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佘山附近的北竿山艺术中心里,有一个在附近双语学校孩子中口碑很好的英语阅读机构:悦读趣ReadingTree。我们就在悦读趣堆满原版书的英语图书馆里采访了她的创始人、两个男孩的妈妈Maggie。
最初为了帮儿子建立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而创办的悦读趣,到今天已经10年了,而她培养出很多爱读书的孩子同时,自家的两个男孩都手握数家顶级美高offer,最终选择了兄弟俩共同的dreamschool-ChoateRosemaryHall。
没有通过留学顾问,没有中介,这个结果让Maggie又幸福又感慨。她说:“那些家有从小就对父母言听计从的乖巧孩子的父母,是不会理解我这份心情的。”两兄弟求学之路一波三折,Maggie和他们一起,经历过国内一流的双语学校、国内一流的国际学校、美国一流的私立学校,虽然说经历都是财富,但是过程有成长,也真的有阵痛。
她终于愿意来分享一些心得,我们会总结在今天的推送里。
第一,国内的双语/国际学校,和美国的私立学校相比,有哪些不同?
第二,有三件事是从幼儿园甚至一年级开始,她就带着两个儿子每天做的,雷打不动,从不间断:一个是阅读,一个是游泳,一个是和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密关系。
从国际到双语到国际
个中差异对孩子的影响,比大人想象得还要大
Maggie和先生都是老牌外企的高管,从小就很重视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
孩子从小在国际幼儿园读书,后来去过国际学校,因为那家国际学校当时出了点问题,就去了一家也很有名的双语学校。
国际学校的教育和双语学校的教育,听起来好像差不多,但真正经历却有很多差别。
"火字第三笔是什么?
错的字抄若干遍。"
在那家双语学校的作业和考试制度下,孩子阅读的时间被大大压缩了,运动的时间就更少了,而缺乏自信让他好像“头顶上有一朵焦虑的云,挥散不去”。
Maggie在采访中若干次提到这个画面,当她观察到孩子出现这个画面时,她就知道孩子的成长遇到问题了。
后来转学去了一家国际学校,逐步开始回到那个阳光自信的少年模样,阅读和运动的时间也回来了。Maggie除了带孩子度假,每天坚持要孩子做的就是:游泳2小时训练,钢琴1小时练习。
虽然孩子有不愿意,但在妈妈的坚持下,还是这样平顺地到了青春期。而六年级时的一场夏校,让Maggie又一次看到了“头顶的那朵挥之不去的乌云”。
打游戏上瘾的青春期
束手无策的父母
六年级时,孩子拿到电脑,游戏的瘾头很重。而这时候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孩子,Maggie无法再“强压”,母子关系开始针尖对麦芒,一触即发。
那年夏天,她送儿子去赫赫有名的PhilipsExeterAcademy(扎克博格母校)参加夏校,那个夏校有上百个体育活动、写作课等给你选,但是没有老师来管你的,学校24小时不断电断网。
那个夏校彻底暴露了Maggie教育的问题,她如今反思说:“这样的课程设计,需要孩子极度自律,以及对学习和活动有极高度的passion。而从小被我严管下长大的孩子,躲在房间里打游戏,不和其他孩子social不signup活动。”
上了两个星期之后,他们收到营地的email,说孩子缺课缺了两三节。于是Maggie周末去看他,整个人瘦了好多,一个人在校园里晃来晃去。妈妈直觉又一次看到那团焦虑的云,压在儿子身上,就好像是从双语学校出来时那样。
万幸的是,他们家大人和孩子一直有很强的bonding。因此儿子自己和父母坦言:“我需要一个人管我。我晚上打游戏,早上起不来,到了晚上又控制不住自己想打游戏,又担心自己打了游戏第二天起不来、于是根本睡不着,每一天都很焦虑。我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我需要一个人管我,电脑在我手里,我管不了我自己。”
相反,从小管得相对松散的老二,在美国另一个私立学校的夏校里,状态完全不同。每天很高兴去上课,妈妈去接的时候根本不愿离开。
孩子到了叛逆期,自身对学习的欲望如此之淡,Maggie觉得自己束手无策。
“全球视野”、“中国文化”、“领导力”、“创造力”
但有两样没有学校提:时间管理的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
于是Maggie开始搜索另外一条路。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她开始了解美国的私立寄宿初中---这个曾经从未列在她list里的选项。
在中国,新兴的国际学校、双语学校如火如荼,每一家的宣传都让人心动:“全球视野”、“中国文化”,两手都抓,两手都硬,还要加上“领导力”、“创造力”。
但是当她去了解美国的私立学校时,发现这是另外一种思路。
私立初中,Juniorboardingschool,并没有那么强调“自由”,而是从早到晚老师带着、管着,带孩子们去所有活动。
在一所近百年的私立初中见校长时,Maggie没有粉饰自己儿子的情况,而是敞开心扉,说了自己教育上的各种困惑。没想到校长说:“男孩子在初中之前就是贪玩的,我们学校近百年来,经历过被各种社会问题影响的小孩,以前的大麻、现在的网络游戏,所以学校很有办法。一部分靠堵,学校控制;一部分靠疏,给孩子更多选择,办更多户外活动,鼓励他们更多的去探索兴趣。”
Maggie在那个学校里看到了漂流、划船、游泳、水球,更看到了每天7:30起床、晚上8:45睡觉却依然保证每天有两三个小时运动时间的健康生活习惯。
更重要的是,校长并没有说“我们要培养全球未来领袖”这样的大话,他强调的东西非常基本,却是正好是Maggie的孩子所需: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对待压力的抗压能力。
太心动了,立刻带着孩子去面试。
也真的是万幸从小坚持的三件事,孩子即使曾经对游戏上瘾,但也一直是个书虫。他和老校长聊二战,聊了足足两个小时,校长当场拍板要了这个孩子。
双语学校、国际学校、美国私立学校
区别到底在哪里?
