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人只有坚持,才能得到别人的支

教资中学素质

一、单选题

1.“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

A.思维的间接性B.思维的直觉性

C.思维的概括性D.思维的灵活性

2.学校教育产生于()

A.封建社会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3.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

A.可以改变人口质量B.可以减少人口数量

C.可以调整人口结构D.可以制约人口迁移

4.明确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5.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

A.了解学生B.和谐的师生关系C.先进的教学设备D.备好课

6.通过专题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来实施的是()

A.生命教育B.生活教育C.生存教育D.思想教育

7.奥苏伯尔提出的()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人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之后,就可以以此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简化,从而减轻记忆负担。

A.消退说B.干扰说C.同化说D.压抑说

8.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B.强调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9.以下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A.课堂问题行为是一种普遍行为

B.课堂问题行为是一种特殊行为

C.课堂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D.课堂问题行为是一种消极行为

10.下列关于使用言语说服策略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观点,不恰当的是()

A.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富有感情色彩、生动感人的说服内容更容易产生影响

B.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充分说理、逻辑性强的说服内容更有效

C.正面的观点和材料在短时间之内难以见效,不容易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

D.同时提供正反两面的论据和资料更利于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

二、辨析

11.终身教育即成人教育。

12.情绪即情感。

三、简答

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4.小明一天上网4小时,他患有网络成瘾症。

15.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有哪些?

16.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单选题

1.C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一切科学的概念、定理和定律、法则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映,是思维概括的结果。

2.B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3.B教育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新的社会价值观和婚育观,有助于接受人口教育,从而提高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与意识。从而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4.C年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5.D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6.C生存教育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通过专题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两大途径来实施。

7.C奥苏伯尔提出的同化说(认知结构说)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人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之后,就可以以此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简化,从而减轻记忆负担。

8.B先行组织者是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9.B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表现在:(1)课堂问题行为是一种普遍行为;(2)课堂问题行为是一种消极行为;(3)课堂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10.C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以免延误时间,则C项的说法不恰当。

二、辨析

1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是片面的。

12.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情绪和情感是有区别的,表现为:(1)从需要的角度来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2)从发生的角度来看: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3)从表现形式来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三、简答

13.(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14.(1)生理因素。遗传、解剖、生理、生化和病毒等对精神疾病的产生和发展都能起到作用。

(2)家庭因素。家庭不和睦、父母教育方式不统一或者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观念、单亲家庭等都能够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

(3)社会因素。不健康的报刊、杂志、书籍、游戏等大众传媒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可能导致儿童的心理异常。

(4)学校因素。教师素质不高、学校教育方法失当、应试教育理念使学生对学习和学校产生了厌恶情绪,严重的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5)心理学因素。学生的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等问题多是由于认知偏颇、情绪易激动、意志薄弱、内心矛盾而产生的苦恼、困惑。

15.(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3)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4)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16.(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教资小学素质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反映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雄辩术原理》B.《巨人传》C.《理想国》D.《教育论》

2.小学科学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来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这说明小学生的学习()

A.以间接经验为主B.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并重

C.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无关D.以直接经验为主

3.课程资源指的是()

A.教师和学生B.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D.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4.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范型是()

A.教学方法B.教学策略C.教学模式D.教学组织

5.主要凭借评价者的洞察、内省或移情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是()

A.定性评价B.定量评价C.诊断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

6.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7.“壬戌学制”以()学制为蓝本,虽然几经修改,但变动不大,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A.美国B.日本C.欧洲D.俄国

8.老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老师不在时,学生立即大吵大闹。与这种现象相配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A.专断型B.民主型C.放任型D.消极型

9.最常见的学校组织结构是()

A.直线型学校组织B.职能型学校组织

C.直线—职能型学校组织D.矩阵型学校组织

10.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进入小学阶段的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培养自主感,克服羞耻感B.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C.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D.培养自我同一性,克服角色混乱

二、简答

1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2.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一、单项选择

1.C略。

2.A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题干中的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获得知识,体现了对间接经验的学习。

