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考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12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六章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考点梳理

一、心理健康概述

1知识点1心理健康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情形;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1)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满意,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他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承受挫折、调节情绪的能力。

(2)轻度失调心理。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满意的心境,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独立应对生活、工作有些吃力。若能主动调节或请专业人士帮助,可以恢复常态。

(3)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明显的适应失调,长期处于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矫治,发展下去会成为精神病患者。

2知识点2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心理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心理健康是-个人整体的适应良好状态,是人格健康、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

2.情绪积极稳定

心理健康的人的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占据优势,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能进行自我调节,并迅速恢复到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一般持续时间不会长久。他们有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3.意志品质健全

健全的意志品质表现在意志的目的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方面。在学习、训练等任务中不畏困难和挫折,知难而上,持之以恒;需要做决定时,能毫不犹豫、当机立断;能够为了达到目的而控制一时的感情冲动,约束自己的言行。

4.自我意识正确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到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5.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在与他人交往中,能以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

6.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人们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一样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如果-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与同年龄阶段的其他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7.环境适应良好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在人的一生中,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有的变化还很大,因此要求人们能对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适应性反应。对变动着的环境能否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8.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做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们能把工作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存贮起来,便于随时提取和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知识点1抑郁症★★

1.概念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2.症状表现

(1)情绪消极、悲伤、硕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

(2)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

(3)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

(4)躯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3.治疗

(1)心理治疗。通过认知疗法、行为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纠正学生的歪曲认知,练习新的应对方式,以重新活应环境。

(2)药物治疗。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症状。

2知识点2恐怖症★★

1.概念

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也称恐惧症。

2.症状表现

恐怖症一般可分为特定恐怖症、场所恐怖症、社交恐怖症三大类。特定恐怖症也称单纯恐怖症,是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或情境的恐怖,如特定的动物(猫、狗、老鼠、蛇)、黑暗、流血、死亡等。场所恐怖症是对特殊公共场所的恐惧,如高空、内场、商店、剧场、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等。-般来说,凡是拥挤或密闭的、具有包围感的、难以脱身的场所,都可能诱发患者莫名的恐惧。社交恐怖症是对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的恐怖。恐怖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是除了特别熟悉的亲友以外的所有的人。患者极力避免与恐怖对象交往,如果不得不与之交往,则会表现出焦虑、紧张、脸红、出汗、举止不自然、手抖、语词不流畅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多见。恐怖症状的共同特征是

(1)某种客体或情境常引起强烈的恐惧;

(2)恐惧时常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如头晕、晕倒、心悸、心慌、颤栗、出汗等;

(3)对恐惧的客体和情境极力回避;

(4)患者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的或不必要的,但不能控制。

3.治疗

宜采用药物治疗控制焦虑或惊恐发作,然后用行为疗法消除其回避行为。

(1)行为治疗。行为矫正是此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方法有系统脱敏疗法、骤进的暴露疗法、计划实践法和生物反馈疗法。

(2)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怖症的首选方法,它在调整不合理行为的同时,强调对不合理认知的调整,纠正歪曲的认知模式,是治疗中非常关键的内容。

(3)其他心理疗法,如精神分析、领悟疗法、催眠疗法以及支持性心理治疗,都可用以治疗恐怖症。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六章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考点梳理

3知识点3焦虑症★★★

1.概念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心跳过快、手抖、出汗等)。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考试焦虑症的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集中、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2.治疗

焦虑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如倾听和解释)、放松治疗、行为疗法,崔眠疗法等,必要时可遵医嘱采用药物治疗,以减轻焦虑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

对啊真题帝

1.(下真题第18题)小燕近期非常苦闷,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教师有抵触情绪,成绩也明显下降,小蒸存在的心理问题是()。

A.焦虑症

B,神经衰弱症

C.强迫症.

D.抑郁症

[答案]A。题目中,小燕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老师有抵触情绪,这都是焦虑症的表现。

2.(下真题第31题)一位高中女生接受心理辅导的自述:进入高三以来,我就觉得自己被笼罩在-种紧张学习、迎接高考的氛围中,时常感到心烦意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为此整天惴惴不安。我常常想到高考问题,感觉也与以前有所不同,心跳的剧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身体有种不舒服的燥热,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也难集中。我怕老师提问,老师一叫我回答问题,不论是能答上来还是答不上来,答案总是语无伦次,而且声音发颤。虽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考试之前,我会非常紧张,几天前就睡不着觉,连续失眠,考试时经常因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感觉心跳加速,头脑发胀,昏昏沉沉。结果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老师,你说我能改变这种情况吗?

问题:

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适方法。

[参考答案]

(1)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心跳过快、手抖、出汗等)。材料中的学生进入高三以来,时常紧张,注意力不集中,考试之前非常紧张、失眠;考试时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心跳加速,头脑发胀,导致成绩越来越差,这些都是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

(2)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学生产生的考试焦虑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面形成的,其焦虑水平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既有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同时又有学习、生活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制约。

①学生自身的因素。在认知评价方面,对考试性质和考试利害关系的评估过高,对自身应付能力的评估偏低。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不足,也会导致焦虑的产生。材料中的学生对高考重要性的认识和成绩不稳定引起对自身学习能力的担心导致焦虑等都属于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

②学校因素。学校不断进行各种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从而引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反应速度降低、情绪躁动、忧虑、厌烦等负面反应。教师的教育引导不当,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严重于扰了学生的认知评价,产生了严重的考试焦虑。材料中高三学习气氛紧张,老师经常提问这位学生都是造成其考试焦虑的原因。

③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和社会对高考的重视也是该学生考试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伙

(3)调适方法:

