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老师您好,我儿子今年上初二了,他上小学的时候有时候会把我的丝袜剪烂,有时候藏在枕头底下,有时穿在身上,我发现后就问他拿来干什么用,他说玩,我告诉他这是女孩子穿的,男生可不能穿呀,他点头,但是过段时间我还是会在他床上发现这些东西。现在初二我意外的发现他把我的内衣剪了穿在身上,甚至在他床上发现了不属于我的丝袜,内裤。问他在哪里拿的,他说楼顶收衣服收的,还有在外面捡的。我真是瞬间崩溃。我心平气和的找他聊这个事问他为什么要拿这些东西,他迟迟不肯说,最后只说了“就是想拿,没有原因”。为这事我给他讲过道理,也打过他,发现完全没效果,他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啊,我该怎么做呢?他爸爸一直以来都不管孩子,我说过很多次可是他也不听只顾自己玩。孩子现在成绩也下滑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是走神,希望老师帮帮我。
李岩老师答这个行为的成因是孩子性教育缺失导致的。在孩子经历3~6岁的时候,我们常说的一个心理时期叫做俄狄浦斯期,这个时候的男孩开始向爸爸学习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女孩会向妈妈去学习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人生中对一个孩子的性别认同意识影响最深的年龄段就在3~6岁。如果男孩在3~6岁之间,爸爸没有太多的时间跟孩子互动,也没有及时的帮孩子解决一些问题和困扰,更没有在孩子面前做一个正确的关于男人的示范,那么孩子往往会出现性别认同的偏差。妈妈在这个阶段陪孩子互动的比较多,就会导致孩子没有正常的学到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而是向自己的妈妈去学习了。男孩在三岁以后,妈妈不再跟他一起洗澡,一起睡觉,这就叫性教育。爸爸开始带着男孩做一些跟勇气冒险有关的事情,提醒男孩保护自己的隐私,这就是在做性教育,可是如果这个环节父母的角色出现了问题,就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青春期其实是一个标志,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性激素的分泌都达到了顶峰。伴随而来的贯穿整个青春期的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叫做性冲动与性压抑。这两个完全相反的词,在青春期的时候同时间存在,冲动是怎么出现的呢?冲动指的是孩子对性强烈的好奇,而且没有合适的途径了解。妈妈是无法给男孩做性教育的。所以他的这种冲动就一直没有得到安放。压抑是来自于哪呢?就来自于很多父母把性这件事情联系到了危险或者羞愧上面,让孩子觉得只要跟性相关的事情都是一种非常糟糕、非常丑陋的事情。在青春期期间,很多孩子在父母不恰当的干预下,都会产生性冲动和性压抑同时共存的这种情况。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之下,导致孩子产生了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去寻找新快感。所以这是这个问题的成因。
在案例中你提到了,他爸爸不怎么管孩子,我要认真负责的告诉这位妈妈,性教育这件事情必须由同性父母来做,所以还是要你跟孩子爸爸好好聊一聊,孩子现在明显对性教育这方面有强烈的好奇与需求,并且没有得到满足。父亲这个时候应该履行自己的责任,陪伴孩子跟孩子及时的解释这些困扰,让孩子顺利的度过青春期。
家长问四岁孩子,去幼儿园就哭,进去了就没事,一天也挺高兴,总是说害怕不接或者接的晚,要求第一个接。我应该怎么办呢?
李岩老师答这是典型的入园焦虑,入园焦虑是孩子在3~6岁期间容易产生的一种行为。什么叫分离焦虑?分离焦虑的产生是因为孩子在三岁以内他的安全感缺失造成的,不一定是这个妈妈没有陪伴,而是妈妈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去陪伴。也就是说可能给孩子的回应较少。那么孩子的安全感一般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体验到自己被人需要。第二个是所有感受在第一时间都会获得别人的接纳和回应。孩子从小表现出来的所有感受和情绪都应该第一时间被看见。
那也就是我们多次跟大家分享的一个方法,叫做看见并且回应。只回应不行,只看见也不行,必须要看见并且回应。那么给这个妈妈一个建议,近期在接孩子幼儿园放学的时候,最好是爸爸妈妈两个人一起去,既然孩子明确提出了希望第一个接,你们就一定要早早的看见孩子的这种需求,在接他的时候要传递出足够的孩子被需要的感觉。我们可以跟孩子玩一些非常亲密的游戏,越亲密越好,亲亲抱抱举高高,爸爸妈妈来回抢孩子。让孩子明确的感觉到一种被你需要的感觉,那么他一天的坏情绪就找到了一个出口,他觉得自己被人需要,他心里就会产生价值感。
第二个,每天在孩子非常开心的时候,可以听孩子向我们分享一下关于幼儿园的情绪。幼儿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要应用看见并且回应这个方法来沟通。我们可以非常平和的跟孩子说这样一段话,“妈妈能感觉到你在适应幼儿园环境的时候有些害怕有些担心,但是你每天还是坚持去了,妈妈觉得特别的开心。妈妈很理解你,每个人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是这样的表现,但是我的宝宝很勇敢,妈妈愿意陪你一起慢慢的适应。”你要多跟他说这样的话,孩子这种现象渐渐的就会减少了。
家长问李岩老师您好!每次听您课都会有一些收获。在这我有两个问题,一直非常的困扰,希望您能够给解答指导。第一个,是我们家的老大,今年上高二了,孩子成绩中上等,但是以他的基础完全可以上等。初中的时候,他自己的目标是重点高中和重点班级,通过他自己的努力也顺利地进入了重点高中和重点班级。刚进入高一的时候还可以,从疫情在家上完网课到高二,对学习就是一直非常自然的状态。成绩也确实有所下降。高中就是学习非常紧张,分秒必争,但他始终就是少了对学习的那种激情。高中的孩子能够积极的投入学习,都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他可能还不太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想问您如何能够更好地帮他去设立人生理想和学习目标?
