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还在上学的青少年,还是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现在肯定都逃不过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影响。
我们也经常能从新闻或者身边故事中,听说各种被“网瘾”毁掉的人的“事迹”。像比较出名的“三和大神”的故事,就经常被拿来调侃那些高强度上网冲浪和打游戏的人。
虽然我们身边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可能出现三和大神的情况,但是“网瘾”的危害还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从更加准确的角度,判断一个人是否“网络成瘾”了呢?我们常说的“网瘾”和“游戏成瘾”又有什么区别呢?
01如何判断“网络成瘾”?
有这样一个案例。
张三刚上大学时,和大部分新生一样,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每天都认真的听老师讲课,空闲时间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可好景不长,张三同寝室的几个同学,在休息的时候总喜欢窝在宿舍联网打游戏,什么“传奇”“英雄联盟”“穿越火线”等,刚开始舍友一直邀请张三一起加入游戏,但是张三以各种理由拒绝了。
但久而久之,张三发现自己被舍友们给疏远了,为了能与舍友建立良好关系,他开始主动与舍友们一起玩游戏。
刚开始他还只是一个菜鸟,没一会儿就“死掉了”,但是他却体会到了游戏的刺激,和现实生活中从未感受过的快乐。
为了能尽快的追上舍友的水平,他开始每天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在不断的升级,升级之中,游戏水平也不断的提高,甚至都超过了其他的舍友,使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渐渐的,张三就陷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最初他只是利用课余时间玩,一天三四个小时,后来升级到七八个小时,有时候玩得不知道时间,三四点才睡也是常事,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就经常打瞌睡,甚至到后面都翘课,躲在寝室打游戏或者睡觉。
为了能把游戏中的英雄人物的战斗力提升,他常用不多的生活费买装备,甚至骗父母亲的钱来买装备。
为之付出的代价就是,张三的学习成绩一路下滑,到了大二上学期几乎门门功课挂科,补考了也没过。
辅导员多次找其谈话,告诫他,最后还通知其父母亲来学校沟通,再这样下去就可能会被勒令退学了。
张三向辅导员和父母亲保证,承诺再也不玩网络游戏了,会好好学习。
结果他发现自己根本没办法控制,每次打开电脑就强迫似的点进游戏的页面,不玩就感觉浑身不自在,总想着只要玩一会就停,结果是欲罢不能,越玩越收不住……
最后张三也被学校勒令退学了,之后他更是无所事事,只能再次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安慰……
不管从生活常识的直观感受还是诊断标准来看,张三的行为表现都是妥妥地“网络成瘾”了。
国家卫健委在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中,认为持续时长是诊断网络成瘾的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需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
网络成瘾症状表现有:
一、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二、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
三、下述5条内至少符合1条
1.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
2.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
3.固执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
4.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
5.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
本来张三一开始只是因为好玩和社交需求才玩游戏,但是后来却发展到了为了玩游戏而耽误正常的学习、社交和生活的地步了,符合“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且持续时间已经达12个月以上。
那有的人可能要问了,张三这样也可以说是“游戏上瘾”了啊。它和网瘾有什么区别吗?
02“游戏成瘾”和“网络成瘾”的区别
“网络成瘾”比“游戏成瘾”的包含范围更大。
“网瘾”是对网络及其产物产生强烈的依赖,非常广泛,有些人可能不玩游戏,但是沉迷网聊,刷抖音,看直播等行为,每天啥也不干就抱个手机葛优瘫;而“游戏障碍”是特指对各种类型的电子游戏上瘾。
可以说“游戏成瘾”是包含在“网络成瘾”中的。
另外,二者的鉴别诊断标准是不同的。
所谓的“游戏成瘾”即“游戏障碍”,是和酗酒,赌博,吸毒等一样的“行为障碍”。
“游戏成瘾”有另一套诊断标准。在国际通用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游戏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持续地、反复地使用网络来参与游戏,经常与其他人一起游戏,导致临床显著的损害或痛苦,在12个月内表现为下述5个(或更多)标准:
1.沉湎于网络游戏(个体想着先前的游戏活动或预期玩下一个游戏;网络游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
2.当网络游戏被停止后出现戒断症状(这些症状通常被描述为烦躁、焦虑或悲伤,但没有药物戒断的躯体体征)。
3.耐受,需要花费逐渐增加的时间来参与网络游戏。
4.不成功地试图控制自己参与网络游戏。
5.作为结果,除了网络游戏之外,对先前的爱好和娱乐失去兴趣。
6.尽管有心理社会问题仍然继续过度使用网络游戏。
7.关于网络游戏的量,欺骗家庭成员、治疗师或他人。
8.使用网络游戏来逃避或缓解负性心境(例如,无助感、内疚、焦虑)。
9.由于参与网络游戏,损害或失去重要的关系、工作或教育或职业机会。
而之所以二者的鉴别诊断标准不同,是因为“网瘾”其实是十几二十年前,网络刚刚普及时,人们对于这种新生事物的未知和恐惧才发明的词,在国际上很少使用,只有国内常用。
03对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
通过以上对“网络成瘾”和“游戏成瘾”的诊断标准我们可以发现,正如很多其他物质依赖和成瘾问题一样,它们首先会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让个体无法保持同之前一样的学习和社会交往,可能体现在学习成绩下降和减少与家人朋友的沟通中;
其次,对网络或电子产品,电子游戏的依赖会非常难以控制,明知道已经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坏处,还是无法停止或减少游戏时间;
最后,网络带来的愉悦和刺激的感觉具有耐受性,需要延长游戏时间或者玩更刺激的游戏才能达到与之前同样的兴奋水平,同时,会产生戒断反应如果无法接触到另自己成瘾的电子产品、游戏,会感到烦躁不安、易怒或沮丧。
那么网络成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咱们下期接着讨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zd/10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