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说酒精是毒品?
首先要说明立场和事实:本人是一名饮酒者,但是不吸烟。
而之所以突然想聊这个话题,是因为昨天网上出了篇文章,从科研层面论证了酒精对于人体消化系统的损害,数据一大堆,简单概括,其结论就是下面这幅图:
将酒精与其他毒品相提并论,对于常识来说,这似乎有些奇怪,那是因为,在常识层面,我们对于“毒品”这一概念的理解太随意。
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来了:到底什么是“毒品”?
根据上图的总结,“毒品”这一概念其实包含以下两个本质属性:
1.通过快感让人形成瘾癖与依赖;
2.不能维持生命,反而损耗生命。
因此,一般而言,人在染上毒品以后,会在产生快感的上瘾过程当中不断地损耗自己的生命,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死胡同:不服毒就活不下去,服了毒死得更快。
至于“酒精”:
由于其中的乙醇在进入人体以后不能被消化吸收,会随着血液进入大脑,在大脑中,乙醇会破坏神经原细胞膜,并会不加区别地同许多神经原受体结合,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被削弱,并通过激活抑制性神经原(伽马氨基丁酸)和抑制激活性神经原(谷氨酸盐、尼古丁)造成大脑活动迟缓——伽马氨基丁酸神经原的紊乱和体内的阿片物质(抗焦虑、抗病痛)的分泌会导致多巴胺的急剧分泌(百度百科)。
简单说,就是在摄入酒精以后,人体会大量分泌“多巴胺”,让人感受到兴奋与快感。
再简单说,就是喝了酒以后,人会感觉爽。
爽完就算了呗?没这么简单,便是这种由于刺激多巴胺大量分泌而产生的快感,会让身体产生耐受性,也就是说,下一次,当你想爽的时候,便需要更大剂量的酒精。
生物细胞膜的分子学异常是酒精成瘾的实质,所有酗酒者均有慢性酒精耐受性,他们之所以在异常高的血乙醇浓度下还能保持清醒,可能是神经系统的乙醇适应性膜机制的作用。人体细胞生物膜(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若频繁地暴露于酒精中,也就是人体组织液经常处于一定浓度的酒精环境之中,神经系统就会对其产生生物依赖性,而使个体对酒精产生耐受性。其过程是:酒精通过影响跨细胞膜信号蛋白的功能,经过电压依赖通道、神经递质和激素受体等靶器官,与细胞内的三磷酸乌苷――结合蛋白或离子通道,第二信使蛋白和蛋白激素酶相偶联,进而影响遗传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和细胞代谢。造成细胞对酒精的适应性耐受。就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对酒精的行为反应异常和酒精成瘾,这就形成了人体对酒精的生理性依赖(百度百科)。
最终让人形成瘾癖与依赖:不喝活不下去,喝了死得更快。
——饮酒就是服毒。
酒精成瘾症又叫做酒精依赖症,饮酒行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成年人一生中滴酒不沾这仅占5%,除了完全禁酒者外,任何程度的饮酒者都被认为是酒精依赖的潜在人群。据年WHO报道,全球饮酒者20亿,估计其中有1.4亿属于酒精依赖者。酒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成瘾性物质,渗透于日常生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之中。饮酒已是一种历史悠久而普遍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然而,长期过量饮酒可造成酒精滥用和酒精成瘾,并伴发多种精神损害、躯体损害和社会损害,给个体、家人、社会带来严重不良影响。酒精依赖及其相关问题是仅次于心血管病、肿瘤位居第三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最专业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fhl/8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