第二问题,是我们家的老二,今年上三年级,他有一点像上次课里面讲的多动冲动症,特别急躁,做作业的时候,专注力时间太短,但是学习态度非常好,上课不捣乱,讲课也认真听,回答问题特别积极。问题就是,做作业的时候不认真,粗心毛糙,懒得读题,不审题,一到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就偷懒,就是不愿多读两遍,做数学的应用题也是一样,明明可以读题读出来,就是不愿意去多读,甚至有时候就看一眼就做。结果错了一大堆。做任何事都是讲速度,不讲质量。这种不傻不笨也很机灵,问这也会,就是考不了高分的孩子怎么办?
李岩老师答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觉得现在你所有的结论其实都是一种猜测,这种猜测未必就是真相,要想了解真相,我们还是要跟孩子去聊,孩子到底有没有人生梦想,你究竟有没有跟他聊过这件事情?人的理想不是孩子生来就知道的,这是需要激发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才华,家长的责任其实就是帮助孩子激发他的天赋才华。到了高中仍然没有明确目标的孩子,说明他脑子里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关于未来的规划。我分享一个简单的工具叫做smart原则。Smart分别代表5个角度,代表你的人生梦想必须要满足的5个原则。S代表明确的,M代表可测量的,A代表高行动导向的,R代表合乎实际的,T代表时间表。把这5个标准记录下来,下次跟你的孩子聊天的时候可以把这5条写下来,然后让他一条一条的去写,把梦想写出来,也许孩子就能清晰很多。这样反过来推出来的梦想就是能够真正激励孩子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你的老二其实不是多动冲动,因为他在课堂上能够做到集中注意力。所以他不是我们上节课讲的多动冲动,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写作业的习惯上,明明可以读出来就是不愿意多读,这句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我曾经有一讲叫做读懂个性密码,正确支持孩子里提到了一个知识点,叫做感知模式。你的孩子属于视觉型,他一系列的问题成因都是因为视觉型这种性格特点。那么对于视觉型的孩子来说,让他读出声音来未必就是记得最牢固的方式。视觉型喜欢用笔在书上一条一条突出重点,盯着去看,它产生的效果会更好。视觉型孩子的思维是跳跃性的,他的专注力给人感觉集中时间很短,实际不是这样的。视觉型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集中很长时间的专注力,对于不喜欢的事情很容易就走神。跟这样的孩子相处要记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个,尊重他,越是这样的孩子越要看到平时的每一分诉求,让他体验到平等,不要给他强权,别去压迫,否则他会变得叛逆。第二个,赏识他,这样的孩子往往非常需要你的肯定,你要学会找到他的优点,给他一点赏识,你会发现他会找到极大的动力。第三个,跟他传递任何东西的时候要直观形象简单。最后一个,新鲜感,他喜欢新鲜感,所以说我们要时刻给孩子营造一种新鲜感,也就是他喜欢轻松的、好玩的、有趣的东西。这是我们需要调整的地方。
家长问李岩老师好,孩子过生日的时候给他买了一部手机,买了我就后悔了。我家孩子之前品学兼优,自打有了手机,开始迷恋网络小说,看的连门都不愿意出,吃饭叫外卖,甚至我要求跟我一起出去散步都不愿意出去。整天在网上看网络小说,别的不说我想这眼睛也受不了呀,学习成绩以前从来都是前五名,现在的成绩忽上忽下,怎么说都没用,手机我也要不回来。现在真的后悔不该过生日给孩子买手机,这哪里是爱孩子,其实是害孩子,请李岩老师帮助支支招,我该怎么办呢?
