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儿子收到舅妈送的儿童节礼物——两本《狼图腾》,一本他读,一本我读,比赛看谁先读完。今天一早,他就开读,读得津津有味。而我也真有了竞争的紧迫感,上班路上,从喜马拉雅找出《狼图腾》的有声书追赶。和儿子同读这样一本书,是自他咿呀学语时起就经常浮现在我脑海的画面;而给儿子写这么一封信,更是过去11年我一直期待的一件事情。正值儿童节,谨以此文祝孩子节日快乐,文中想法也希望与读者家长们探讨。
朱华芳: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学硕士,曾担任世界强企业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法律部副总经理,熟悉能源、农业、化工、地产和金融等多个领域的业务运作和法律工作,有十余年的公司法律风险管控以及处理境内及涉外诉讼和仲裁案件的经验。
亲爱的儿子,
这是妈妈第一次给你写信,这封信酝酿了11年。
每逢你生日,我都会感慨时光的神奇,想要给你写信,却又不知如何下笔你才能懂,结果拖到现在——怀里那个带着笑意酣睡的婴儿,已成长为眼前这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你已长大,我可以跟你聊的东西越来越多;而你已长大,也意味着我想说的话再多,也不能再絮絮叨叨。这次,我决定只说最想让你记住的三点:
一、心怀感恩,珍惜拥有
儿子,下面这个真相,别人可能会不好意思直白地告诉你,但它对你与世界及自己友好相处至关重要: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你理所当然地应该拥有,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理所当然应该对你好。
记得你上幼儿园时,一日三餐前,老师都会带着你们一起感谢大地、阳光、雨露和种植者。是的,看似稀松平常的饭菜,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年全球饥饿情况报告,地球上仍有近8亿人吃不饱饭,占了世界人口总数的12.9%。
父母照顾未成年子女似乎天经地义,可就在咱们国家,很多农村的小朋友一年只能见父母一两次。因为务农收入低,为了摆脱经济上的贫困,很多农村父母选择外出到城市务工,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其他亲戚照看,或根本无人照看(这些小朋友被称为“留守儿童”)。官方数据显示,去年万留守儿童中,有36万是完全没有人监护的。这些孩子,一年到头,从早到晚,只能自己烧火做饭、洗衣打扫,处理生活中的一切困难甚至危险,有些还要照顾弟弟妹妹的吃喝拉撒。
所以,儿子,当你被关照时,要心怀感恩——父母的养育,亲人的关爱,老师的教导,朋友的情谊,路人的友善,都要珍惜。
更重要的是,在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时,妈妈希望你不抱怨,也不就此失去对人对事的信心——因为自己的状况本来就只应由自己来负责。当然,也不要沉迷于责备自己,更不用因此而怀疑自己。该做的,是面对问题,想想“我接下来要做什么”。
说到感恩,妈妈必须郑重地谢谢你。借用妈妈喜欢的一位作家刘瑜的话:
是他们(孩子)让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让他们的虚空有所寄托,让他们体验到生命层层开放的神秘与欣喜,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到尽情地爱——那是一种自由,不是吗?能够放下所有戒备去信马由缰地爱,那简直是最大的自由。作为母亲,我感谢你给我这种自由。
我还要感谢你成为我的镜子,让我有更多机会不断修正自己。看到你站得不直时,我会纠正自己的站姿,很多时候,我不说,你都会马上变得挺拔。这只是一个小例子,11年来无数小例子的日积月累,让我因为有你,而变得越来越好。
我深信教育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因为有你,我更有动力圆满自己。记得你三四岁时听评书隋唐演义,里面群英荟萃,我当时就问你想不想也做英雄。你说不想。我逗你:难道你要做狗熊?你说:“我想做像你和爸爸一样的普通人。”儿子,因了你这句话,我和你爸爸每天都在为成为我们愿意让你效仿的普通人而努力。
二、保持好奇,勇于尝试
上周某晚,你问我:“这么小的U盘可以存储那么多东西,它是怎么做到的?我要是把它插到手机充电器上,它会爆炸吗?”
“你试一下就知道了。”我答。
“我不敢,要是真爆炸了呢。”
“嗯,也是,不能没有任何研究就贸然去试。你可以查下有没有人做过这个实验?如果没有人做过,查资料也分析不出结论,你可以试下。”
儿子,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对话。有些家长可能常跟孩子说“不要”,我可能更多时候会说“你试试”“你决定”——不是我比别的家长更开明,而是你在拥有很强的好奇心的同时又相对谨慎,我希望你有相匹配的“冒险”精神去支持你要做的探索。
你是一个很踏实、让人放心的孩子,从学走路时起就这样。在扶住一个东西迈出下一步前,你总会先测试下那个东西是否结实可靠。所以,我们不用跟你讲过马路要小心,对陌生人要警惕,相反地,我们经常“教唆”你做些“出格”的事情。
我有个朋友,她4岁的儿子在做好的一桌饭菜上喷了一瓶香水,说是要让饭菜更香。她气疯了,跟我说这孩子平时就是个冒失鬼,没想到还这么缺心眼。我却特别欣赏小朋友的脑洞大开——没准市场上很快就会出现可以往饭菜上喷的不同口味的营养“香水”呢。讲这个,是因为你从小就特别清醒冷静,而我希望你不时也能“冒失”、“缺心眼”一下——做家长的,是不是不能这么贪心不足啊。
你有时候会因为追求完美,担心出丑、犯错或失败而不去开始。我小时候也这样。学广播体操,我担心自己做的难看,要观察很多遍,确信自己的动作够标准才敢当众比划。而有几个同学,是边看老师的演示边模仿,最开始可能笨拙好笑,但却很快就学会了——起初他们的动作确实引来笑声,但没过多久同学们就暗自佩服了。我呢,因为当场不敢练,总要下课后偷偷练习好多次,才能赶上老师的教学进度。
吃了无数脸皮薄的亏后,我脸皮逐渐变“厚”了,对出丑、犯错这类事情有了越来越强的免疫力,也有了完全不同的认知视角。我发现,出丑很多时候只是自己的错觉,而且即便真的糗大了,别人能感受到和会记住的,不是这个糗,而是糗大了的人如何应对这种尴尬。
多年前,我看过一场业余服装表演,一个女孩裙子太长自己踩到了裙摆,在T台上摔了一跤,观众们不地道地哄堂大笑。狼狈的她却从容地站起来,提了提裙摆冲下面笑了笑,说“不好意思,好在裙子没扯破可以继续走”,然后抬头挺胸优雅地走完她的场。她的落落大方折服了全场,一时掌声雷动。我相信,任何一个观众日后谈起这个情景,都会如我一般,因她难堪一摔后的淡定娴雅而心生敬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fhl/7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