为这事儿挨过家里人的毒打。
有效果吗?肯定是有的。效果很好吗?那倒不见得。至少打了几十年了,这问题到现在还没见解决。
抛开网瘾不谈,玖爷今天先跟大家聊聊‘禁止’。在玖爷看来,禁止这俩字儿,本身,就是有力量的。
10年6月17日,有一位日本十八线女艺人造访中国。跑来和一个叫凤姐的女网红同时为一款游戏站台。坐在飞机上的她估计在感慨中国真有钱,她在日本拍一部电影只有几万日元的片酬,中国就光出个台就能拿到几十万人民币。
可当她下飞机的那一刻,她瞬间觉得自己的出台费要少了。要说那飞机场为她接机的可谓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这些人真的是来看她的吗?山口百惠恐怕也没这个影响力吧。
没错。在日本,这名十八线女艺人连山口百惠的面儿都见不着。而在中国,她的人气,十个山口百惠都比不过。她的名字叫苍井空。
出专辑、接代言、上综艺、演电影。苍井空在中国完成了几乎所有女艺人的梦想
同年11月11日,苍井空开通微博。半个小时粉丝破十万,三天破百万,一个多月时间粉丝突破千万大关。我想,如果这不叫火,那恐怕没谁敢说自己火了。
问题是,她何德何能?粉丝数力压章子怡、和杨澜宋祖英同台出席活动。要知道,她在自己的祖国可一向是不温不火,怎么来到中国红成这样了。
其实答案很简单。无非是在中国大陆,苍井空的作品是被禁止的。
老百姓觉得这条禁令没道理啊。于是通过捧红苍井空的方式来告诉别人,你虽然禁止我看,但我还是看了。
很小孩子气吧。其实某些方面上来说,成人也没成熟到哪里去。
当上帝留亚当和夏娃单独在伊甸园的时候,允许他们在伊甸园里做任何事情。就是唯独禁止他们吃树上的苹果。
其实,如果什么都不说,估计看着满园子的好吃的。夏娃很难对苹果动心。但上帝的禁止,反倒成了促使她吞下那颗苹果最大的动力。
不信的家长可以在家做这么一个实验,当孩子一个人在家时,在家里放一个空本子和一本他喜欢看的书,空本子中间某页用米粒黏住。然后对他说,书可以随便看,但本子不能碰。并且放到一个他够不到的地方。
当你回家时,那个原本对他毫无吸引力的本子,十有八九会被孩子偷看。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当禁令无法得到被禁止者由衷的支持时,你越禁止他做某件事,那件事对他的诱惑力就越大。
孩子如是,成人亦然。
02
玖爷是怎么安全度过网瘾期的
话说谁还没有段沉迷网络的经历。许多禁止孩子打游戏的家长,自己年轻的时候不也没好到哪里去么?
玖爷也一样。但所幸玖爷的父亲,没有用粗暴的禁止法。
记得是高二下学期,玖爷开始沉迷打一个叫《传奇》的网络游戏,天天偷家里钱去网吧。因为之前表现良好,我爸在我去网吧后很久才发现的。
当时他找我深谈了一次,我对他说,打游戏就是爽。读书好无趣,人活着不就是为了有趣么?(当时小小年纪说话还蛮有哲理的)
我爸想了下,然后对我说。好!你觉得打游戏爽,那老爹支持你,去吧,明天老爹帮你给老师请假,你去打一天游戏吧。六点之前不许回家。说完顺手塞给我50块钱。
我一下子愣了。感觉幸福来得好突然。
第二天老爹没有食言,我真的拿着50块钱去打了游戏。虽然多少有点儿惶恐不过还是觉得蛮刺激的。不过本以为得到了准许会比偷偷摸摸的玩要更爽一些,可不知哪里来的负罪感让我觉得有些膈应。
曾经的玖爷,也是网吧里诸多不良少年之一
晚上回家,我爸果然没揍我。只是问我,爽不爽?
