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的一天----科学教育课点滴
今天上午校长布置了一些关于科学课的任务给我们做作业,下午给我们看印度电影上科学课。今天的课程既是在讲科学又是在讲教育。
题目如下:
请评价下面的这句话:如果不同意,您写出自己的反对意见,以及课程安排。如果您同意这句话,请写出您为自己孩子安排的求学路径和学习内容。世界并不是有了科学和技术就可以的,人首要的其实应该是把生活过好。当今科技已经过度发展了,却没有给我们带来足够的快乐。现在人们其实更需要的是“文化”。之前感兴趣的领域都是“发现”性质的,其实世界上除了发现,还有“设计”。(王垠)
答:我不同意这句话。
科学和技术永远是为人服务的,为什么要孤立的看待?完全可以把科学和技术融入生活中来学习。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深入学习,可以等学生14岁后自己选择,喜欢的孩子可以深入学习,不喜欢的孩子只需要普及一些常识就可以了。所以我认为科学和技术并不与文化相冲突。主要在教的人怎么去把握。年齡小的孩子可以融入一些简单的科学常识在相应的课程中。始终保持一个原则,就是让孩子对科学和技术有高度的好奇心。
课程安排:1、在孩子13岁之前把语言、经典诵读、体能训练、做事能力放在重点。在培养孩子以上四种能力的时候可以同时启发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2、学习语言时可以穿插一些日常的生活常识及数数、加减法等的能力。
3、进行体能训练时可以把生命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告诉孩子,以保持孩子的好奇心。4、带领孩子做事的时候可以用一些科学常识来解决一些问题,让孩子有成就感。5、14岁之后,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深入学习更高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找一名好老师带学生一起做各种科学实验及课题研究。不感兴趣的学生就不必再深入学了,普及一些基本常识就行了。
一开始我是非常同意王垠的观点的,老子里讲“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就是讲高科技发展过渡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而且校长还给了一点暗示,“如果你同意这句话,请写出您为孩子安排的求学路径”。但是后来做完所有题后,我又把前面几道题互相推理了一遍,感觉前面的几道题回答的答案跟这道题的答案不是一条线的逻辑,没有形成一元思维。
前面的几道题我自己说了所有的数理化全部都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所以我的教案是从3岁开始就会给孩子一些科学方面的启蒙,比如3岁左右是数数,做饼干、做泡泡水等跟生活相关的简单的科学知识。如果后面我又反对科学和技术,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况且以前张校长的博文中也写过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科学课,以便训练孩子的一元思维。
想起这些天校长给我们出的题,很多题都是前面一个坑,后面一个坑,让我们不断中招。虽然看了同学们回答的都是同意王垠的观点,但是,如果我说同意他的观点就是在写一些前后自相矛盾的答案,如果我不同意王垠的观点,倒可以前后几道题连成一条线。况且校长经常出的题都会让人中招,这次说不定又是一个陷井。下午校长分析时讲了很多关于科技发展的知识,让我们目瞪口呆,原来现在发展的很多高科技并不是为人所服务的,比如火星探测这些只是为了发动战争而准备的战略。
虽然判断失误,但获得了一个大大的奖励,就是校长的批评。来我们这个班学习能够得到校长的个别批评也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校长就是医生,我们就是病人,来这里就是想治病的,能被校长指出毛病,你就找到了病根,所以被骂是我们的福气。
傻瓜的一天从做任务开始,又由看电影结束。因为今天的科学电影就是《三傻大闹宝莱坞》。我是真傻,这部电影里的傻瓜却是老子里讲的众人察察,我独昏昏的聪明人。他们不是真傻,只是按世俗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确是傻瓜。
因为他们跟人们所看到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一面。特别是男主角兰彻,在印度帝国理工大学总是提一些让教授都回答不出的问题。他总是能做到科学为我所用,其他人把科学只是当成了用来考文凭、找工作、移民的工具,而他把所学的科学全部用在为人服务上了。
印度帝国理工大学是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相提并论的学校,甚至他们培养的优秀学生数还超过美国的理工类大学。有个印度理工生考到麻省理工,同学问他:“印度不是有帝国理工大学吗?怎么要来考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这名理工生回答:“因为考不上印度理工,只好来麻省理工。”他的第一价值观是印度理工,他的第二价值观是麻省理工。
我们中国人心中从来不会把清华大学当做第一价值观,多数都是读完清华了去读麻省理工等学校。这说明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跟印度的没法比,起码印度有随时超越麻省理工的大学。
