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的父母才想把孩子送进戒网瘾学校,

图仅供配文的场景作为参考

1

夜晚,还沉浸在睡梦中的小王,被突然闯进房间的几个男人粗鲁地架到车上,他撕心裂肺地喊叫着,犹如在农村几个壮大汉抬着要杀猪的场景一样,让人不忍直视。

而站在一旁便是小王的父母,是父母共同商议“设套”把小王送进「戒网瘾学校」,在父母心里,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小王已经废了,除了整日沉溺在网吧上网打游戏外,不爱学习学业已经无法继续,根本听不见父母的话,甚至会顶嘴骂粗话。

小王的父母无奈又有些咬牙切齿地说:“真是养了一个白眼狼、无药可救的败家子.....”

图仅供配文的场景作为参考

小王的父母原以为,把小王送进「戒网瘾学校」,小王的网瘾问题就能根治了,没想到,适得其反。

在「戒网瘾学校」里度过一段时期的小王,网瘾不仅没有得到根治,反而更加严重,人更自闭,更敏感,脾气更差,甚至开始殴打母亲。

这更严重问题的背后,是小王在「戒网瘾学校」经历过骇人听闻的遭遇:被殴打、被电击、被辱骂、被体罚、被关小黑屋......

对于小王的遭遇,小王的父亲并不觉得是个什么大问题,反而却想实在没办法只能把这孩子送进监狱。

图仅供配文的场景作为参考

像小王这种遭遇的情况很多,一些教学人员对“问题”少年存有偏见,认为殴打、体罚、谩骂等不当教学行为才能达到“管教目的”,不仅没起到“戒瘾”功效,反而导致严重伤害。

不是吓人的,不信自己百度:

河南19岁少女玲玲戒网瘾学校内死亡遍体鳞伤,你们凭什么以戒“网瘾”之名夺走她的生命......

在戒网瘾学校“训练”的女孩欣欣,清晰地听见了自己脖子扭断的声音——寰枢关节半脱位、颈髓损伤、头部外伤......

再爆戒网瘾学校:一年三万各种“黑暗体罚”,16岁的黑龙江女孩陈欣然便开始了梦魇般的生活......

2

孩子本身不是问题,无知的父母才是根本问题

东方网曾报道过:在中国,如果你问家长最憎恨哪个地方?很多家长可能会说:网吧!如果你问家长最怕什么?他们一定会回答:最怕娃娃沉迷网络!

近十年来,网游就像幽灵一样,在孩子们身边游荡。它让孩子们失魂落魄,沉迷其中却无力自拔!而因娃娃沉迷网络,引发的极端事件也屡见报端。但是,没有哪一条新闻,像这条新闻那样令人揪心:清明节放假当天,母亲把儿子从网吧拽出后,双双投江自尽,至今下落不明!

为人父母生养孩子不容易,但说到父母无知,主要是父母不能从「孩子是个问题」看到「自身的问题」,往往只停留在我很辛苦的赚钱养家,让你有更优质的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受害者」状态里。

父母似乎颠倒了身份秩序,误认为孩子成了造成问题的「迫害者」,夫妻俩成了无辜的「受害者」,孩子同时又成了夫妻俩共同期待的「拯救者」。

曾有个妈妈跟我说:“我怎么可能是「受害者」呢?应该是帮助孩子的「拯救者」才是......”

我回应她:“如果你不把自己的「焦虑无助」状况归因于孩子,不觉得孩子的状况是个问题,那才可能不是「受害者」。”

做父母往往认为我们的「焦虑无助」都是这个孩子制造的「问题」,只要孩子「没有问题」了,我们就「没问题」了。

而很多父母不仅没有活出本来该起到的榜样作用,反而因自己的「无知」活在「焦虑无助」的「受害者」状态里,深陷的不能把拔。

3

焦虑本身不是问题,不会感化和沟通的父母才是根本问题

经常听到很多父母因为自己孩子焦虑担心的要命:“我的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好大学怎么办?以后找不到好工作了怎么办?犯了错误怎么办?出了事情怎么办???”

孩子的青春叛逆期是在考验做父母自身的承受力、容纳度,我常说一个人的承受力弱,别人的一言一行都能让他崩溃错乱。承受力强的人,真正可以做到不受外因的影响,不为所动,坚不可摧。

我亲眼目睹过,在嘈杂声很重的餐厅里,一个承受力弱的成年女性受不了旁边人大声说话,情绪暴怒后狠狠地丢下碗筷逃离了餐厅。而同样的环境中,一个承受力强的小女孩却可以若无其事的认真看书。

每个人的容纳度强弱不同,看待同一事件的结论也不一样。同样是孩子青春叛逆期,容纳度不够强的父母觉得孩子就是个问题,于是加强管控,试图压制和改造孩子的青春叛逆期。

有个大我两岁的初中同学,直到高中才叛逆,一直被妈妈管控,结婚后却还一直叛逆中,沉溺于赌博、上网打游戏,不管妻儿不管父母......