一天没上学的我虽然负罪感十足,可还是嘴硬说爽爆了。老爸伸出大拇指,爽就好,再给你五十块钱,明天我再帮你请假。
第二天,被撵去上网的我就没那么开心了。不知道是不是老爹以后不许自己再上学了,自己会不会变成书本上说的‘失学儿童’。考不上大学、没有前途、惶惶度日。一瞬间,曾经厌烦不已的学校变得那么可爱。
没等到下午,我就回家了。老爹回来以后问我,怎么不去玩了。我特诚心的向老爹道歉,表示以后再也不去网吧了。
老爹笑骂着说我怂,本来以为我能撑一个星期,结果两天不到就不行了。第二天,他给我买了一台电脑,规定我玩电脑的时间。自那之后,我再也没有了网瘾的问题。
03
网瘾背后,家长需要反思的这么几个问题
当孩子有了‘网瘾’问题,许多家长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抱怨孩子自制力不够、学校督导不利、社会监管不足、游戏公司赚黑心钱。
曾经暴怒的家长们围堵盛大大楼,而今是不是又轮到腾讯
这些都是问题,可问题的核心,玖爷却觉得家长也并不是毫无问题。深层次里讲,孩子的网瘾是一个心理问题,而要想让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家长需要知道这条:
1.高度管制孩子,会让孩子在网上寻找‘自由’
“早上吃过早饭去上奥数课,上到12点,1点半又要去学钢琴。晚上还要去绘画老师那里学素描,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牵线木偶。”
这个‘网瘾少年’说这句话的时候只有15岁。更可怜的是,随后他被家长送到了杨永信的电击治疗室,惨遭虐待。
如今,已经成年的他却因为深度抑郁症没有办法接触社会,几度自杀未果,已经被父母高度管制。他的父母说要给他在农村找个媳妇生个孙子,把希望重新寄托到了孙子身上。
直到现在,他父母也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网瘾和自己有关,想来在教育孙子的道路上,同样的问题,恐怕还会再度上演。
许多人知道,很多网瘾者,只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找到自己在现实中没有的东西。那他们到底在找什么?
缺乏友谊的人在上面找友情;存在感低的人在努力让自己变的‘万众敬仰’;被高度管制的孩子,在网络世界上,寻找的恐怕是一份自由吧。
玖爷有次在小餐馆饱腹,7点多,一个家长带着她的孩子走了进来,家长草草点了饭,吩咐服务员快点上菜,貌似孩子还有一场补习班要赶场。
孩子吃饭很磨叽。估计是因为只有在吃饭的这短暂的一会儿,他才是自由的吧。吃过饭后,又是沉重的补习班。这样的生活一眼望不到头。
对自由的向往是人性深处的欲望,当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他只是把家当成一座‘牢笼’,那又如何让他不沉迷在网络世界里呢?
2.缺乏对孩子的陪伴,会让孩子把网络当依靠
缺乏对孩子的陪伴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毕竟,没有陪伴,也很少有人能做到理解孩子。
沉迷网瘾无可自拔是一个人(无论孩子或者成人)一系列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就像一个人得病,病症全面爆发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病了,而潜伏期、亚健康期等等一系列生病的表象却被理所当然的忽略而过。
摘取《现代教育心理学启示录》里的一句话:
“有家长陪伴,将家长当作朋友的孩子在未来人生中面对各类诱惑的抵抗力更高。”
如果你因孩子过于幼稚而不喜欢和他说话;因为孩子爱闯祸而老是打他;因为孩子太小而不去理解他。
那你种下的这盆花,开出什么样的恶果都不奇怪。
3.将网络作成奖励机制
“如果你XXX,我就奖励你XXX。”这是一个运行正常的奖励机制系统。很多家长也在尝试将网络作为对孩子的奖励。
这和朝廷对宋江的‘招安政策’如出一辙。
宋江的欲望是“不满足现状,想当大官,掌大权”,他选择的办法是“造反”;朝廷的意愿是“别闹了,该干嘛干嘛去”,绝对不接受“你推翻我”这种做法,于是双方一折中——“你给我当枪使,我给你官儿做”。
孩子的欲望是“想随意玩游戏”,他选择的办法是“偷去网吧”;父母的意愿是“你乖乖学习”,绝对不接受“孩子去网吧”这种做法,于是双方一折中——“你好好学习,我就让你玩游戏”。
但是在设立奖惩机制的时候,有些家长的方法就有些令人捉急,比如:
对自己年级排名倒数的孩子说:“如果你这次期末考试考第一,这个暑假随便你玩电脑。”
心理学认为,人们对奖惩制度有一套“可能性预期”,当可行性预期过低即使奖励很高,也很难打动人。比如彩票的奖励就很高,可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沉迷于彩票。
同样,如果他真的考了第一,难道真的让他暑假随便玩电脑么?如果是,那之前的努力又是徒然;不是的话,又会丧失掉做强权者的公信力。(丧失掉公信力的后果,参见信用破产的政府)
所以,在奖惩机制中,触手可及的目标和少量多次的奖励,是必不可少的。
结语
每一个爆发的青少年网瘾问题,看似问题都在无良网吧、无良游戏公司。可实质上,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却是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网瘾是他爆发出来的表象,不根除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解决在亲子关系中的畸形状态。即使把全国的网络全部封禁回到原始时代,问题依然会换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
上至90岁、下到90后
都喜欢看的养生号
不奢望你的万千宠爱
只想要你的一个??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fhl/6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