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者说那些关于迷途少年温暖的努力

矫正者说——那些关于迷途少年“温暖的努力”

-05-:36:37作者:孔令君林环周创

摘要

矫正者一直被需要,可专业者依旧太少

是“坏孩子”变少了吗?上海某城区的工读学校,收录轻微犯罪未成年学生的“工读班”,这六七年来,竟然每年不过一两位学生。

未必。在“工读班”跟“坏孩子”打了近30年交道的退休教师沈振民觉得,如今“门槛高了”,混在酒吧“充场”赚钱、在网吧通宵花钱、在校门口几元钱到几十元钱的恐吓索财,竟然在一些家长、老师眼里都不算什么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那“坏孩子”有人管吗?

当然。实在不行的,送到工读学校的托管中心,周一来周五走,可学校还承担着职业教育的功能,为的是,孩子们能学门技术将来有个出路。而不少孩子,理所当然地闷在了原学校,胆子大一点的,逃学逃夜;胆子小一点的,沉浸在网络或自己小小世界里,多少负面情绪无人能知。

矫正者一直被需要,可专业者依旧太少。

沈振民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作,每月雷打不动地要去公安机关的治安科翻本子,关于学生的案子一个不漏,然后挨个家访,判断是否该进“工读班”。后来,附近各校一旦有出名的“问题学生”,校方都要通知他上门做工作。听说“工读学校”沈老师出马,孩子们都能被镇住,倒豆子一般诉苦。如今,沈振民已退休,而大多学校的德育和青少年保护工作多是兼职,学业仍然为上。

还有极少数人出于兴趣爱好,业余充当“矫正者”这个角色,比如朱良俊。10年来,约名孩子,一对一的每次谈话、每则短信,全被他忠实地逐字敲进电脑里,并辅以小结,今已积累数百万字;就连走在街上,看到陌生孩子与父母吵架,也有冲动想上前帮忙。当然,青浦区教育局副调研员的身份,无疑让他多了些旁人没有的资源。

另外还有的,是所谓“矫正教育机构”。用暴走、长跑等“吃苦”来驯服孩子,用军事化的管理来束缚孩子,引发的争议至今未休。其核心理念,不过是用另一种方式,替代了体罚。

因为棘手,就可以放任不管吗?有人辩说,你看当年那些“坏孩子”,现在也不乏成功者,在工读学校老法师的记忆里,有人考上了大学,还有人成了企业家。但是,这顺其自然中,又有多少偶然,又有多少不为人知。

矫正者有太多话要说,他们讲自己工作的困惑,他们也认同:对待“迷途少年”,耐心细致的爱的教育,才是光亮所在。

但愿,这个社会,得以看见更多温暖的努力。

一这是最糟的一例吗?当然不是

母亲担忧至极,她每夜入睡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房门锁上。生怕哪一天,儿子小军冲进来把熟睡的父亲打死。

这是朱良俊所整理记录的数百万字案例里的其中一句。

这是10年来“矫正”的约名孩子中最糟的一例吗?记者问。

当然不是。陆续考取了海市社会工作师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朱良俊,观点是,没有坏的孩子,只有坏的教育。

小军是高中生,休学在家,成天躺在床上,黑白颠倒地睡了整个月。他在床底下、橱柜边藏了一长一短的两根棍子,随时准备向父亲反击。

怒极暴打他的父亲说,要是我叫他爸爸,他能变好,我也愿意。

活在恐惧中的母亲说,当我回家看到他情绪还好,我甚至觉得家里的空气都是新鲜的。

究其原因,母亲告知,小军酷爱在手机上阅读玄幻小说,就连坐在马桶上,手机也不离手,而只要一时剥夺他的手机,他立刻与你搏命。

而每当此时,外公、外婆就出面说情,想方设法满足外孙。若遇上女儿、女婿对立,立刻就急:“是不是不让我们活?”

渐渐的,小军不再愿意上学。但面对成天躺在家的小军,外婆每天早晨仍会一次次殷勤问:“什么时候起床?外婆好给你做早饭。”一旦外孙埋怨“饭菜怎么这么难吃”,外婆马上赔不是:“好!好!你喜欢吃什么,我去给你买。”

“家庭教育,当务之急不是有没有、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要不要的问题。多人参与的教育,使得原本有问题的教育,更有问题。”这是朱良俊对此案例的小结。

二冲突剧烈的家,离开了,问题就解决了吗

一位工读学校的校长更喜欢用“暂时性发展有困难的孩子”来替代“问题学生”。据他调查,该校有相当高比例的学生来自离异家庭,或者父母不和;其中一部分学生,长期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着生活。

与许多学生家长面谈过的沈振民也说,不少孩子的家中,家庭矛盾冲突都非常剧烈。

家庭教育的失败,是许多问题背后的根源。

有5岁起就离不开电脑的网瘾少年;还有孩子与母亲共称父亲为“法西斯”的;也有一位看着无比忠厚的父亲,居然常常在家毒打女儿,每次打都会让女儿跪在地上,以致于女儿“真想去做亲子鉴定”还对教师行业恨之入骨,而她的父亲正是一位教师。

更匪夷所思的案例,是一位母亲仅仅是为了叫孩子起床上学,不惜当着孩子的面,割腕……

对小军,朱良俊最终给出的“诊断书”是“从改变环境入手,包括让孩子从中国到外国;先用保守疗法,等待转机,譬如鼓励他做自己提出的事,比如读雅思”。后来,小军通过雅思考试,赴澳大利亚留学了。最新近况,不得而知。朱良俊“很有信心,再出现问题,他家还会来找我”。

可是,离开了父母,问题就解决了吗?

