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控制不住自己这些网络成瘾的危害你知道多

现代人手一部手机,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了,

而一些大学生更是时刻“机不离手”

上课刷

下课刷

吃饭刷

双十一、双十二来临前更是刷不停

截止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85亿,而10至19岁青少年占其中的26.0%。其中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的网络成瘾比例为14.1%,人数约为.2万人!!

年5月25日

世界卫生组织

在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

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

“游戏障碍”电子游戏上瘾行为

被正式列为“精神疾病”

电子游戏上瘾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而网络成瘾也不容忽视

或许你会想:就刷个手机嘛,有什么大不了的

NO!NO!NO!

如果你将网络成瘾与正常玩手机混为一体

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网络成瘾这个概念

什么是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IA)又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IU)或网络过度使用,是目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元凶,其严重性与恶劣性不容小视。网络过度使用者主要表现为一种不自主的长期强迫性使用网络的行为。当过度的使用网络对身体造成伤害、对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来了痛苦,甚至正常的生活交往和社会的都受到了影响,就是属于过度使用,应该进行矫正。

那这对我们有什么具体影响呢?

这影响可大着呢

网络成瘾的危害

认知过程障碍

网络成瘾学生,大脑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不注意科学用脑,导致大脑的记忆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视空间、执行、计算和逻辑思维等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受损,产生认知过程障碍。

过度上网,长期不学习专业知识,大脑的记忆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会出现明显的记忆力减退(记忆障碍)。

网络信息侧重于“看”信息,而不是“想”信息,导致懒于动脑,思维只有广度而没有深度,缺乏深入思考、辨别分析的能力(思维障碍)等。

情感过程障碍

情感障碍也称心境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躁狂)或低落(抑郁),或两者交替出现。大学生的情感、情绪具有丰富而又不稳定的特征,其情感的变化、与他人的互动都建立在周围现实环境以及与人面对面交流的基础上。大学生网络成瘾长期脱离现实环境,会引起他们情感社会化的不足和情绪的偏离,产生情感障碍。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冷漠

由于长时间把自己深陷于网络中,他们对周围的亲人、朋友和事物都渐渐不感兴趣、漠然处之,心理上对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刺激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反应,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表情呆滞、冷淡,严重时对周遭的一切都漠不关心。

孤独

网上过多的信息和刺激,使得大学生在应接不暇的同时也对现实生活产生厌烦和排斥,失去激情,感到孤独。

抑郁

经常依靠虚拟网络与他人交流,甚至深陷其中,就会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流出现困难,不善于或不会和他人交往。一旦离开网络就会出现悲观愁闷、孤独寡言、精神不振、思想呆滞、行动迟缓等症状。

冲动

一些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缺少正常的情感沟通,再加上网上浮躁的语言和刺激性的画面,常常使他们在现实中遇事不冷静而产生冲动情绪。

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行动的目的并支配自己行动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障碍主要表现为意志增强、意志减退和意志缺乏。

意志增强

有些学生在长时间网络游戏中,不顾疲劳,精神抖擞地采取各种方法应战,企图取胜过关的病态意志。

意志减退

离开网络后,情绪低落,什么事也不感兴趣,意志消沉,对学习没有热情甚至厌恶,并逐步失去信心。

意志缺乏

或者学生对除上网以外的任何活动都缺乏动机、要求,对工作、学习无自觉性,个人生活极端懒散,行为孤僻、退缩。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一般是指在没有认知过程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人格明显偏离异常。

多重人格障碍

由于长时间痴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某种满足,有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时,扮演着拥有不同年龄、性别、身份和个性特征的多个角色。当这种网上网下多重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于频繁时,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障碍

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监管的不完善,使网络上充斥着许多暴力内容,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养成的具有攻击性的言行特点,会转移到其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强化其人格中的攻击性特质,常会因为一些微小的刺激就引发冲动、攻击或暴力言行,形成冲动型人格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ADHD的核心症状是“很容易厌烦”和“对延迟奖励有反感”。

1

由于互联网行为的特点是快速反应、即时的奖励和参与多种活动的能力,奖励敏感性的提高可能会提高ADHD患者对网络成瘾的脆弱性。

2

患有ADHD的青少年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消除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感

3

缺乏自我控制可能导致患有ADHD的患者难以控制互联网的使用,并使他们容易受网络成瘾的影响

4

冲动、多动症和注意力不集中会对个人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啊,怎么这么恐怖啊

那要怎么治疗呢?

