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何角度去看待这一现象,介于手机依赖不摄取任何生物物质,目前学者们一致认为手机依赖属于“行为成瘾”。
对于手机的过度使用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如或网络成瘾那么深,再者,手机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鉴于此,本文更倾向于将“过度使用手机”定义为:过分依赖手机从而使个体处于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下降的不良状态,即“手机依赖”。
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可以分别从主客观去解释:客观因素:手机本身的特性,首先,手机的众多功能基本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如今的智能手机除了寻常的接打电话之外,更是集支付、娱乐、信息交流等众多功能于一体,手机用户可根据自身喜好和需要下载相关app即可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
其次,手机的便携性让人们在何时何地都能够使用,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最后,手机的高效性使得人们更偏向通过手机去满足各种生活需要或社会功能。
比如网上缴费、学习、社交娱乐等,付出相对较少的精力就能取得相同的效果,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能够得到明显改善。
如此便利和高效的生活模式,使得大部分人群难以逃脱手机带来的“诱惑”,久而久之便会导致手机依赖。环境因素,成长和生活环境会带给个体对于手机使用的不同心理态度。
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包括不切实际的肯定、过度插手子女生活等,往往会造成子女过度依赖手机。
研究发现孤独感的出现同样可能促使手机依赖的发生:当大学生在社交生活中遇到障碍时容易导致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使得他们倾向于在智能手机中得到弥补排解孤独,从而对手机形成依赖。
主观因素人格特征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性也与手机依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神经质、开放性的人格特质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外向型性格者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人格特征会花更多的时间在通话和短信交流上。
人口学因素,性别、年龄、专业方向等人口学变量同样能够影响智能手机的使用。女生和文科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更高。
年级方面,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相比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分配,在入学适应阶段,环境、学业等方面的原因致使他们可能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上,有的研究者对此却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手机成瘾倾向在性别于年轻人群体当中。
说明在人口学因素上,学者们还需要更多更有力的证据去验证手机依赖在人口学上的差异。手机依赖的干预研究:运动干预,一定强度的体育运动能使神经细胞产生高度兴奋,而后又能够得到调节和休息,有助于提升个体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手机依赖行为可通过体育锻炼得到改善。
排球项目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和人际关系,有助于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症状。通过10周的运动干预后发现,运动干预只能对有中轻度手机成瘾的医学生达到积极效应,但对处于重度手机成瘾的医学生,运动干预的效果十分有限。
说明运动干预在总体上有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限制,重度的、病理性的手机依赖症状或许只能通过其他治疗或干预手段进行改善。
心理干预:心理干预一般指通过团队辅导或咨询的方式,辨认固定思维和错误的认知,建立恰当的信念,改善或完全消除功能性失调活动,增强支持适应性功能,从而调节情绪和降低发生成瘾行为的概率。
对被试进行抑制控制和积极情绪的干预后发现,实验组能够更好的抑制对手机的渴求感从而改善手机依赖症状。在实验中通过内观认知疗法有效地缓解了被试手机依赖的症状。通过正念认知疗法进行了为期4周8次的干预实验。
结果显示:手机依赖总分、失控性、戒断性和逃避性因子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了显著降低,正念因子相比对照组显著提高,而低效性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示出显著差异。
体育锻炼概念的界定:体育锻炼是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活动手段,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息、养生康复、心智锻炼为活动内容,为增强体质和心理健康,提高身体心肺功能为目的体育运动。
将锻炼行为界定为:体育锻炼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并且这种活动一般是在空暇时间进行的,以增进身体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身体是意志以及精神陶冶的基础,特征、生源地及子女结构等因素上没有显著的差异,手机依赖现象已经广泛存在体育锻炼不仅仅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品质的陶冶。
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体育锻炼定义为: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以增强体质、陶冶精神力量为目的的活动过程,该过程具有一定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根据体育锻炼的定义不难看出,体育锻炼与身体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广大学者对于体育锻炼的研究成果集中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已经广为大众所熟知,尤其是竞技体育对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引起了众多家长对子女进行“挫折教育”的热潮。
时至今日,体育锻炼与生理、心理效益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体育锻炼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现:体育锻炼不但有助于认知功能的提高,降低老年痴呆的概率,改善有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还可以有效预防个体的焦虑和抑郁。
体育锻炼同时还可以增强自我意识,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道德品质。通过问卷调查和干预实验后发现,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得到积极的提升。
比如足球、篮球、排球、跑步、健美操等对缓解惆怅、抑郁等不良症状有着积极的效益,而通过排球和慢跑等项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交焦虑,注重团队配合的三大球对于存在社交障碍、人际关系敏的人群来讲,有更好的调节作用。
在运动结束后的短期内,体育锻炼对心理有显著的影响,为运动后的实验对象进行心理状态的测量,结果发现被试的喜悦程度和精神明显得到提升,而抑郁、恐慌、紧张和心里紊乱等不良情绪和状态明显改善。
体育锻炼虽能够给个体心理带来有益影响,但体育锻炼不是万能药,当体育锻炼达到一定强度时,有助于改善患有低中度抑郁或焦虑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对于重度抑郁者却无济于事。
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万例死亡皆与缺少一定的体育锻炼有关。体育锻炼对于个体身体健康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心肺功能、神经系统、身体素质和身体肥胖等方面,其全面的健康职能使其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主要慢性病患病率可以通过群众的体育锻炼状况进行预测,没有锻炼习惯的人群相比于经常锻炼的人群慢性病率更高。
身体经常疲劳、精神经常疲劳、体力正在衰退、担心患慢性病、运动不足、肥胖正在发生6个方面,身体健康人群的自我感觉显著优于患病人群的自我感觉,有锻炼习惯人群的感觉优于没有锻炼习惯的人群;过早的停止体育锻炼,会增加各种慢性疾病的患病概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bfbz/14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