李岩老师答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想害一个孩子就丢给他一部手机。确确实实,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给了孩子手机,真的就是害孩子。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正课里的一个完美缩影。我分享的三步,协商规则,互动陪伴,持续坚持,这就是重点。一定要记住,把一切出发点放在支持他这个方面,而不是指责和抱怨。所以近期你可能会跟孩子做一些谈话。但请记住这个谈话一定要营造一个平等的氛围,你以邀请甚至请教的口吻,和孩子一起聊,试着对孩子说,“因为手机的问题导致你近期的学习效果不好,我有一些焦虑。我想跟你聊聊可以吗?”要先用这句话打开你跟孩子之间的壁垒,让孩子愿意接受。你先用这种方式跟他共情,然后再提出建议规则。那么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既然他具备了驾驭一台手机的能力,说明你可以给他配。但是在配这个手机之前必须要讨论规则,没有规则的情况下,这部手机真的就变成一个定时炸弹。
家长问李岩老师您好!我家孩子特别喜欢玩游戏,在游戏中能找到优越感,他常说的,学习靠勤奋,游戏靠天赋。在学习中,他的学习基础不好,所以学起来很吃力,我也劝他说,别人学了好几年,你想赶上其他同学,感到吃力是正常的。可是他现在在学习方面吃力了,就觉得他不适合学习,认为自己的游戏天赋非常高,一心想着以后能靠游戏赚钱,还想去参加培训。他现在的年龄是最好的学习时期,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我每次都是能推辞就推辞,希望他好好学习,可是他一直想去做专业的竞技选手,还说我思想顽固,破坏了他的梦想,他的天赋就在于游戏。我该怎样去疏导他的这种心理呢?怎样引导他好好的学习呢?
李岩老师答我分享四个步骤:第一步,尊重孩子,并乐于倾听。当孩子明确的跟你提出了想要做电竞选手这个想法时,你的表现应该是什么样的?很多家长第一时间的表现就是错的,肯定表现的是极力否定,慌慌张张的跟孩子说不行,这可不行。这样我们就会跟孩子形成对立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跟你交流,这都是一件好事,有多少个家庭,孩子都不愿意跟父母交流。所以我们要表现得非常开心,因为我的孩子选择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我,这是值得开心的。我们要把这种开心的情绪传达给他,让孩子真切地感觉到我们确实是因为他主动沟通显得特别开心,也乐意听他的分享。这一步我认为恰恰是最重要的。
第二步,不能用对与错评价孩子的情感情绪,我们应该百分百的去接受,去理解。我们应该让他感觉到尊重,因为任何梦想都不应该被小看。孩子这个梦想我们先不要去打击,我们要充分的去体验孩子跟我们说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内心的兴奋与向往的感觉。我们可以跟他说这样一句话,“我看得出来你真的是想成为一个电竞选手。那个电竞高手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特别向往呢?他们都是什么样子的?跟妈妈讲一讲。”你要用这样的方式让他觉得你非常愿意跟他继续聊下去。当你做完前两步,孩子在跟你交流的时候,心里就是一种很轻松的感觉,而不是把你看成一个对手,或者是想要辩驳的一个对象。
第三步,我们要学会用心的去想一想,孩子在跟我们分享这句话的时候,一直说我们并不了解他,我们老顽固,我们也适当的要为自己过往的一些行为向孩子真诚的致歉。我们要对他说这样一番话,“妈妈觉得很抱歉,因为你讲的这些妈妈不懂,妈妈不明白,因为妈妈跟你不在一个时代,我不明白这个行业是做什么的。所以说以前我很容易拿我的经验来判断,这是我的错,是我不对,我向你道歉。我愿意听你跟我说更多。”
最后一步,“你要成为一个电竞选手,你知道电竞选手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素质吗?他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只把游戏玩好就可以,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往往不是的。他的基础文化素养也必须要具备的,对不对?任何一个组团做电竞选手的人,首先他的学历都是不低的,对不对?包括他的口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些东西咱们应该慢慢的给自己一个清晰的规划。未来你真的具备这些能力,妈妈是愿意支持你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那个时代没有并不代表就是错的,你们这个时代有了,我相信别人能做到你也能做到。咱们首先把这些必须具备的条件实现了,这样我们离自己的梦想就更近了。”
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时,大家一定要明白我们做任何关于网络成瘾的案例解决和疏导,最关键的就是要产生同理心,首先要让孩子明白我们是非常理解他,愿意站在他的角度和他一起思考。我们也乐于与他共同的探讨,建立一个有效的兼顾的规则,让孩子在规则之下生活的更加的稳固。其实,孩子喜欢在规则之下去生活,孩子不喜欢完全没规则的生活。所以建立好这些规则之后,我们就可以持续的去帮助他、支持他,持续的坚持养成好习惯。
划重点
???
下节课程预告
《给孩子最好的爱是父母互爱》
10月23日(周五)20:00
李岩老师邀您一起听课!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sbj/9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