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欲上市引争议毕淑敏称其缺少道德底线

《知音》欲上市引争议毕淑敏称其缺少道德底线

东方IC供图

在大量时尚刊物的包围中,坚持27年风格不改的《知音》仿佛显得很落伍,但正是这本看起来不那末入流的杂志,却掀起一阵知音体风潮,近年来又因与名人对簿公堂,衍生出媒体公信力的社会讨论。而更重要的是,由这本定价4.5元的杂志做主导的知音传媒团体将进军股市,成为中国期刊第一股。因此,当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时,探究这个奇特文化组合的意义,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知音体

出现扩大之势

《可怜的凶徒身旁躁动,京城董事长倒下一家人》、《供养的爱情鸡飞蛋打,男朋友3根断指在哭泣》、《深圳还你完全未来:父亲当街咬断儿子命根》新近面世的2012年第13期《知音》仍然坚持多年来的知音体,面目丝毫不改。

1985年创刊伊始,《知音》就以感情、爱情、案情故事,和明星隐私捉住了读者。随着《知音》开始走红,其文章风格干脆被人们冠以知音体,而这类风格的标题也被称为知音体标题。

2007年,开始有一些友以知音体进行比对式创作,他们热衷于给熟习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重新命名。《白雪公主》改名叫《苦命的妹子啊,七个义薄云天的哥哥为你撑起小小的一片天》,《卖火柴的小女孩》改成《残暴啊,美丽姑娘居然被火柴烧死的惊天血案》。有评论称,这些看似对经典童话、文艺作品的恶弄,实则充满了对媒体煽情、狗血、恶俗标题风格的嘲弄。

但是,就在知音体淡出络的时候,这些年来,《知音》和知音体却从未分开过,乃至又有了新的扩大。

今年第13期《知音》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名为《姐弟豪情,富婆情陷200万》。这是个老调重弹的故事:30多岁的富婆不甘寂寞,投身情人怀抱,但没承想,她为解救情人公司危机付出的200万元,很快打了水漂。骗子终究落,在接受审判时,他特地说自己的目标是年老色衰,身材走样,感情生活不走样,内心又不安分的有钱中年妇女。富婆至此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她成为猎物的直接缘由竟是走形的身材。

富婆痛下决心,在离婚的同时开始了减肥行动,而文中提到的那款减肥产品,让她找回了自信。看到这里,读者方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则掩盖在知音体标题下的知音体广告。

《知音》通过大量复制坚贞爱情、负心汉故事,和说不清算还乱的名人故事,赢得了读者的青睐,也不可避免地和所谓精英文化构成了对垒,成为一个独特的大众文化符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为知音体画了一幅像:其叙事风格,介于客观叙事和肉麻抒怀之间,夹叙夹议,大起大落,情节跌宕,用客观腔调讲离奇故事,用离奇腔调讲客观故事;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循循善诱,有控诉、有劝说。张柠认为,知音体这类软硬兼施的叙事,还统筹恐吓和引诱,语体风格则统筹二胡和京韵大鼓格调,而拍案惊奇的开头,终究都有光明的尾巴。这类带有农业文明趣味的叙事,塑造了大批消费者那些生活平淡无奇、毫无起落的中小城镇的女性,靠浏览他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度日。

张柠进一步总结道,所谓知音体实际上用一种带有抒怀的腔调来混淆性和故事性的边界,其结果致使了读者将虚构故事当做真实故事,将真实的故事当做虚构的。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各种愿望故事、人间悲剧、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转化为可消费的文化商品。

追名人屡掀侵权风波

《知音》始终以高额稿费吸引作者,可以说,其前期开辟市场所付出的血本在全国同类期刊中是最高的。江苏盐城作者徐向林告知,作为签约作者,他取得的稿酬是千字千元以上,在年终特稿评选中,他一篇文章乃至取得过3.7万元的嘉奖。

与高稿酬相应的是,《知音》杂志对名人穷追不舍,由此带来副产品《知音》被作家、明星告上法庭的频率与其600余万份的发行量一样,在国内期刊中一样位居老大。

翻开最近一期《知音》杂志,其中触及的名人就包括了影视明星于和伟、佟丽娅、陈思成,体育名人刘国梁,著名导演尤小刚。这期杂志共有20篇文章,而关于名人感情、家庭生活的文章就有4篇,占这期杂志的五分之一。

在围城风景栏目中,登载了《于和伟漂泊南北,还有一个爱妻躲在树后》1文,为影视演员于和伟和妻子的浓情写了足有5700多字。文中写道:于和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感激地说:在我事业最不得志的时候,是我爱人给我阳光,给我鼓励,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否则,一定不会有今天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于和伟!

