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计》的“变形”
湖南卫视《变形计》13期一播出就在社交网络上激起了千层浪,不过网友们这次讨论的对象不是城市的主人公,而是农村主人公张水福的妹妹张水丽。近两天热搜榜都被“社会我丽姐”给霸屏了,这个7岁小女孩似乎跟之前大家所看到的善良淳朴的农村小女孩很不一样,不仅对参加变形的哥哥爱理不理,还扬言要打哥哥。
来看看大家的观点吧
徐奥萍:“丽姐”缺乏的不是教养,而是安全感网络上对于丽姐的评价众多,以负面评价为主。“社会我丽姐,人冷路子野”的口号一度在网络上霸屏,一种观点认为“丽姐”没家教爱撒泼,野蛮暴躁脾气大,她才是该被变形的那一个。诚然,“丽姐”的性格或许“暴躁”,但应对“丽姐”的性格做出背后解读,在仔细了解“丽姐”的成长历程之后,其实不难发现“丽姐”缺乏的其实不是教养,而是一种安全感。
张水丽,也就是“丽姐”,年出生,今年七岁,爸爸妈妈离婚后,妈妈抛下姐弟俩离开家很多年,爸爸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她和哥哥水富,以及一条叫做小柠的狗。她们住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土房子里,屋内凌乱不堪,甚至还有动物粪便。南瓜切一切,用生锈的大菜刀扫进锅里炒一炒就是两人的一顿饭了。在父爱母爱双重缺失的背景之下,可以说哥哥水富是“丽姐”唯一的依靠,当哥哥去到城市里新的家庭进行变形之旅时,也就意味着水丽身边一下子失去了唯一的依靠,此时的水丽,敏感,恐惧,不安,忐忑,使得她在第一次见到陈新颖这个陌生的哥哥时,大哭、暴走,有一系列的排斥行为,其实这都是由于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的自我保护的行为。
特殊的家庭环境注定了她拥有一个特殊的社会身份,可以说,“丽姐”种种看似缺乏教养的行为其实是她柔软、脆弱的内心后的一道盔甲。在学校里,在村子里,凡是她所涉足的圈子,她都被天然的冠以一个“被妈妈抛弃,爸爸也不管”的身份象征。在这种身份标签的限制下,她不得不让自己强大起来,而一个7岁孩子最有力的强大也不过就是坏脾气,是面对问题时的“无理取闹”。而这种自我保护之后也不能掩盖住她心底的善良,那根最终没有重重打下来而只是象征性点一下的棍子,是她最柔软一面的表现,她的这种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实际上正是她缺乏安全感的最佳诠释。
水丽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她也是留守儿童,可是也仅仅是广大留守儿童的代表之一而已。据年3月底以来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显示,截至目前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万人,其中有36万儿童无人监护。留守儿童正处在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帮助,容易产生认识和价值上的偏离,可能会产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怯懦,行为孤僻等负面影响,他们甚至更容易走向发展的极端,毕节四兄妹事件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最重要的不是物质的供应,也许只要多陪陪他们,也就可以了。可是,这个社会因为生存而注定了许多无奈,也许水丽的爸爸多给两个孩子一点陪伴就意味着他们一顿饭没了,意味着他们本就贫苦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而社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也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那么,我们又究竟能够为水丽,为千千万万个像水丽一样的孩子做些什么呢?那就多一点包容吧,少一点“缺乏教养”的无谓批判,给他们一点其实他们很久都没有感受到的爱与善意吧,或许,他们那自我保护的盔甲可以变得稍微柔软一点点。
宣智丽:《变形计》的变形效果只是短期的近来,《变形记》热播,节目通过将城市与农村孩子的身份互换,让其体验不同的生活,从而改变叛逆的现状,几乎都是以成功蜕变的节目效果为主,但是离开了节目的镜头,重回现实生活中的他们真的变成了所谓的“好孩子”了吗?
