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玩家斯皮尔伯格写给网瘾少年的情

昨夜看完《头号玩家》,非常震惊,没回过神来就和其他观众一起鼓掌。

回到家中内心充满了波动,甚至有点想打游戏。

《头号玩家》

ReadyPlayerOne

七十二岁的斯皮尔伯格用这部电影证明了,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较真点说,片中不乏各种俗套:

一款全球型网游中,主角在数十亿人中找到一个网恋对象,刚好住在他家附近。

主角在数十亿人中找到的几个队友,也离他不远。

反派突然良心发现没有开枪,警察叔叔一如既往地姗姗来迟。

甚至故事本身就是我们看过无数遍的,青少年拯救世界的故事。

而这一切在斯皮尔伯格手中化腐朽为神奇,奉献了一场无与伦比的感官盛宴。

二十世纪的各种经典电影、动漫、游戏中的符号,化成了影片中一个又一个的彩蛋。

许多“显微镜观众”都在乐此不疲地寻找,大大小小找到了将近两百个。

我们熟悉的恐怖片《闪灵》、打飞机专业户金刚、迈克尔·杰克逊的衣服、高达、气功波等等,被高度还原的同时也不乏创新。

观众在找彩蛋,影片主角也在找彩蛋。

几十年后的地球经济衰落,人们进入虚拟网游“绿洲”中逃避现实。

就像许多网游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带上头盔眼镜,进入另一个世界。

游戏的创造者临死前,就像《海贼王》中的海贼王一样说,我藏了三个彩蛋在游戏中,谁都找到谁就能拥有这个游戏。

为了不让游戏落入恶人手中,主角们为之奔波,在游戏和现实中携手面对考验。

整部电影看下来,节奏张弛有度,情节完整通顺,视觉效果绚丽非凡。

可能无敌,就是这样子的寂寞。

以游戏为主体的电影,最后回归现实。

游戏的创造者是个不擅社交的天才,创造了一款让人不再孤独的游戏,自己却失去了爱人和唯一的朋友。

影片借角色之口道出主旨:拥抱现实,因为那是唯一真实的东西。

对此我有些不同的意见:现实是真实的,但现实并不是唯一的真实。

大学里一位老师说:游戏是为了避免人类疯狂的产物。

对此我的理解是:人们对于暴力、战斗、掠夺、冒险的欲望,通通可以宣泄到游戏中去,对情爱、社交、地位的渴望,也可以从游戏中获取。

这点在合理的限制下完全成立,也就是说虚拟的游戏,也能带来真实的享受。

院长我多年以来,一直是个弱智玩家。

当年流行的QQ炫舞,手残跟不上节奏,卡丁车直线都能撞。

玩地下城与勇士,省吃俭用凑出一套时装,现在看一下,只觉得当年的审美有点问题。

玩仙剑奇侠传总是迷路,要不停地看攻略或者开修改器。

无论是最早的CS还是现在的吃鸡,因为3D眩晕根本碰都不能碰,玩一会就想吐。

英雄联盟是顺风浪逆风投的白银选手,王者荣耀从不开聊天框假装别人没骂我。

阴阳师那种游戏,扔了一千多块钱,连茨木童子的角都没看到,怒而卸载。

作为一个没有游戏天赋的人,屡败屡战乐此不疲,在游戏中收获了许多快乐。

我们会像《头号玩家》中的主角一样,拥抱现实,但也会拥抱游戏,因为游戏带来的快乐也是真实的。

网上还流传过这样的段子,表示男人的快乐有时就这么简单。

而现在游戏却背了不少的锅,隔三差五被点名批评,说对青少年有这样那样的不良影响。

虽然不乏真实案例,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一句推脱。

就像是“非我也,兵也”,在网络教育不完善的前提下,把罪责推给游戏,说着“非我也,游戏也”。

一口大黑锅简单粗暴地一扣,反而害了不少孩子,让当年的雷电法王杨永信分外猖狂。

认定孩子有网瘾,就抓起来电他们。

伤害了未成年人,骗了家长的钱,留下一辈子的阴影。

幸好所谓的电击疗法多年前已被叫停,但关于网瘾一事仍旧值得我们思考。

如果说网瘾是毒,那么就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

有毒与否,尺度的把握才是关键,而这又要靠玩家和监管者共同权衡。

有好游戏就玩到疯狂,那这属于易染毒体质,就不该碰游戏。

出了事情就封禁,也是治标不治本,封光之后可能会有一片“清洁”的天空,却不会有星星闪耀。

《头号玩家》不仅是一部商业电影,也是一些问题的答案。

游戏与现实并非对立,反而密不可分,只要看你如何去面对他们。

当然了,不是所有人网恋都能像电影中那么刚刚好,网恋奔现,小心受骗啊!

最后送给各位网瘾少年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健康游戏忠告:

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END

「抢先聊大片」让神奇女侠不再性感,只需要一副乐高玩具

▼点击阅读原文,有精彩小说可以看哦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公益活动持续开展
哪个医院白癜风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sbj/84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