不过,于和伟的经纪人说:文章的作者从未采访过于和伟,事实上,《知音》已屡次找过我要采访于和伟,但我一直没有答应采访要求。

至于文章中触及的具体内容,于和伟经纪人说,有一部分内容是从上搜来的,也有一部分是杜撰的,并带有诽谤意味,可笑至白癜风原因极。比如文中提到于和伟在事业低潮期,曾想过自杀,是妻子挽救了他。

于和伟的宣扬公司相干负责人也说:我们工作人员看到了这篇报导,但是于和伟没有看到,他其实不知道自己上了《知音》,由于他从不看《知音》。这位负责人说,公司不想就此事予以回应,我们历来没认为它是1本杂志,在我们眼里,它更像一本小说期刊。

《知音》追逐名人之迫切,很多北京媒体人都领教过。《北京晨报》一名回想说,她就曾数次接到《知音》杂志的,对方力邀她写一些明星八卦。

这位以忙为由加以谢绝,的还是接二连三打来。终究,向这位提问:你平时怎样上班呀?答:坐地铁。对方遂采取激将法:你怎样还坐地铁呀,我们稿费一个字一块钱,你给我们写稿,我们再给你编编,一个月怎样也能挣一万元。

但是,拼命追逐名人自然会付出代价。《知音》就曾数次因侵害作家、明星的名誉权被告上法庭。

听说知音传媒行将上市的消息,作家毕淑敏的第一反应是:这家严重侵害知识产权的杂志社,怎样还能上市呢?

毕淑敏极不宁愿地回忆起往事。2009年,《毕淑敏母子环游世界114天:眺望更高远的人生》在《知音》面世,署名为毕淑敏。这完全是一篇伪作,肆意捏造了我的口吻来攻击我的儿子。向来言语温婉的毕淑敏至今难掩气愤。

毕淑敏说,2009年,曾有人要采访她,让她谈谈自己和儿子的事情,儿子一直要求我不要在文章中触及他的情况,我说,如果你要采访,就去找我儿子。但毕淑敏的儿子没有接受采访,让这对母子感到震惊的是,关于母子俩的事居然变成了铅字,印在《知音》杂志上。更让人没法忍耐的是,文章乃至把毕淑敏儿子的单位公之于众,很多接踵而至,让孩子没法上班。

毕淑敏选择了法律维权。我1纸诉状将《知音》告到了海淀区法院知识产权庭,2009年11月,法院判《知音》3个月内公然道歉,并赔偿我10.1万元精神损失费。但《知音》杂志并未在3个月内发表道歉声明,而是拖了14个月,所谓的道歉声明也出乎意料,那只是一块口香糖那末大的道歉声明。

时至今日,毕淑敏仍然认为,《知音》杂志缺少道德底线,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作家的尊严,缺少对作家的最少尊重。

使人质疑的公信力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知音》为逢迎大众文化消费、猛追名人的时候,却忘记了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的本身。《知音》的这类做法还在社会上引发了关于媒体公信力的讨论,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党委书记张颖就曾表示,媒体掌握着公共话语权,消息一旦发布,就会使很多人相信,所以,媒体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才有公信力。

但是,关于《知音》的公信力,在读者中却有不同的、乃至对峙的看法。其中信赖者有之,怀疑者有之,更有人从信赖者演变为怀疑者或反对者。

在采访中发现,有的读者对《知音》的信赖乃至保持了长达数十年。女读者张华清说:十几年来,我一直都很喜欢《知音》杂志,这里面的故事教会我很多,也让我了解社会上的很多现象,让我学会了保护自己,善待他人。

也有读者表现出对《知音》的执著依赖,乃至有读者认为自己的故事震天动地,想通过贴吧寻觅《知音》作者。山西省寿阳县的王俊仁在贴吧中说:我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真实的写作题材,但我接触的很少,想拜托您引荐或介绍一些朋友,把我的故事发表在《知音》上。

根据王俊仁公布的,找到了他。我今年57岁了,在我们县城最大的汽配中心当工人。王俊仁在里表达了他对《知音》的信任,这家杂志社敢说话,我看了十五6年了,哭很多了。

王俊仁说,汽车上广泛使用的指导倒车镜是他发明的,1998年就申请了专利。为了弄专利发明,我生活相当困难,2000年前后几近倾家荡产,我的故事太感人、太曲折了,读者看了一定会落泪!

有意思的是,就在王俊仁寻觅《知音》作者的同时,曾和他一样,同是《知音》忠实读者的王燕琴,却在互联的召唤下,抛弃《知音》已达三四年之久。

王燕琴是王俊白癜风原因仁的女儿,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在在山西太原卖服装。10几年前,传媒还不发达,消息闭塞,我从来没有质疑过它的真假,尤其是明星的故事,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但现在知道的多了,就觉得当年太傻了,甚么都相信。

王燕琴明确表示:我们家三四年前就不订《知音》了,那时家里可以上了,上明星的事儿多了,比《知音》好看多了。

也有一些读者对《知音》的公信力产生了怀疑。读者赵伦满腹狐疑地说:《知音》看起来是1本无所不知的杂志,人家在家里说的悄悄话,和爱人做的私密事,凶杀案件的点点滴滴它都可以描写得丝丝入扣,连当事人所说的话都知道。他戏称道,难道当时《知音》的们就在旁边?