想要治疗,

那得先了解它的成因

网络成瘾的产生原因

生理原因

从生物学的角度上说,成瘾的过程涉及异常的奖励制度和冲动的问题。

既往研究表明,大脑中涉及奖励的神经回路在成瘾过程中被截断并重新连接。随着成瘾的演变,球状核的多巴胺水平增加。如帕金森病患者使用多巴胺能药物就会导致病态赌博和其他成瘾行为。

和其他成瘾一样,网络成瘾的发展,和与个体需求得不到满足相关联的多巴胺能途径的参与有关。

一项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研究发现,在网络游戏过程中,健康的志愿者体内会出现纹状体多巴胺的释放;与对照组相比,男性网络成瘾患者的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调节失衡,其严重程度与成瘾时间有关。KüHN等对名青少年进行了影像研究,发现网络游戏频率高者左侧腹侧纹状体体积较大,这与网络游戏过程中多巴胺释放增加的发现一致。

心理原因

与药物成瘾有所不同的是,网络成瘾更多的是心理上对网络的依赖,因此对其成因的分析,更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及发展的首要场所。随着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多发,对青少年家庭因素与网络成瘾关联性的研究也逐渐得到肯定。

网络成瘾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显现出更少的情感温暖、理解,更多的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这可能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表明,中国父母有更大的倾向性不把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作为他们的私有物和附属品,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子女进行明显的操纵、控制和惩罚行为。这种过于严格的培养所造成的自信低下,乃至逆反心理,很可能导致青少年沉溺网络,影响正常生活。

判断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版《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释义明确网络成瘾的定义为:

在无成瘾物质的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社会功能损伤。

具体表现为:1.缺乏自我控制能力;2.沟通和社交能力降低;3.存在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持续时间是诊断网络成瘾障碍的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需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

对于已经确诊的人,有以下几种治疗方式

网络成瘾的治疗方法

研究表明,多种精神心理疗法和药物疗法对网络成瘾有效。在许多心理治疗研究中,提供治疗主要是为了激励患者恢复和学习适当使用互联网的技能。然而,严重的合并精神障碍患者需要合并药物治疗。

精神心理治疗

01

认知行为疗法(CBT)

CBT用于治疗许多精神疾病,包括药物使用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CBT用于网络成瘾的治疗时,不仅教患者学习新的应对技巧和防止复发的方法,还教患者监控自己的想法,识别那些触发上瘾感觉和行为的因素。据报道,CBT治疗网络成瘾的典型频率为8~12次,持续45~min。

有学者提出CBT治疗网络成瘾包括三个阶段。

行为修正以逐渐减少成瘾者在网上花费的时间。

解决网络成瘾者中经常存在的否认现象,并消除为过度使用网络提供正当理由的合理化现象。

为减少危害疗法,用于识别和治疗导致强制性互联网使用的并存问题。

有学者描述了CBT8次治疗网络游戏成瘾患者的内容包括:介绍、网络游戏的动机、与网络游戏成瘾相关的非理性信仰体系、解决问题和决策、交流技能培训、自我控制技能培训、家庭治疗和未来规划。

一项Meta分析显示,CBT上网时间控制和情绪改善方面较其他心理治疗更加有效。

现实疗法

现实治疗已经被用来治疗成瘾性疾病(如毒品、性、食物和工作)。

现实治疗的核心部分是向来访者提出以下4个问题:“你现在在做什么?”“你在过去的一周或一个月里到底做了什么?”“是什么阻止了你做你想做的事?”“你明天或将来会做些什么?”。

治疗后网络成瘾明显改善,自尊得分较高。

接受和承诺疗法(ACT)

新一代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正念、接纳、认知解离、以自我为背景、明确价值和承诺行动等过程以及灵活多样的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增强心理灵活性,投入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

家庭疗法

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其目标是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家庭治疗的特点:不着重于家庭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的分析,而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与关系上;从家庭系统角度去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

药物治疗

02

抗抑郁药物

使用结构化心理访谈的研究显示,1.5%~30.0%的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表现出严重的抑郁症。抑郁症状(抑郁或焦虑情绪、低动机等症状)会阻碍患者的社会参与,患有抑郁症的网络成瘾患者常待在家里,花大量时间上网或玩网络游戏。因此,对于网络成瘾患者来说,抑郁症状的治疗是必要的。舍曲林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能明显减少患者上网时间,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减轻患者对网络的成瘾程度。

精神兴奋剂

使用结构化心理访谈研究,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中有4.4%~83.3%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对于同时患有网络成瘾和ADHD的患者,后者本身应该是治疗的重点。有学者报道了哌甲酯在治疗网络成瘾的ADHD儿童的有效性。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带给我们极大的便利,但倘若过度使用,导致成瘾,则会危害我们的生理和心理。

平时我们要注意控制上网时间,而当网络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时,应积极寻求帮助,不要讳疾忌医,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黄蚬.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5):—.

[2]高校教材编委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3]陈生弟,邓钰蕾.认知障碍国内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10):—.

[4]韩延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刘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6):+.

[6]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7]卞宏毅.刘缨.李宁等.青少年网络成瘾率的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37(1):67-70.DOI:10./j.cnki.-..01..

[8]贺金波.祝平平.聂余峰等.人格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综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5(2):-,.DOI:10./j.cnki.-..02..

[9]翟倩,丰雷,张国富,刘敏,王晶晶.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现状[J/OL].中国全科医学:1-8[-12-01].

[10]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04):-.

[11]张锦涛,刘勤学,邓林园,方晓义,刘朝莹,兰菁.青少年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7(06):-.









































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白癜风能根治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sbj/88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