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对习之教育一例中学生网瘾矫正心理辅导案例,经过详细地了解其家庭情况和问题详情,制定相应的辅导方向及教育方案,经过一个学期的实施,涛涛(化名)从习之毕业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克服了网络成瘾、重新找回那个快乐、自信的自己。
1案例陈述入学前,涛涛(化名),是一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他在上小学时还是一个阳光、健康、上进的好学生。不但学习好,还担任过班长。但上了初中后,他学会了上网,而且逐渐成瘾,从此就不思学习,课上不听讲,课下不交作业,成绩一落千丈。为了不让他上网,家长把家里的电脑锁起来,每天送他上学接他放学不给他上网的机会,有时他趁放学时学生多,躲着家长就溜走去网吧,家长非常气愤,逮到他非打即骂,屡次打骂也没能把孩子从“网瘾”中拉出来,相反严管之下的涛涛(化名)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有时逃学旷课去网吧,经常在网吧黑白颠倒,导致身体状况急速下降。并且经常偷父母钱离家出走,来满足游戏上的充值,获取更多的上网时间。全家人以及亲朋好友非常着急,苦心婆口的劝说,打骂,锁电脑,断网,能使用的方法都用过了,一点效果也没有。最终经其他学生家长介绍,父母决定把孩子送入习之教育。
2案例分析涛涛(化名)为什么会从一个积极上进的好学生变成一个网瘾少年的呢?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网瘾形成机理如同烟瘾、酒瘾、毒瘾一样,同样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巩固、习惯化的过程。上网是操作过程,网上尝到的"甜头"是强化物,上网操作和"甜头"强化物的结合称为强化,多次强化后,便形成了"网瘾"操作性条件反射。瘾对人都有害,烟瘾可致癌、心血管病、胃炎等。网瘾则可妨碍学习进步,养成说谎恶习,疏远家庭,损伤网瘾者的身心健康,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发生,并降低个体免疫力;也会造成心理机能失调,严重者引发心理障碍(如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抑郁症)。网瘾本身即是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需要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有了网瘾如何消除呢?
既然网瘾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牢固化所致,而操作条件反射的关键是强化,即上网操作和甜头强化物的结合。所以消除网瘾的办法便是逐步撤销上网与甜头化物的联结,寻找新的、有意义的强化物替代,使孩子脱离现处环境,脱离电子产品并不和强化物结合,,网瘾便很易根除。
3评估与分析孩子入学后,经过长时间建立与孩子的信任机制,明白孩子沉迷网络的心理纠因。近来由于他家经营的生意不是很畅,家人忙于处理生意上的事,无暇顾及他;加上因为生意不好,家庭矛盾加剧,家庭氛围不融洽,对其情感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沉迷网络游戏后,自己的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和同学也排挤自己,感觉学习追不上,心理的不平衡感越来越强烈。所以使用YOUNG网络成瘾量表对涛涛(化名)进行测试,他得分81分,诊断是重度网络成瘾。
分析如下涛涛(化名)同学网络成瘾的最初原因是感到自己不能得到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父爱与母爱,学习中也得不到足够的认可,加上后期沉迷游戏后成绩下降,这种失衡感更加明显,也表现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随着上网时间的增长,游戏在他的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玩游戏,他才能寻找到快乐,从而导致现在逃学旷课去上网,整天想着游戏,经常黑白颠倒,上课不是无精打采楞坐着就是睡觉,成绩越来越差,感觉所有人都讨厌他,因此也不和同学来往。
4辅导方案针对涛涛(化名)的状况,要想解决其网瘾问题,必须解决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认知—行为疗法(1)认知重建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教育(网瘾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人生观教育、世界观重塑等)改变原有的非理性信念,让他认识到现实生活远比虚拟的网络世界精彩。
(一)、认知—行为疗法(2)自我感悟通过长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公益活动让涛涛(化名)亲身体会,学会自我反思、感悟。
(一)、认知—行为疗法(3)行为自控训练通过行为训练,纠正涛涛(化名)不良行为习惯;严格的作息制度强化时间观念;整齐的内务秩序锻炼独立自理能力,促使涛涛(化名)养成吃苦耐劳、严格自律、持之以恒的优良品德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丰富的拓展活动,为日后涛涛(化名)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良好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思想和情感基础。
(二)厌恶疗法通过长期深入的进行法制教育,让涛涛(化名)可以更多了解社会上因为网络沉迷而出现的一些刑事案件(如上网猝死、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等),让其厌恶自己的过度上网行为,从而激励自己找回自我,增强自我效能感。
(三)行为奖励法培养孩子自我奖励、自我惩罚的能力,视情况而给自己根据当天表现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或惩罚。根据心理健康辅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我指导涛涛(化名)制定为期三个月的“家庭公约”,涛涛(化名)是契约的遵守者,我是担任契约的执行者,控制涛涛(化名)自我行为,也培养他自我约束能力。涛涛(化名)同学同意了以上行为契约,我们都在行为契约上签了字。因为有了思想上的转变,在包含严格奖惩制度并为期三个月的行为契约面前,涛涛(化名)做的很好,积极配合老师教育、积极参加各项有益活动、得到了更多的父母和老师的关爱与奖赏,他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更加自信了。
(三)兴趣转移法入学习之后,有效的“环境隔离”让涛涛(化名)接触不了电子产品,所以他渐渐被其他活动所吸引,如体育运动、乐器、书法、素质拓展、公益活动等,“活动兴趣替代了网瘾”,培养孩子在现实世界学会寻找快乐,寻找自我价值。再通过网瘾教育、心理疏导、心理游戏、角色扮演等体验式“观念转化”。
5辅导结果通过对涛涛(化名)同学网络成瘾行为建立长期稳定、系统的心理疏导,制定并执行以上方案。涛涛(化名)从习之毕业后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网络和游戏,合理的利用网络,能够很好的分配学习活动和上网时间;生活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回到学校面对学习的状态明显好转,坚定未来及人生规划,明白现在自己应该做什么;回到家庭能重视亲情,懂得感恩父母,并能主动与父母建立有效的沟通。
在青少年中涛涛(化名)的情况并不是个案,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在实质上讲应该是属于长时间、多因素造就的一种行为习惯,是一种不良的已经影响到心理的行为习惯。一般来说,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包括网络、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网瘾矫正过程中,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参与,特别是家长,一方面要提高对网络的认识,不能放任孩子上网,也不能杜绝孩子上网,要指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减少网络成瘾的发生。另一方面,家长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的知识。很多家长面对子女网络成瘾的现象,往往是苦口婆心的劝说、哭诉、打骂,最终束手无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多学习心理学,知道青少年是最易上网成瘾的阶段,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心理极其不稳定,很容易被丰富多彩的网络所吸引,学会与孩子保持正常,平等的沟通机制,建立彼此的信任感。另外,家长需要明白,在家庭教育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情况下,而且孩子的逆反心理非常强烈,一定要寻找第三方专业的力量介入改变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要以自己的力量强迫孩子接受,避免孩子的问题进一步恶化,最终失控。
老师寄语
多点耐心,他不过有点任性;
多分微笑,他不过有点安静;
多些帮助,他不过少点自信;
专注于青少年成长问题
致力于问题孩子转化教育
详情咨询请扫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fhl/9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