①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焦虑。

②引导学生恰当地认识、评价自己,建立恰当的期望值。

③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技巧。

④焦虑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如倾听和解释),放松治疗、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必要时可遵医嘱采用药物治疗,以减轻焦虑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

4知识点4强迫症★★

1.概念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强迫症状源于自我而又违反自我意愿,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并存,并且二者冲突强烈,虽然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和摆脱,因而感到焦虑和痛苦。

2.症状表现

强迫症的基本症状包括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强迫症的核心症状,也是最为常见的症状。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主要有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对立思维和强迫思考。强迫意向是在某种场合下,患者出现一种明知与当时情况相违背的急头,却不能控制这种意向的出现,因而十分苦恼。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强迫性仪式动作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

3.治疗

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效果较好。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主义疗法(例如暴露与阻止反应,主要用于控制当事人的刻板行为)、森田疗法(强调放弃对强迫行为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等,药物治疗则遵医嘱配合进行。

对啊真题帝

1.(下真题第19题)小东每次锁门离家后,明知已锁过门,但总是怀疑门没锁上,非要返回检查才安心。他的这种表现属于()。

A.强迫恐惧

B.强迫焦虑

C.强迫观念

D.强迫行为

[答案]D。题目中,小东的表现属于强迫行为。

2.(上真题第18题)中学生小艾上学前总是反复检查书包,如果不检查,他就难受,明知该带的文具都带了,就是控制不住,他的问题是()。

A.抑郁症

B.焦虑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答案]C。题目中,小艾反复检查书包、不检查就难受的行为就是强迫症的表现。

3.(上真题第16题)孙斌经常想:。人为什么是两条眼”,一天想好几次,明知没有必要却又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学习和生活,他的心理问题属于()。

A.强迫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恐怖症

[答案]A。题目中,孙斌经常想”人为什么是两条腿”无法控制,并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属于强迫症。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六章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考点梳理

5知识点5网络成瘾★★

1.概念

中学生网络成瘾是指中学生由于过度和不恰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判定标准

(1)上网时间。上网时间是判断网络成瘾的自然标准。不过时间在这里只是一个参考指标,不能武断地规定上网时间超过多少小时就算是网络成瘾,而应该看这个上网时间是否干扰了个体正常的生物节律和社会活动,同时参考个体周围的人的评价。如果上网已经侵占了个体正常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井且为家人、朋友和同事所显见,则在多数情况下可以被判定为网络成瘾。

(2)网上行为。个体在网上的活动内容对于判断是否成瘾具有间接的意义。如果个体的网络活动与学习、工作和生活毫无关系,而是无节制地沉迷于冲浪、聊天或者是游戏等消极行为,即使时间不算太长,也可以判定为网络成瘾。

(3)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指标。心理指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网改变了个体的情绪状态,个体只有在网上才能体验到放松、兴奋和自信等积极情感,而在现实生活中则只能体验到压抑、焦虑和无助等消极情感;二是上网改变了个体的认知方式,导致个体产生适应不良和泛化的灾难性的认知模式,并且具有“我不好"或者是“我是一个失败者”这样的核心观念。行为指标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个体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以维持一定的满足感的获得;个体对自己的过度上网行为感到焦虑而又无法抵制上网的诱惑;个体在不上网时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的生理反应;个体试图对家人和朋友隐瞒真实的上网时间;等等。

(4)生活事件指标。在作判断时应了解个体近期的名方面情况,以确定个体是否把上网作为了逃避现实的手段。

(5)直接指标。正常社会生活的恶化是网络成瘾的直接指标,也是网络成源的临床判断基准。主要表现在成瘾行为影响了个体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导致人际关系恶化,学习能力减弱,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下降。

(6)典型指标。主要表现在个体的主要社会生活来自虚拟空间而没有适当的现实生活环境。

3.治疗

在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矫治中,主要采用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等心理疗法。认知疗法中的有效技巧主要有认知重建、自我辩论、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行为疗法中的有效技巧主要有行为契约法、强化法、厌恶干预法。此外,环境因素的排除刺激法、社会支持法,个人因素的注意力转移法、日记法、计划时间表法等均对矫治中学生的网络成瘾有着一定的疗效。

对啊涨姿势

厌恶干预法

厌恶干预法是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的厌恶干预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橡皮圈拉弹法是由成瘾学生预先在自己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圈,当他坐到电脑前准备上网时,就用力拉弹手腕上的橡皮圈,使其手胞有强烈的疼痛感,从而提醒自己下网。也可借助外力如闹钟发出尖利的噪音,来促使自己停止上网。

②社会不赞成厌恶干预主要是运用图片、影视、舆论等手段,使成瘾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产生一种来自社会的压力,并在心理上造成威慑和畏惧心理,从而达到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

③内隐致敏法又叫想象性厌恶于预,指用想象上网的过程和结果的办法,使成瘾学生对上网感到厌恶感,从而逐步减少上网时间直至戒除网瘾的一种于预方法。这种方法可与橡皮圈拉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对啊真题帝

(上真题第19题)在对学生李刚网络成源的干预中,老师要求其在手腕上套一根橡皮筋,一旦感觉自己想上网就用力拉橡皮筋弹自己。这位老师所要求的方法称为()

A.强化干预法

B.厌恶干预法

C.转移注意法

D.延迟满足法

[答案]B。橡皮圈拉弹法,是由成瘾学生预先在自己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圈,当他坐到电脑前准备上网时,就用力拉弹手腕上的橡皮圈,使其手腕有强烈的疼痛感,从而提醒自己不要上网。

往期考点回顾▼

中学生个性心理发展、

中学生个性心理发展

中学生个性心理发展、中学生身心发展

听说分享、点赞、在看今年教资必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fhl/9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