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女,25岁。年09月30日初诊。
主诉:颜面痤疮4月。
现病史:缘于4月前因劳累加之食辛辣油炸之品后出现颜面痤疮,以颏部及前额为甚,丘疹点不大,色暗红,量多,甚为烦恼,医院皮肤科,诊断为“痤疮”,予过氧苯甲酰凝胶外用涂抹后症状稍缓。近来痤疮加重,脓疱疼痛,连成片状,分界不明显,西药外用效果不佳,遂来求诊。辰下:颜面痤疮,脓疱疼痛,口干,腰酸,身困,手足心热,纳寐尚可,二便正常,舌红少苔,脉细数。
处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生地12g山药9g山萸9g
丹皮9g知母9g土茯苓20g
山楂20g白鲜皮20g牡蛎30g(先煎)
地丁12g陈皮12g鳖甲18g(先煎)
黄柏9g谷芽12g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四十分钟温服。嘱其注意休息,禁食辛辣油炸之品。
二诊(.10.07):服上药七剂后痤疮减轻,无新发,仍感脓疱疼痛,余证皆缓,纳寐可,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数。处方:上方加蒲公英15g、麦芽12g,十四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10.21):患者服上药后痤疮减少,脓疱消失,诉时感寐差、口干,余尚可,舌红少苔,脉细数。处方:二诊方去陈皮,加炒枣仁15g,十四剂,煎服法同前。
患者服上药十四剂后,痤疮大减,其后随证加减调理1月余,痤疮痊愈,诸症悉平,未再复发。
按语:痤疮又称为青春痘,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
案中患者以“颜面痤疮”为主症,《医宗金鉴》载:“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故中医学上属“粉刺”范畴。其多因外感风热、多食肥甘厚腻之品、痰瘀阻滞、冲任不调、肾阴不足而起,本病就病位而言与五脏均有密切关系。本案痤疮以颏部多见,《素问·刺热》分候法述“颏部候肾”,观案中患者口干、腰酸、身困、手足心热,正是肾阴虚兼有内热之象。另患者劳累后食辛辣油炸之品,脾、胃、大肠积热,上蒸头面,发为痤疮;阴虚火旺,加之积热,热毒蕴结发为脓疱。结合舌脉,四诊合参此案乃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热毒蕴结之象。故吾师治以补益肾阴、清火排脓,方投知柏地黄丸加减。
知柏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方中熟地黄易生地黄以增滋阴补肾、清热凉血之效;山茱萸,可补益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补肺、固肾益精,补后天以充先天;牡丹皮,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黄柏配伍知母,强化滋阴补肾、清热泻火之效;土茯苓,可解毒通利;山楂,除食火,活血化瘀排脓;白鲜皮,功擅清热祛风解毒;牡蛎配伍鳖甲,可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紫花地丁,可清热解毒排脓;陈皮,行气除滞;因诸药过于寒凉,故予谷芽以健运脾胃,一在防寒凉伤及脾胃,二在除食积则食火自清,全方配伍精妙,共奏滋阴清火,解毒排脓之效。
二诊之时,患者痤疮减轻,无新发,药已中的,仍予上方,因虚火旺盛,热毒蕴结,腐蚀肌肤,故仍感脓疱疼痛,予蒲公英加强凉血解毒排脓之效,并加用麦芽配谷芽以健运脾胃,以行药力。
三诊之时,患者痤疮减少,脓疱消失,疗效满意。虑口干乃阴虚较甚,津液不能上乘舌面所致,加生地黄、知母剂量以增滋阴清热之效,并去性温之陈皮;因其肾阴不足,心神失养,加之热毒较甚,扰及心神,故见寐差,予酸枣仁以养心安神。如此则肾阴得补,虚火得清,火热得除,故痤疮乃愈,诸症悉平。
张喜奎,河南南阳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高校名师,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导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及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指导老师,国家中管局全国中医经典理论师资班授课教师,国家中管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治未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第5、6届副主任委员及第7届名誉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福建省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等。主编、副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伤寒论》等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12部。完成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等。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zz/11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