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评述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思考

暑期至,《王者荣耀》事件因《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引发了各方的热议。对此,腾讯公司处于风口浪尖,也在积极不断地推出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的有关措施,比如即将对12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晚上9点至翌日8点之间停止提供游戏服务,强制其下线,后续还将上线“未成年人消费限额”等功能。这些措施对于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也符合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相关要求。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防范措施的产生和推出,是直接源于舆论压力的驱动。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不是一家游戏服务商的职责,也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如何建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形成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的常态保护,需要做一些思考。

一、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有无实行针对未成年人的防沉迷措施的法定义务?

年,文化部作为网络游戏的主管部门之一[1]就明确了网络游戏经营单位负有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义务,其公布了《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文化部令第49号),规定“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这就从部门规章的层面确定了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义务。

在此前后,新闻出版总署(原)、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原)、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八部门于年4月、年7月先后联合下发《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关于启动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工作的通知》,不断强调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相关保障措施。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工作的通知》(新广出办发[]72号),对网络游戏防沉迷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包含两个附件:《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和《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方案》。《通知》明确“所有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和《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方案》进行开发部署,不得随意更改实施方式,扩大或缩小系统功能权限等,违者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查处,并停止其网络游戏出版运营和相关互联网接入服务,直至取消其相关许可。”在《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中,对“累计在线时间”“累计下线时间”“游戏收益”都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和可具操作性的要求,界定了“健康”游戏时间、“疲劳”游戏时间等;《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方案》包括注册系统、验证系统、查询系统三个部分,将通过实名认证确定为未成年人身份的、实名身份信息不规范的和验证未通过的三类用户,都纳入到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范围,对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认证给出了比较具体的操作指南。

年2月25日,文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商总局、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财政部、监察部、卫生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文市发[]9号),对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给出了具体措施,这项工作方案对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提出了较为体系化的防范措施。

可见,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有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法定义务,同时也有相应的操作规范作为指引。纵然立法上还存在一些薄弱方面,比如针对网络游戏防沉迷,目前严格意义上的立法只有文化部的部门规章,立法层级比较低,规定的也比较单一、笼统。不过,结合上述其他有关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防治的文件,也能够为行政机关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依据。与此同时,《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已经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未来通过实施后也将进一步完善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制度建设。

二、监护人在履行监护责任时需不需要得到协助?

《未成年人保护法》设计了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的多元主体保护体系,一直以来都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共识。正因如此,在网络游戏防沉迷的问题上,很多观点也在探讨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认为家长的监督和







































擅长白癜风疾病的诊疗
头上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fhl/74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