容纳度够强的父母则觉得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不是什么问题,自然接受并允许孩子有这个成长经历的过程就可以了。

我的父母就这么认为的,我14岁就进入了青春叛逆期,也同样不上课上网玩游戏成瘾,15岁时被学校处分警告。我妈觉得这是我人生中的一次经历,我自己能反思并从中学到东西就成。我爸爸则跟我说:“你现在没有赚钱的能力,上网玩游戏要学会收敛点,自己想办法去克制,等你自己以后赚钱了,电脑买回家我都不会管你的。”

至今,我都非常感谢我爸妈没有说教我、打骂我,或者把我送进戒网瘾的地方,而是充分尊重我、信任和支持我,这也让我有信心有力量能为自己的人生做主。我很顺利的度过了青春叛逆期,16岁后我都能自己打工赚钱了,电脑买了后却没什么兴趣玩游戏,反而想着如何赚钱,能自食其力并帮家里分担家庭压力。

你眼里的孩子的是什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什么!

4

游戏本身不是问题,缺乏父母参与的游戏才是根本问题

有个父亲很生气地说:“周六我让孩子早上起床写作业,他说太累起不来。结果周末早上6点多却拿着ipad玩游戏,我一怒之下摔碎了ipad。”

我当时真心疼那几千块的ipad,我跟这位气意未消的父亲说:“你不如把ipad的钱给我,我陪你的孩子打游戏,帮你了解孩子的状况,并探探他的底跟他交流交流。”

试想下90前出生的孩子的童年幸福指数为啥都很高呀?因为实际可以参与的游戏体验多呀,无拘无束的也没人管,除了很多小伙伴一起玩,有时候大人们也一起参与,什么跳绳、跳房子、玩泥巴、打弹珠、掏鸟窝、玩弹弓、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等等太多了。哪像现在的孩子,作业多的比大人工作完成业绩压力还大,还有各种占据周末玩乐时光的补习班。

我开的共六节系列微课每节只有1-2小时,有的成人都学不了太长时间,课后作业也完成不了。天的打卡签到任务,都没多少成人能坚持每天都打卡。很多已是为人父母自己这点点学习都做不好,还整体唠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比比看这差距,有体会过孩子的难处吗?

我也常说:“懂孩子的往往不是家长和老师,反而是游戏厂商。”

游戏为什么吸引孩子?甚至吸引很多成年人?真的是这些喜欢玩游戏的人不上进?太堕落了吗?

当然不是,而是游戏厂商很懂人的心理,会根据人的特性设置不同的奖励惩罚制度、人物角色、战斗模式、场景特性、参与社交互动等不同设计,以及各种帮助玩游戏人更快掌握的攻略等等。

哪像家长和老师只顾盯着孩子的作业完成率和成绩好不好的问题,少有考虑到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孩子自主掌握学习方式,让孩子更爱上学习。

有次晚上我玩游戏打排位,有个很牛逼的队友跟我说:“我的大号是星耀级别的,这个是我儿子的号,我帮他练练,好让他安心学习写作业。”

现在的孩子不像90前或者农村的孩子,可体验的玩乐的时间和空间太少,经常被关在家里或辅导班里学习。有的孩子唯有像前文中的早起或半夜偷偷打游戏,通过虚拟建立社交和娱乐。

5

成瘾本身不是问题,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才是根本问题

玩游戏成瘾也好,早恋也好,往往都是一个人内心太缺少被关爱和陪伴了,在家庭里找不到归属感,再跟父母的关系中建立不了更近跟深的情感连接。

父母习惯「以爱之名」夹杂着自己内心的恐惧去教育孩子、评判孩子。不仅仅是孩子,换做是谁都不爽。换位思考下,你天天被人教育,被评判心里爽吗?不爽就对了,这比较符合一个正常人的状况。

会真正陪伴孩子而不是干涉的方式管着孩子吗?

会真正关爱孩子而不是评判的方式教育孩子吗?

会聆听吗?会共情吗?会回应吗?会连接吗?

不会就学啊,不会学那不是孩子的问题,是作为家长你的问题。

做父母的自己无能无力,却把这种无能无力感投射在孩子身上,你好意思吗?

这些飞哥都有教,只要你有意愿学习,我都愿意倾力帮助解疑答惑。

很多跟我沟通过的父母都跟我表达过:我不再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问题了,我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

↓觉得文章不错↓

可以识别下图打赏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北京能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fhl/84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