第一是严格。规则不能碰就是不能碰。
当我们都以为美国是一个高度强调自由的教育环境时,那么私立学校的“严格”让所有人都跌了眼镜。
作息时间的严格自不必多言,做作业的时间里手机电脑都要上缴,做作业时必须开着门,因为住在旁边的老师随时可以过来抽查。
其他方面的“严”,Maggie举了一个例子。
第一年去的时候,妈妈去探望,好久不见儿子,就想给他一个拥抱。青春期的儿子躲开了,被老师看到,老师说:请你回去给妈妈一个大拥抱。
第二年,儿子站着让她抱。
第三年,儿子会主动和她拥抱。虽然说寄宿生活让母子俩聚少离多,但是亲子关系却变得更亲密,儿子非常appreciate妈妈爸爸的付出。而这在妈妈看来,是从小建立的bonding在老师的教育下开了花。
在私立学校,规则不能碰就是不能碰。一定要诚实,不能bully,动手打人、学业作弊,这些都会被开除的。而孩子看到9年级孩子还剩半年就要毕业了,因为犯规也被开除,他们就会自觉长成很小的东西都会自觉遵守的孩子。
第二是学风正,老师真的有育人情怀,高效率地在校学习。
在国内时,看到很多孩子一放学就急急忙忙去补课。
但在私立寄宿学校,是没有补课的,每天8:45睡的作息,也让我这个小学生妈有点不敢相信,因为这个作息还要包括每天两三小时的运动。
能够这样,是因为上课时,老师很高效率地在教。
Maggie举了个例子,上海的双语和国际学校,不知何故初中都不教语法的,而在美国私立学校,语法是一定教的。老师对孩子写作的点评非常详细,教学的精细度和国内双语/国际学校差距还是很大的不一样。
再说一个音乐老师的例子。
之前儿子学了6年钢琴,天天练天天吵。去寄宿之后,妈妈说那练不练随便你。但儿子宁可牺牲上其他有意思的课的时间,一定要坚持练琴。Maggie观察发现,那里的音乐老师,打开了他的“音乐表达”。
这也是在国内的老师和父母六年的技术基础,加上遇到了那里点拨的老师,让音乐的种子开了花。
再说一个运动的例子。
美国私立学校每周两次比赛,所以你看到孩子总是在比赛,而不是在训练。因为比赛更容易帮助孩子建立起明确的目标,激发运动的兴趣,运动轻松正面地培养了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是一个真正多元化包容的环境。
美国顶级的私立学校,非常非常openminded,那里的学生身份都很多元化,儿子的同学里有约旦的、有韩国的、有墨西哥的,所以对每个人的文化和身份是很包容,你真正学会和不同文化的人相处,根本不存在融合的问题。
他会很自然地说:我喜欢和亚洲人一起,这也没什么,但你只要有思想,大家彼此之间没有排斥。
而因为现在中国在世界上都很热门,所以很多孩子都在学中文。而儿子也成了自发进修中文的孩子。而不是像在国内,每天要家长巴巴地催:你赶紧给我读中文!你赶紧给我这个字抄三遍!
采访Maggie那天,她真的很坦诚,和我分享了她小孩并非一帆风顺的求学之路,她所选的路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但是她作为父母的一些坚持,却是无论走哪条路的孩子,都会获益。我也理解她说的“如果你从小养了一个乖巧的牛娃,不会理解我现在的心情。”
而回头去看,从小坚持的三件事,几乎是给孩子打下了终生受益的基石:
阅读让小孩认知世界没有边界,更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批判能力;
运动让小孩有好的体魄,去面对强大的学习压力和紧张的作息,更能在日后的求学之路上成为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
而和父母从小平等的对话,让他无论遇到人生的高低潮,都和原生家庭有互相信任的联结。
做好这三件事,哪怕求学的路上遇到波折、风雨,孩子也会走回到那个积极阳光的自己。
很长的采访,让我自己获益匪浅,也感谢各位阅读到这里。我最后自己加一条感触的总结,身为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也“头顶上好像出现了一朵焦虑的云”,那一定要及时去调整:走在积极的道路上,是每个人生阶段都最重要的事。
Maggie家的两兄弟,已都是阳光少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sbj/10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