更多的读者却是由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岁月的流逝,转变了态度。一名读者说:我还是上初中时读过《知音》,现在再也不会看了。他没有掩盖自己对《知音》的不屑,光看封面标题就令人大倒胃口,像《妈妈啼血声声唤,空姐沉睡5年就要起飞》、《恩人变成死刑犯,为你把根留住善恶两重天》等等。这类标题实在过于煽情,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讲,大抵是一笑置之,根本不会浪费时间看这类无聊的杂志。

上市后能否提升

杂志品位

《知音》杂志屡屡对簿公堂,知音体引发社会争议,《知音》公信力遭到质疑,但与此同时,知音传媒团体却将成为国内首家登陆A股的期刊传媒类公司,这在中国期刊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据知音传媒团体相干负责人介绍,目前知音传媒正处于初审阶段,不久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我本人其实对《知音》杂志有所保存,乃至是不太喜欢的。但是认同其开辟市场的观点。由于看一个杂志,首先要看其定位与发行,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察员夏天说,《知音》之所以几十年来保持高发行量,与其鲜明的草根文化消费特点是分不开的。对此,《知音》杂志创办人胡勋璧从不讳言。据公然报导,胡勋璧高中毕业,没有上过大学,他直言自己就是农民的儿子,就是草根。正由于定位准确,《知音》在普通大众文化消费市场上一直优势突出。

夏天还认为,《知音》突起的背景是许多期刊主动放弃农村读者市场,转而瞄准城市高端读者市场。中国传媒期刊常常盯着城市的高端精英读者市场,由于发行工作容易,这类期刊大多在一线城市,发行本钱较低。另外,很多传媒都靠广告来获得最大收入,而这些时尚杂志常常容易取得广告投放。

但一条捷径走的人多了,也就不再是一条捷径了,照样也会拥堵。现在我们看到的恰恰就是这样的状态。夏天说,正由于时尚杂志过于强调阳春白雪,以致造成了曲高和寡的为难地步,这类杂志的发行量都不太高。

而《知音》和《故事会》、《读者》类似,看似在走一条传统线路,这是一条占据2三线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读者群的线路,他们关注的是其他期刊不太关注的市场。夏天认为,《知音》市场份额的积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他们发现市场空间后,做了几十年,才到达如今的范围。如果我们现在再去仿效他们的话,代价会很大,乃至是没法复制的。

夏天总结道,中国十几亿人口中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市民,其浏览需求长期以来被有一定精神洁癖的传媒期刊忽视了,而《知音》找到了这个空白。

尽管如此,一些市场分析专家仍呼吁《知音》需要在内容和品格上提升。《知音》几十年不变,一方面是为了逢迎读者的口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日子过得太舒服了,希望它上市后,在取得强大资本支持后,让杂志有新的变化。夏天说。

北京大学教授、社会学家夏学銮也认为:就中国现阶段来讲,还存在城乡差别大的现象,《知音》具有2三线城市和农村读者群的庞大资源,应当利用好这个丰富资源,更多地负起媒体的社会。他认为,《知音》不能仅靠虚假信息赢得眼球,不能只靠煽情内容吸引读者,应当提高文化品位、文化档次,引领读者的文化消费品味,真正成为1本宏扬健康向上文化、高品位的杂志。

随着浏览资源的丰富和获得渠道的便利,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读者将不断成熟,不断成长,媒体也需要伴随读者一起提升。中国出版研究院运用理论研究室主任徐升国认为,大众期刊如果不进行内容提升,品牌升级,也会愈来愈边缘化,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就会逐步下降。

链接

知音的前世今生

据公然数据显示,知音杂志社1985年靠湖北省妇联拨付的3万元开办经费起家,当年《知音》的发行量即达40万份。27年过去了,如今知音杂志社已靠资本运作,成长为知音传媒团体,总资产近9亿元、净资产6亿元,2011年实现净利润1亿元。从1999年开始,《知音》实行税后千字千元稿酬的约稿机制,更是让同行艳羡。

另据公然数据显示,该团体的核心产业《知音》杂志月发行量号称到达600余万份,居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5位、全国各类杂志排名第2位,发行量仅次于国内知名文摘性杂志《读者》。目前,知音传媒团体已有《知音》、《知音漫客》、《知音海外版》、《知音励志版》、《漫客小说绘》、《漫客星期天》等9种期刊、2份报纸和一个情感站。

业内专家认为,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品牌经营收入是目前期刊媒体重要的收入模式,在这方面,知音团体无疑是成功的。《中国图书商报传媒周刊》主编马雪芬认为,对知音团体来讲,可能近5年乃至10年的重要任务都在扩大广告收入和品牌经营收入。知音传媒团体创办的漫画杂志《知音漫客》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就是品牌延伸的结果。她认为,现代期刊媒体要做的应该是提高品牌的附加价值,而不是停留在发行收入的单一模式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sbj/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