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言之殇BBC深度纪实中国的网瘾少年

科技的进步,让我们进入网络时代。电脑、手机现已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地铁、商场、住宅……「低头族」随处可见。上网,继吃饭、睡觉、性之后,几乎成为第四生理需求。

《青少年成瘾行为调研报告--基于/青少年健康行为网络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相关显示表明,有18%的青少年每天玩电子网络游戏超过"4~5小时"。已经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瘾判断标准,就是常说的“网瘾少年”。逃课、辍学、躲在网吧甚至离家出走,这些沉迷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可以几天不吃不睡全身心地投入到「打怪升级」的事业当中。

BBC聚焦这群「特殊」的花季少年,制作了这部纪录片《网瘾》,又名《中国的网瘾少年》。通过探访北京某戒网瘾中心,以及三位网瘾少年的戒除经历。让我们通过真实记录,走进这群游走在危险边缘的少年。(文末含纪录片视频)

一觉醒来,身处「戒网所」

拍摄地是北京大兴区的一家「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这里接受的全部都是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说得生动点,这就是一家「戒网所」。基地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孩子们在这里接受为期3个月「军训」的同时,还要进行心理治疗。据基地称,从这里走出的孩子,「戒网」成功率高达70%。

问到他们如何来到这里,似乎大多有着一段「奇幻」的经历。

-有被骗,或者被打了麻药镇静剂之类的抓过来。

-谁给他们打的麻药?家长吗?

-一般都是家长,也有基地派过去的人。

据说还有的孩子正睡觉呢,家长签协议,就被七八个教官扛过来的。

然后一觉醒来就到基地来了。

好多都是……

-我爸骗我说要去俄罗斯滑雪,来这里坐飞机。我就来了。

-你怎么知道这里不是去滑雪?

-我一看门口的牌子就知道了。我觉得自己挺好的,我觉得待1-2天就能走,我觉得自己挺正常的。

「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孩子们可不这么看。

青少年心理摧残基地。

把旧的思想摧毁,破而后立,成立一个新的思想,

然后对你进行一个洗脑。

甚至有些孩子在镜头前“故意”说反话,戏谑,调侃,嘲笑

我觉得电脑是一种毒品,它太危害我们了

尤其是网络游戏,太可恨了,呵呵

基地是这么阳光的地方,

主任的教育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

哈哈哈哈

这个地方有心理医生,教官,我所向往的军需生活

促进跟家庭和谐、上学,为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才

希望看到这个短片的每个朋友

如果觉得自己有问题

欢迎来到北京xx「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这里生活真的非常美……

进来你就出不去了……

(哈哈哈哈,伴随着伙伴们的欢笑……)

看不见希望的Hope

正值叛逆期的Hope,因难以接受被送到这里的事实,试图跟心理辅导员理论。

与父母通话时,也如此激动:

让我走!

我不想在这待着,我受够了!

不是跟你说了吗?

你想什么了?

你这XX屁话啊!

你们要害死我是吗?

滚!

这正是青春期的孩子特有的表达方式:怒吼、咆哮、摔门、抹泪……去卫生间哭泣,他们不解,他们委屈,他们愤怒,为何全世界都要与他们为敌。

一天夜里,他还是选择“逃”了,对于上网的极度渴望,他和几个室友“飞越”到网吧。

对这种出挑分子,似乎我们成年人,都喜欢采取一种简单粗暴却又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关禁闭。

Hacker:现实太虚伪

没有网络的日子,对嗜网如命的Hacker来说简直就是煎熬。

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在这学到了什么」的时候,Hacker在问题还没问完的时候就立刻给出了回答。

-你觉得你在这里学到了什么?

-学到了很多——怎么逃跑。

他网瘾犯了准备翻墙逃出去,却因太过慌张,翻墙时弄伤了腿,现在每天只能老老实实的躺在寝室里。但他依然会调侃自己的「光荣事迹」

Hacker对于社交也「见解独到」:

-平常的朋友,不在网上的,能说心里话的没有吗?

-没有

-就是在网上的?

-对,几乎

-为什么?

-现实太虚伪了

反复交叉着手指,由戏谑逐渐变为僵硬的笑容,此刻他的内心是怎样的呢?

“见解独到”孩子的背后,也有一对同样「见解独到」的父母,或许Hacker的父亲不是一个慈祥的父亲,但他绝对无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严父」这个称谓吧?

