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诗变组歌故事多长征组歌30日中山纪念堂

组诗变组歌故事多《长征组歌》30日中山纪念堂上演

配图为《长征组歌》剧照

为了庆祝七一党的生日,6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友歌舞团将以150人的阵容,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长征组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晚会。晚会将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赞美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民族解放而艰苦斗争的劳苦功高。作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长征组歌》曾伴随着千千万万人成长,感动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另外,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长征组歌》,不但好看、好听,它的诞生背后还蕴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告别”由激荡转为惜别

《长征组歌》是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伟大革命史诗为题材的大型组歌,这部作品凝聚了几代艺术家的血汗,也遭到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据了解,当年周总理在听了初创的第一曲后说:“《告别》写得太雄赳赳、气昂昂了,要尊重历史!当时是在‘左’倾毛病线路控制下,红军不得已进行战略转移。红军撤离苏区,舍不得留在根据地的战友和乡亲们,是一步1回头、一步一声泪地依依惜别。”

著名作曲家遇秋在回想组歌创作进程时说:“我们一开始理解红军长征要革命,要北上抗日,那自然是浩浩荡荡的,红军历来都是英雄好汉。红军离开根据地时怎样可能让人觉得有牵儿挂女、难分难舍的感觉呢?但是后来肖华同志说,‘周总理讲,那个时候长征是不得已啊!不是甚么浩浩荡荡的。当时,上哪儿去,能不能回来,连我这样的师级干部都不知道。’所以,肖华动身前与姐姐告别,姐姐哭成了泪人,不断地问;‘去哪儿’‘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所以,才有这个送别,‘告别’应该是比较低沉的这么一个效果。”根据总理的意见,参与共同创作的作曲家生茂把第一曲《告别》改成了叙离情、作别绪、难舍难分的挥泪惜别曲。回忆起这些,生茂也记忆犹新:“第一曲写得壮,那是一种悲壮,要求走起来脚步非常沉重。周总理跟我说,‘这儿不能快,红军是不走不行,又不愿意走,所以后边送行的时候要悲悲切切’。”

另外,《长征组歌》第九曲《报喜》写的是正在长征途中的2、4方面军,转战数省,历尽千辛万苦,成功集聚甘孜城的情形。曲作者之一的唐诃回想说:“最初这一曲写的不是现在这样,周总理看了彩排后觉得,前面几首都写得比较好,歌也好听,就是对这首不太满意,同时也没有发挥‘二马一贾’之一的马玉涛的长处。因此,我们又改写了1稿、2稿,效果还是不理想。因而我们又重新回到初稿上下工夫,把第九曲后半部的音调舒展开来,使其尽量发挥出马玉涛的演唱风格。这一曲经过的周折较大,但总算基本如愿。”

周总理17次看不厌

关于周总理和《长征组歌》,肖华将军的夫人王新兰回想说:“总理生前,曾前后17次观看《组歌》的演出,他能唱出组歌的全部歌词。总理最喜欢哼唱的1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事实上,《长征组歌》原为“组诗”,后来以“组歌”情势搬上舞台也是由于周总理的建议。

1965年8月1日,《长征组歌》在北京民族宫礼堂正式隆重公演,立即引发巨大轰动。随后在京、津、沪、宁等地巡回演出了50多场次,场场爆满,观众达10万余众。一时间,《长征组歌》成了全国人民争相学唱的对象,《4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等唱段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开来。当时,小伙子会哼“雪皑皑”,大姑娘能唱“苗岭秀”,均成为时兴。

邓小平曾亲身改词

1975年,主持军委工作的邓小平,指导有关部门为记念红军长征成功40周年复排《长征组歌》和话剧《万水千山》。邓小平在审看后,还亲身将第二曲《突破封锁线》中的歌词“围追堵截奈我何,数十万敌军空惆怅”,改成“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这句词不但更真实地反应了历史,而且更白癜风有什么症状使第二曲与第三曲自然地衔接呼应,可谓一语道破之笔。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fhl/7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