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步,与世界同步
文丨网络
图丨网络
编辑丨小扣
“儿子,别再打游戏了!该学习了!”然而,任凭妈妈吼破了嗓子,儿子依然在雷打不动的玩…...一玩游戏深似海,从此亲妈是路人。“孩子玩游戏花光父母银行卡”“熊孩子玩游戏花掉奶奶养老金”,爱玩游戏的孩子不仅没时间学习,还在父母一个打盹不注意的时间就氪金,让老母亲们气到崩溃。天下父母皆苦孩子玩游戏久已,但又偏偏拿他们没有办法,游戏就是比学习容易上瘾多了。WHO(世界健康卫生组织)曾不顾游戏行业的齐声反对,从年开始将“游戏成瘾症”列为认证疾病之一。当然现实生活中的孩子并不至于被列入“游戏成瘾症”的行列,但玩游戏时间长、耽误学习也着实成为一个现实痛点。为什么游戏比学习更上瘾?哈佛心理学家对孩子玩游戏的心理动机做过专项研究,总结下来,无外乎下面这个原因:
现实的挫败感更强
在游戏中,奖励和关卡都设计的特别吸引人,孩子可以不断地通过完成任务收获成就感;只要有了一点成就都可以受到鼓励或者虚拟奖励,这样的及时反馈是家长远不能及的,尤其是孩子喜欢的游戏,称赞频率堪比“彩虹屁”,这是现实生活中绝对不能获得的感受。学校学业竞争性极强,就像北京海淀家长和孩子们真可谓是“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
解决一道难题又天降一道,家长和孩子都可能感受到源源不断的挫败感。
而游戏,总能成为孩子的“快乐水车”,放松之余还有源源不断的“爽感”。老母亲体谅孩子学业辛苦,好歹也让放松一下,但是这一玩上游戏,就很容易搂不住......究其原因,就是游戏中的成就感太容易来了啊!
父母的解决之“道”疏不如堵,与其抗拒,不如承认它,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接受它,进而掌控它。微软帝国创始人比尔·盖茨在他13岁时写下的第一个软件程序,就是为了玩“井字游戏”进行的开发,17岁的他用自己的编程技术开发时间表格系统,卖给高中学校,赚得美元的第一桶金,年的时候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这已然是一笔巨款!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了,18岁考入哈佛,20岁创办微软,开启传奇的一生。可见,游戏并不是洪水猛兽,百害而无一利,经过好的引导和教育,游戏思维可以成为非常有价值的思维方式。真正的游戏高手也不是那种只会宅家日常沉迷的人,他们可能同时具备正面的特质,比如高执行力、高智商和策略性思维以及强大的领导力。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Youtube视频中,前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攻城狮做了一个社会性试验,他让完全没有编程基础的粉丝们参与自己设计的编程游戏,5万人参与了这个游戏。(看来真的是任何人都能学编程)
5万粉丝的数据结果是,收到“gameout”的人更容易觉得受挫,失败率比第二个版本的高出一大截!
该攻城狮将这种现象总结为"超级马力欧效应"。他认为这种人生游戏化的心态可以帮助(欺骗)大脑让人不受失败的影响,自发地专注于学习。
也就是说比起游戏连续5次的出局带来的受挫感和打击,编程却能让人更加抗打击、有受挫能力和更大的成功几率。美国BGO软件的行业见解指出:
编程不仅可以成为游戏的替代品,而且能和游戏一样“上瘾”,因为解谜就是人的天性。不管是游戏中的通关打怪还是编程中从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解决,同样都是符合人的好奇、创造和探索的天性的。而沉迷于编程的解谜,会让孩子产生更多内在驱力,不断提高技能,因为这能让他们一次次逐渐获得更高的“嗨感”。
学编程到底有什么用?学编程不仅能帮孩子戒掉游戏瘾,它还有其他的作用。有家长会感觉孩子小的时候说话做事不着调,学习上更是没章法!其实这可能只是没打通思维的“任督二脉”~
在孩子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时,编程思维,可以帮助孩子搭建新的思考方式,思考模块重组和简单换算,让它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理清顺序,更明确因果关系,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说到这,小编的姐妹就有过切身体验。有一次她陪儿子在阳台上看星星。在说到天上星星,数也数不清的时候,他却说:“妈妈,数的清呀!”她有点惊讶,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数的清?
结果小朋友说,可以先分类几个星系,再一个个数,用机器数。如果机器在数星星的过程中停止了,可能就是内存不足,不能重复了,还不能漏掉。
在数星星的过程中,做到有条件、有判断,可以说是典型的编程思维了,思路还相当严谨。瞬间,小编的姐妹还挺为小朋友骄傲的,让他接触编程启蒙教育,太正确了。
也难怪编程迅速进入了中小学的课堂,因为编程锻炼出来的思维能高效地将问题化繁为简,让孩子更容易吃透知识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解决孩子的游戏瘾,你get对方法了吗?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
少儿编程、思维导图、亲子教育等方面的资讯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sbj/9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