戒网瘾是不玩一些幻想的东西,不在虚拟的世界中玩

去正常的工作、生活,这些东西

是,他已经辍学了

用一种粗暴的方式对他,指责啊……最后是使用武力

有一段时间,我的过激行为是很厉害

我曾经拿刀想把他给剁了

当然当时就是吓唬的成分多一些

我又不是真的要砍他去

就一直不说话,没有沟通

就是那种,还不如路人的那种感觉

咆哮的Nicky

少言寡语的Nicky跳过两次楼。父母以带他去俄罗斯滑雪为由,把他「骗」到了这个基地。

在与父母通电话时,他是咆哮着的:

面对母亲流泪时,他是冷漠的:

当你上网的那几个月,

你从来不知道父母的日子是怎么过的

当你的键盘声,一声声传入妈妈的耳朵时,

妈妈的心里是怎样的

看着我的儿子就这样荒废了学业,沉迷于网络

电视中、电影中那么多鲜活的例子

难倒我不担心吗?

妈妈越说越激动:

看着你不能控制,把我也打入到无底洞了

只是妈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但凡有更好的办法,谁能忍心把孩子“扔”在这里?

心理医生也在试图唤醒他:

我听到了你妈妈那么强烈的恐惧和痛苦

不知道你之前有没有感受到过?

长久的沉默,换来的却是:

我懒得理他们……

在这个不到十平方米的心理辅导室,父与子之间积累多年的矛盾,轻而易举地决堤。很难想象,如果空间里只有他们两人会怎样?

Nicky企图用椅子攻击坐在对面的父亲,他恨他们,只因他爱他们,却没有得到一对理解自己的父母。

那你想想我为什么要上网?

你觉得上网都是我一个人的错吗?

在家里没有存在感,我觉得你们都不重视我

在网上,有朋友,有在乎我的人……

网瘾?毒瘾?

网络,像毒品一样,让无数孩子为之着迷无法自拔。称之为「电子海洛因」也不为过。

这里的孩子,他们的网瘾是一般人不可想象的,

有的孩子上网上得非常极端,

上厕所影响他们上网打游戏,

他们围上尿不湿。

他们和海洛因成瘾的人一样,

海洛因成瘾的人是每天渴求、寻觅海洛因。

我们这些网络成瘾的孩子呢

是每天渴求、寻觅上网玩游戏

所以我们称之为“电子海洛因”。

网络成瘾简称“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时空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在当今,网瘾也被叫做“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年6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亦将游戏成瘾纳入第十一版国际疾病分类(简称ICD-11)中,「游戏障碍」被为精神疾病。

无论是叛逆的Hope,还是言辞犀利的Hacker,亦或是安静与暴躁仅一线之隔的Nicky,他们对现实恐惧、失望、不满,与身边的人无法沟通,逃避学业抵触管教,网络成为他唯一可以“宣泄的地方”。

孤独,他们很孤独。

青少年基地也会给家长做心理辅导,一起上课,让他们知道“网瘾”不是孩子自己的问题,家长也有责任。

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孤独的

你了解他吗?他孤独

他们的压力、烦恼、痛苦,我们都视而不见

就只在乎他们的学习

只要学习好,啥都行

那么他们想得到陪伴时,到网络世界去了

太热闹了,这个世界音乐美妙,画面美妙

有很多玩的,多少年都找不到的东西找到了

这是他们的知音

这是与他们连接得最好的东西

现实中,得不到满足感,得不到成就感,得不到英雄感

从心理的不健康到心理的障碍,就进入了严重的精神疾病状态

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看得无比重要,殊不知孩子的成长,是生理与心理的双向发展。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是三观开始成型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太多的疑惑,有太多的烦恼,有太多太多的心里话想和别人说,而这个「别人」,就是自己最亲的人——父母。

我们这些家长,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要应对工作,应对柴米油盐,应对年迈的老父老母。我们太忙太忙,忙到没时间多看一眼孩子,忙到没时间细细品味孩子每一个复杂的眼神。

生活中如此格格不入,但在虚拟世界中却是天下无敌的高手。得不到理解、包容、陪伴,网络成为无数青少年的向往之地、世外桃源。

其实,孩子最亲的人,是我们。

越亲近,越应该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经营。

千万不要等到某一天,我们愕然发现,那个曾经乖巧聪明的孩子,已变成表情麻木、内心孤独的人。

纪录片的最后,Hope背着吉他,提着沉重的行李,随父亲离开了基地……

伙伴在铁窗内呼唤他快回来,

他说我不想回来了,

他的父亲也笑着挥手告别……

我绝对不会回来了

镜头拉回到铁窗内,

Hacker依然安静的坐在那里,望着窗外……

寝室中,Nicky说:

觉得自己没有网瘾,它不是真正的病,它只是一种表现。

片子结束了,但是基地生活仍旧继续……

愿每个离开基地的孩子,不再回来。

愿每对父母给孩子,多些







































如何激活黑色素
寻常型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sbj/86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