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开展信息化建设以来,网络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至全球范围。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因网络而有了新的变化,上网已成为不少人的日常行为,尤其是当代青少年对网络更是“一网情深”,成为我国网民的先锋和主体。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薄弱的群体,他们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于网络,形成网瘾,不仅影响了自身的正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社会带来了危害。
一、网络成瘾的主要特征““网络成瘾症”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网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提出,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发展完善了这一概念。按照金伯利?扬的观点,上网成瘾者有七个主要特征。但由于美国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并不能直接拿来作为我国青少年网瘾状况的研究依据。因此,根据专家的探讨,制定了如下网瘾评判标准。网民只要具备下列三种以上的症状即判定属于网瘾:“1、耐受性增强。通常需要不断的增加上网时间才能够达到同样程度的满意。
2、戒断症状。如果暂时中断上网(数天或数小时),就会出现明显的抑郁,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尽快上网。
3、上网次数和时间总是比预计的要多。
4、多次计划缩短上网时间,但总以失败告终。
5、因上网使自己在工作、家庭、社交或经济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
6、因亲友的抱怨而尽量隐瞒上网的种种行为。
7、虽然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但继续在网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中国青年网络协会调查结果显示,在初中生、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职高学生中网瘾的比例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而政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高中生的网瘾比例则较低。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一)青少年自控能力欠缺,认知能力有限是上网成瘾的主观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他们对于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互联网的平等、开放和互动,大大激发了青少年的尝试和猎奇心理。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毫无顾忌,不受任何约束地畅所欲言,展现自我,他们在虚拟网络世界里获得的快乐和自我成就感比现实世界来的要容易得多,这又成就了他们的自我满足心理和减压心理。加之,网络媒体可以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于一体,这些特征和功能正好和青少年具有的好奇,浪漫,喜欢惊险刺激,对新事物、新知识反应迅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心理特征相匹配,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娱乐心理。这样不知不觉中,在网上呆的时间越来越长,以致难以自拔。
“(二)社会家庭和教育环境是导致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客观原因
首先,网吧经营的最根本目的是营利。部分网吧经营者素质低下,功利至上,法律意识淡薄。在利益的驱使下,对长时间沉迷于网络、终日泡网的学生不闻不问。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但在金钱的驱使下,有些网吧经营者唯利是图,为诱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不仅在网络计算机里安装色情暴力游戏,有的网吧还设起了包房,吧主对常来的人实行赊帐,甚至采取会员制。这个集色情、游戏、网恋于一体的不良场所,对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心理产生的影响十分严重。
其次,目前青少年多属独生子女,和同龄人的交流沟通相对缺乏,因此他们往往借助于其他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和精神需要。而部分父母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与子女的情感沟通,他们不仅不能成为青少年的知心朋友,反而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使其遭受更多的挫折。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寻找快乐、尽情宣泄、实现自我的空间。
另外,现行教育体制中的一些因素,使得孩子们不能正确认识使用互联网。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电脑和网络成为青少年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但缺乏老师有效引导的青少年则更多地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帮助青少年尽早戒除网瘾
青少年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应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国政府为了严格管理信息活动,避免在信息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对待中学生的网瘾问题?笔者认为学校教育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主动积极地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构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体系,积极引导中学生接受有益的网络知识,以正确心态对待网络,避免因迷恋网络带来的心理和生理问题。
1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其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由于网络上的东西良莠不齐,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这对缺乏判断能力又极易模仿的青少年来说,容易造成恶劣的后果。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判断能力,使他们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网络的使用者,更是网络的建设者和真正的主人。
首先,要让青少年知道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等的危害;
其次,要让青少年全面了解网络,正确使用网络,学会筛选有用信息,提高自身抵制信息污染的能力;
再次,全社会应加强正面引导,唱响社会主义网络建设的主旋律,建立网上健康文明的道德规范,积极开展各种网上健康活动,形成文明的上网氛围;最后,应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将“以德制网”与“以法制网”结合起来,多管齐下,齐抓共管。
2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
针对网络对青少年方面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内外资源,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了心理延缓偿付期的概念。认为青少年需要有时间去梳理整合所有的混乱与矛盾。在此期间,出现一些青少年阶段特有心理现象正是他们心理社会适应的表现。因此,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对学生抵制网络上的不良诱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可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开辟新的德育空间。网络的发展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通过咨询、诊断、干预等手段帮助青少年缓和、解除存在的网络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并进行心理常识的宣传,心理问题的诊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还可利用聊天等功能开展团体心理咨询等。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的与老师、家长、同学探讨交流各种思想困惑或问题,及时了解社会上的各种信息,这有利于将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融为一体,通过网络,把社会的要求,学校的期望,家长的希翼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原来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全社会性的、开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将滞后于学生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成更具有前瞻性、时效性的内容。
其次,完善现代化“网络社会人格”。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在于他是一个人格心理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国网络心理教育的目的应当定位于培养青少年网民的心理自主性、主体发展性,塑造与完善青少年网民现代化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社会人格”。使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正确看待网上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能正确处理网上与网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采取理智的应对方式,能在网上生活中有效的进行自我管理,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塑造健康健全的网络心理人格。
3“三心四步”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
利用“三心四步”可以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利用爱心耐心和诚心就能解开青少年心中的“结”。耐心的用真诚的爱去感动他们,让孩子接受一些朴素的道理,如怎样爱自己,爱父母,爱祖国,先苦后甜等。当与孩子进行交谈时,态度一定要真诚,切忌不要做作,特别是语速、语态或是肢体语言,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和他是平等的,你不是来训斥、敷衍他的,这样孩子才会向你打开心扉。
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地点,让刚接触有网瘾的孩子认同,不反感。第二步,在确定了孩子对自己已经认同后,要把这种认同感转移到孩子的父母。第三步,将孩子对父母的这种认同再转移到对学习重要性的认同上来。最后,孩子们会自我认识到上网成瘾的坏处而自觉将其戒掉。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行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青少年的生存和生活越来越紧密地与网络联系在一起,作为我国网民的主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无不受到网络的深刻影响,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应该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为其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成才。
北京白癜风哪家好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sbj/1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