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青少年网络依赖行为的全貌,以引起家庭

在心理学上有一系列描述网络的词汇,网络依赖、网络成瘾、网络成瘾障碍、病理性使用网络、网络成瘾症候群等都是指不健全的、极端的、强迫式的、仪式化的网络使用沉迷行为。

主要体现在心理上对网络的过多地索求、对于时间管理的失控、当停止使用网络时会出现行为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参与活动时不与他人交流,以上网作为发泄、调节情绪的一种方式。

在与网络研究相关的文献中表明家庭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均与网络有关,主要是指出环境对于个体过度使用网络的影响力,网络的可接近性越高,网络沉迷的可能性就越大。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最早的接触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环境,是个体与社会产生连接的纽带,核心家庭之间亲密温暖的家庭氛围与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

在情绪和资源上的协助下可以帮助青少年积极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同时家庭因素对规避和预防不良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家庭氛围的亲密度和适应性是考量家庭成员所觉察到的情感纽带。

青少年一般是指初中到高中毕业接受中学教育的阶段,11、12岁到成年期这一发展阶段,经历6年时间的中学阶段,是儿童向成人阶段发展的重要节点,是懵懂期个体不断褪下稚气的阶段,也是易出现各种外化问题的高发阶段。

青少年在步入自我意识第二个快速发展期,聚焦于思索关于内在自我的问题,处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仍依靠父母,但想追求个人独立,摆脱父母监管的矛盾阶段,心理认知尚在探索。

个人独立意愿的增加和交叉的自控能力使得青少年容易沉溺于网络所提供的休闲娱乐活动中,进行不适当的、过量的使用。

Brenner研究显示,网络依赖行为和年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联,而与性别和种族程度不深,青少年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频发人群。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汲取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建立关系、休闲娱乐,这已经是很常见的事情。

但是过分沉迷网络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许多问题。有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尽管生理年龄尚幼,但接触和使用网络的时间普遍较长和较早,研究青少年网络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三及高中是人生的一次转折点再加上学习的重压是最容易引起疏离感的时期,在情感的联结上,他们渐渐地离开父母,开始寻求友谊的建立,和同伴们建立起亲密感。

但他们自身的心理成长和对社会的认知还具有一定的狭隘性,认知、情感等变化还不稳定,而疏离感直接影响青少年与家庭、学校等社会性群体的人际交往以及亲密关系归属感的建立,所以对于疏离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bfbz/140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