3.D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4.C题干描述的是教学模式的概念。

5.A题干描述的是定性评价法的概念。

6.A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围绕课程功能的转变展开的。

7.A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

8.A专断型的教师,对学生时时严加看管,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接受一切命令,认为没有教师的监督,学生就不可能自觉学习。学生的典型反应为屈服,教师一旦离开教室,学习就明显松垮。

9.C常见的学校组织结构模式有直线型学校组织、职能型学校组织、直线—职能型学校组织、矩阵型学校组织、事业部型学校组织。其中,最常见的是直线—职能型学校组织。

10.C进入小学阶段的儿童,年龄大致处于6~11岁的阶段,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他们追求任务完成时获得的成就感及由此带来的长辈的认可和赞许。

二、简答

11.(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2.(1)学习材料的特点(2)原有的知识结构(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5)学习策略的水平(6)智力与能力(7)教师的指导

教资幼儿素质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的数概念的形成,经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

A.口头数数按数取物给物说数掌握数概念

B.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

C.按数取物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掌握数概念

D.按数取物给物说数口头数数掌握数概念

2.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被称为()

A.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B.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C.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专业知识”所包含的领域内容是()

A.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

B.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沟通与合作知识

C.幼儿发展知识、沟通与合作知识、通识性知识

D.沟通与合作知识、幼儿保育与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

4.在幼儿园课程评价中,既是课程评价对象,又是课程评价主体的是()

A.教师和家长B.管理人员和教师C.教师和儿童D.管理人员和儿童

5.古往今来的儿童都爱游戏,爱活动,这一现象说明儿童心理年龄阶段特征具有()

A.阶段性B.稳定性C.可变化性D.整体性

6.幼儿正在画“汽车”,听到别人说“这像汽车吗?”他立刻说:“我画的是房子。”这一现象表明幼儿()

A.以想象过程为满足B.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C.想象的主题不稳定D.想象受兴趣的影响

7.“破涕为笑”现象在学前儿童身上较为常见,这反映他们的情绪具有()

A.易冲动性B.外露性C.社会性D.不稳定性

二、简答

8.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9.简述学前教育的一般原则。

三、论述

10.试述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一、单项选择

1.B儿童的数概念的形成,经历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等四个阶段。

2.C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3.B略。

4.C教师和儿童既是课程评价的“对象”,又是课程评价的主体,而在多元评价的主体中,教师与儿童则是主体中的主体。

5.B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C在成人的指示下,3~4岁幼儿有时也能在活动之前说出主题,但是后来的行动并不实现他自己所说的主题。他的绘画主题多变化。题干描述的现象表明幼儿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7.D婴幼儿期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容易变化,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互相转换。如,当幼儿由于得不到喜爱的玩具而哭泣时,成人递给他一块糖,他就立刻会笑起来。这种“破涕为笑”的现象,在小班尤为明显。

二、简答

8.(1)从上至下(首尾规律);

(2)由近及远(近远规律);

(3)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大到小(大小规律);

(4)由整体到分化(从整体到局部规律);

(5)从无意到有意(无有规律)。

9.(1)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2)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原则;

(3)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4)充分利用幼儿、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三、论述

10.(1)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他批评当时的幼儿园不是抄袭日本就是模仿欧美,生搬外国的教材、教法,全然不顾中国国情。

(2)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陈鹤琴先生反对埋没人性的、读死书的死教育。在抗战时代,他抱着实验新教育的使命,创建了活教育。他的活教育体系,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各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幼儿园课程理论。①课程的中心。陈鹤琴先生反对幼儿园课程脱离实际,主张根据幼儿的环境——自然的环境,社会的环境作幼稚园课程系统的中心,让幼儿能充分地与实物和人接触,获得直接经验。②课程的结构。陈鹤琴先生认为“应当把幼稚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虽然他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但这五种活动是一个整体,如人的手指与手掌,手指只是手掌的一部分,其骨肉相连,血脉相通,因此被称为“五指活动”。③课程的实施。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行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法”;主张游戏式的教学。

(4)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家庭对幼儿的影响,积极主张幼儿园与家庭合作起来教育幼儿。

-;-

市区:;东区:

QQ群入口:

东大学城资格证;

北区资格证

报名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白癜风症状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sbj/65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