青春期的叛逆问题,如果只是一个月的农村生活就能改变,就不会有“问题少年”和“问题少女”了。
成长的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因。孩子性格的形成,与成长的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一味的要求孩子改变,而不去改善他成长的环境,那当孩子改掉恶习之后,却又回归原来的环境,谁又能保证曾经的“叛逆”不会回来。
叛逆不该被放大。处于叛逆期的孩子的自尊心比较强,比较好强,如此将他们的缺点在荧屏上放大,对他们其实也是一种伤害,往往还会刺激他们的叛逆心理。且在节目中,主人公故意与节目组作对的场景随处可见,他们知道自己正处于镜头之下,会不会故意叛逆来寻求所谓的“酷”和“与众不同”。
就算是电视节目也不能放纵。在节目中不难见到一些冲突的画面,节目组的态度多是“旁观者”,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出手,从节目效果出发,这样更能保证真实性,但叛逆期的孩子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多少有一些问题,既然是“变形记”,也应采取一些更有效的方法帮助主人公改掉缺点,而不是放任自由,过分的追求所谓的他们很叛逆的“事实”。
效果可能“出乎意料”。节目的本意是为了让城市里的孩子知道还有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生活都很困难,从而珍惜现在的生活;让农村的孩子体验城市的美好,从而努力走出大山,向往更好的生活。但事实一定如大家所愿吗?农村的孩子到了城市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安和局促,在他们的内心,谁也不知道经历变形后是更向往城市的生活还是更依赖现实。开始嫌弃现在的农村生活,从而对生活失去兴趣,沉迷于对城市的遐想;或者对城市的生活失去希望,不愿迈开步子走出大山,这样的情况不是不可能出现。但更多的是节目之后,他们回归贫苦的生活,无人问津,也没人知道一场“变形记“带给他们的究竟是什么对他们的一生究竟有多少影响。
《变形记》所呈现的效果,在一期节目里往往能走向节目预期的方向,但对于参加变形的孩子漫长的一生来说,又能起多少作用。
杨婷:变形计之何以变、以何变这个节目一直误导着大众:城市孩子之所以堕落都是因为家里有钱而不是教育不当或家庭关系等其他原因。事实上,节目里的城市家庭要么是缺乏对孩子的爱与关心,要么是缺乏严格管教,比如第十三期的城市孩子陈新颖是因为父母离婚对他的伤害使他性情大变而堕落。但是节目组避重就轻,把原因归结到家里有钱,迎合了广大观众的仇富心理和直来直去的思维方式。
再者,这个节目缺乏对人的尊重,难道孩子们对着镜头都不会反感吗,难道这样的折腾对学业不会造成影响吗,难道学校里的其他学生不会因此议论纷纷吗?隐私被曝光的学生该如何回归正常生活。每个人都经历过突然崩溃,我们需要的是好好冷静一下,但是节目中这时候总是会有一群人围观你,甚至拿着镜头只想给你一个特写,这种感觉我就不形容了。
最后,这个节目时隔一年被重新搬上荧屏,仿佛是为了说明什么,这一季的主题是真相版,但我还是想说一点我对其真实性的想法。为什么每个孩子需要去变形都原因都如此想死,真的没有刻意因素吗?我们都知道贫穷并不是教育的灵丹妙药,一个星期即使再多几天也改变不了多少,但是这个节目的效果却是每个人每一次的变形之旅都是那么成功,换个反差大一些的环境生活就能让人很快回到性本善的状态,贫穷教育就这么有效吗?
「余英洁:《变形计》——变形的是媒体」
不同于以往大家对农村女孩淳朴善良的印象,“丽姐”在节目里表现出来的性格可以说是非常暴躁易怒的。“丽姐”不仅对前来参加变形的哥哥爱理不理,动不动就上演“王之蔑视”,还几次扬言要打新来的哥哥。由于“丽姐”和陈新颖动不动就产生摩擦且每次都以大许多的陈新颖服软结束,许多网友对这样奇异的组合感到爆笑不已。
当然,这也引起了许多网友对此的讨论。有部分网友称这两人的相处很有趣,甚至有人说想写同人小说《哥哥和他的暴力萝莉》;还有很大一批人开始在网上对这个小女孩进行批判,认为“该进行改造的是丽姐”,“丽姐性格太差该教训她”。
“丽姐”真的该被教训吗?我们不妨想一想丽姐所处的环境:父母离异,唯一相伴的哥哥要交换去别人家,两个陌生的哥哥要住进自己家,才7岁的她很有可能压根不明白这个节目到底要干什么,此刻暂时失去哥哥的她内心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这时候我不禁想问一问,《变形计》这个节目真的是为了教育改造孩子的吗?剪辑小孩哭泣和吵闹的画面,将此作为观众的笑料,节目里的小孩成了观众取乐的工具。
留守儿童需要的是心灵的关爱和适当的物质帮助,而叛逆少年更需要的是青少年心理辅导和家庭关系心理咨询,这几天的变形计划怎么能真正改变他们受创的内心呢?
这个节目目前已经做了14季,我们通过网络搜索可以发现:前13季中的城市少年无一例外地走红甚至作为明星出道,而农村孩子却鲜少有人去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北京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fhl/7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