这样的矫正,又算是好的教育吗?

三“不可思议”的坚持,尺度应在哪

在“工读班”干了近30年,沈振民真是老法师了。他见过太多,为了女孩子争风吃醋的,聚众斗殴的,小偷小摸的,抢夺财物的……他倒是有个极其特别的观点,“坏孩子”大多是聪明人,他们识时务。

比如,沈振民最大的秘诀,就是抓住“讲义气”这一点。他对学生,主要是用真心,有话就讲,偶尔护短,到了一定程度,学生就当你是“兄弟”,就能什么话都掏心窝子讲。这才便于管理,便于针对性地为学生考虑出路。

“工读班”全封闭,吃饭上课睡觉,都在一个楼层。沈振民退休前值班,晚饭后都要找人谈心,套路就是拉家常,天南地北地聊天,偶尔还“虚心”向孩子“请教”,究竟在社会上该怎么混,有什么江湖规矩?再深一步,谈谈感情,说说男女朋友的事。很多时候,都能从这里找到突破口。每逢值班,沈振民还和学生们上下铺一起睡;巡夜,一定给学生们掖被子。近30年,一直如此。

朱良俊也重坚持。记者5年前采访过他,正是因为他“不可思议”的坚持。当时,他为了将父教做到极致,“八年家书,每天一封,写给远在德国的女儿,至今共封信、多万字”。

坚持、耐心和细致,是矫正者必须。高一学生小旗牢记,老师曾让他填过一张“问题学生单子”,正面写上姓名,反面写检讨书,过了一段日子后,只是因为老师认为没有“见效”,就让他“享受”了“白布告”……

矫正不坚持,教育没耐心,效果反而更差。不过,世间凡事应有度。

朱良俊举了他深以为豪的关于坚持的例子——高中生小宇,抑郁症患者,这位身高1米8的大个子,初次见朱时,还拉着母亲的手。朱“根据其母亲要求,为了让儿子听到我的声音来确保晚上22:30之前睡觉(原习惯为凌晨2时),我连续35个晚上,在22时准点,给孩子打电话。原计划从年12月13日开始,一直打到年6月6日高考前一夜。……到了年1月17日晚上,母亲以命令的口气,让我停止。……最终顺利考上天津科技大学。”

若以高考结果而论,这次矫正看起来是“奏效”了。

果真?

四如何“教做人”,新的一代有着新的课题

有工读学校的老师给记者发来十多页“成功个案研究”,仔细揣摩,其实方法类似,重点在于关心和赏识。

沈振民讲得更有趣些:一定要把小事放大,大夸特夸。他曾“狠狠”夸奖过一位“工读班”少年——

这孩子原本是社会上的小混混,即便被送进了工读学校,也是油瓶倒了也不扶的性格,可就因为在教室里几乎是下意识地捡起了同学掉落的一支笔,被沈振民看到,接着便是“发掘内心的善良和美”,一系列“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话连番而出。

说实话,少年从未听过这么多夸奖,此后人明显温和,私下好几次说沈老师“够朋友”,并给出了自己能做的最大回报:“只要沈老师你值班,我绝对给足你面子,不闹事不搞事,给你争光。”

几年前,记者在哈尔滨采访过开办家长学校的赵晓春,他每次给家长们上课,讲得最多的,也是“夸孩子”。

其实这个技巧并不难,人人可为,但不少家长缺了耐心,不少老师也如此。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如今中小学不少德育和思想政治课,下课铃声一响,老师便收拾东西走人,并无温情脉脉的课后谈心。

沈振民怀念的,是老早之前的普法课和政治课,不为考试成绩,纯粹“教做人”,要讲满一整堂课实实在在的案例,一学期能把那些在派出所看过的卷宗、每晚谈心听来的江湖故事,以及接触过的数百位学生的轻微犯罪案例都讲上一遍,再请一些考上大专院校的“工读校友”回来现身说法。

但如今,面对“00后”新的价值体系,面对酒吧少年等崭新课题,仅仅是“夸孩子”恐怕早已不够。怎样更新颖、更具说服力地“教做人”,是矫正者的新挑战。

一同探讨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你会容忍孩子的不正确吗?记者问。

不容忍。不正确,当然要改变,但我会引导。朱良俊答。

这段对话,来自5年前的采访。

时代在变。突然发现,“00后”都已上高中,可矫正教育的方式,似乎从没变过。在这些方式中,用哄着、顺着来悄然“洗脑”,把孩子扭转到“正轨”上,竟已是最好的了……

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了将孩子们划分为好孩子与坏孩子,正常孩子与问题孩子。而标准是什么?是循规蹈矩乖巧听话,还是埋头学习赢得高考?

也因此,有了一种奇特的矫正教育。很难说它错了,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舒服。孩子的奇思妙想没有了,或倔强或张扬的个性不再了。最最重要的是,发自心底的快乐去哪了?

更别提那些暴利的所谓“矫正教育机构”,用权威甚至暴力来驯服孩子。某训练营、某集训基地,孩子的非正常死亡,这样的新闻也不是一例两例了。

实际上,受访的矫正者不约而同都认为教育是“复杂而漫长”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对矫正者们提出更“苛刻”的要求:允许孩子们在错误中成长,尊重其内心选择,而不要再“零容忍”?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尊重天性、释放善意——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

教育探索永无止境。重复上篇特稿那句话,“愿全社会加以重视,一同探讨‘迷途少年’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笪曦编辑邮箱:eyes_lin

.







































贵阳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sbj/62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