这么重视全民教育的印度都会拍一些电影来反省他们自己的教育问题,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如果烂却没有几部像样的作品来反思自己的教育问题。
这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就是针对教育问题的反思,还有以前看过的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也是很好的反思教育问题的电影。今天看的这部电影不但倒出了科学课到底该怎么上,怎么样学科学才是真正对人有用的。还告诉我们怎么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怎么样学习才是对人生最有价值的。
一、怎么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1、有很好的价值观输入给学生。
镜头:校长用一支太空笔来激发新生们的荣誉感,那个校长说笔的主人跟他讲那支太空笔是花了几百万研究出来的,来之不易,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佩获得。校长问:“谁想获得这支笔?”所有的新生都举起了手。
教授给新生们进行价值观的输入。这位教授做的事是一位校长、一位老师对学生荣誉感的激发,这并不需要用金钱来激励。甚至只是一支笔,都很有荣誉。这就是孩子的荣誉感,而不是去打击他。当你用一个荣誉感来激发孩子时,孩子们会努力去做。他们会有一个很好的目标,成为一个杰出的人。这种老师是非常难得的,电影中通常会把这种人来当反面人物。
中国现在的大学没有几个学生是为了荣誉感而去学习,相反大部分是坠落的,不会追求理想、进步,他们只追求功名、文凭。
2、非常理性的处理问题的人。
镜头:男主角兰彻举手问校长:“为什么太空人员不用铅笔,这样不就可以节省几百万了吗?”那位校长被问得哑口无言,但是他并没有批评学生,只是很理性地说:“嗯,这个问题我研究一下再告诉你答案。”学生提出了一个很聪明的问题,老师没有反对学生的问题。西方的一元思维,教授没有骂学生。
这样的老师是非常理性的,他对学生的质疑并没有表现出来情绪,也没有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这种事情要发生在中国,可能这样的学生就被贴上标签了。比如:有个读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老师给他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到一半,这个小孩子大叫“流氓”。老师很严肃地问:“你骂谁呢?”小孩子说:“牛郎偷织女的衣服,不是流氓是什么?”老师听了很生气马上给孩子贴上标签说孩子思想不纯,并打电话通知家长。这是孩子的错吗?显然是老师没有逻辑推理能力,还要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
一个懂得控制情绪的非常理性的老师,教出的学生才不会被情绪所控制,才会懂得去尊重别人。一个老师教学生感动不是一个真正的老师,而是演员。一个只懂得愤青的老师教出的学生很可能成为一帮疯子。
3、说话简单让人容易理解。
镜头:上机器课时,老师要学生们定义什么叫机器。兰彻用很简洁的语言回答:“任何帮助我们减少人力的东西就是机器。”这个定义非常简洁,深刻。而这名带老师却说这样的定义不准确,必须用学术性语言来表达才科学,当然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倒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只会用学术语言,说明你对人性化完全没有定义。你能不能达到一个深度的理解,就看你能不能把一个复杂的东西说得非常简单,容易让人接受。
比如你学老子,如果你能把老子用你的语言来解释,这就是你的东西。如果你只能够以别人的解读来说,那还是别人的东西。中国出了一本面向大众的《大百科全书》让很多人都看得沉闷。里面都是学术语言,根本就让人看不懂,只有书呆子才会编出这样的书来。而西方编的面对大众的《百科全书》深入浅出,让学生非常喜欢。
现在中国的学生为什么厌学?就是因为这些人把很有趣的东西变成很恶心的东西来教给学生。因为有一个笨蛋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你们聪明点的家长都去赚钱去了,把孩子都交给一帮不会学习的笨老师去教。孩子厌学,家长难辞其咎。
说话简单,把很深的东西说成很简单的东西,这就是思维。把很简单的东西说成很复杂的东西,这就是学术。
4、懂得燃起学生的好奇心并懂得如何保持。
镜头:兰彻给校长提建议说按体制内的方式来教学生,培养的是一群只会考试的机器。如果换一种方法,可能会让学生更容易保持兴趣。兰彻说:“你施加足够的压力,你会像马戏团一样训练动物。”
质疑:你的课程能不能让孩子们燃起好奇、兴奋的热情?如果学生对你的到来,对你即将上的课抱有好奇、兴奋。你可以教学生任何东西,激发学生的热情。激发很容易,如果你们没有跟他的本性、他的心灵相吻合,那就不是一个好老师,这种热情也不可能继续维持。只这样,学生才会取得进步,才会学得进东西去。比如今日学堂设计课程时就在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皮肤白癜风诊治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sbj/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