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周末少不了朋友間的聚會,家長們往往坐在一起聊天,孩子們卻窩在一個角落裡圍著幾部手機默默無聲的玩著,這可能是時下朋友間聚會最常見的一種模式。平日里打打鬧鬧叫嚷著的孩子們因為有了手機一下安靜了,難得清靜的家長們對此也不太在意。然而事情不像我們想的這麼簡單,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將“遊戲成癮”寫進疾病種類檔案”國際疾病分類”(ICD-11),這意味著玩遊戲上癮是精神病一種,要治!
(照片來源網絡)
“遊戲成癮”首次被世界級權威機構劃歸為精神疾病,這引起了社會各界尤其是遊戲玩家的關注。熱衷玩兒遊戲就是有病嗎?這肯定太過絕對了。
遊戲障礙是指一個人反复地或者持續不斷地打遊戲。不論是簡單遊戲還是複雜的網絡遊戲。世衛在今天公佈的”國際疾病分類”裡,將游戲障礙疾病規定了3項”條件”:第一,在玩遊戲的頻率和每次的時間上失控,玩遊戲勝過一切;第二,玩遊戲的重要程度高於其他興趣愛好和日常生活;第三,從個人,家庭,社會,教育或職業等方面都受困,甚至出現睡眠模式紊亂,如飲食問題,如體力活動不足等等。
回想下,你的家人朋友是不是有人控制不住玩遊戲,甚至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不社交?被學校談話,公司解僱也,人家關係瀕臨破裂都不在乎,甚至年齡較小的孩子因為不給玩遊戲就變得脾氣暴躁,這些按照今天的劃分已經算基本病症。
(照片來源網絡)
一旦談到上癮,我們第一個容易想到毒品,酒精等,其實行為成癮和物質成癮在症狀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二者都存在渴求、耐受和戒斷症狀,也都可以引起人們內心的苦惱以及社會功能的受損,腦影像的研究也提示了遊戲成癮和物質成癮的類似腦機制。如果還覺得抽象的話,福布斯建議我們可以利用人們檢測酒精含量的問題來進行自我診斷,只要把“酒精”換成“遊戲”就可以了。如果你很認同以下四個問題,那就說明你可能也存在“遊戲障礙”了,應當採取適當措施了:
1.你是否感覺你應該少玩一下了?2.當人們批評你太過沉迷時,你是否很生氣?3.你是否因為自己打遊戲而感到後悔或是內疚?4.早晨醒來,打遊戲是不是你腦海中想到的第一件事?
看到這幾個問題,我們可能會意識到遊戲上癮的人其實內心是存在歉疚感的,甚至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者說遊戲本身對他沒有那麼大的魅力,但是一旦進入遊戲就陷入了這種自我無法控制的情況。令人擔憂的是年輕人更容易進入陷阱,特別是現在這個趨勢正在逐漸低齡化。血淋淋的案件也擺在我們面前,年2月19日,弗州男子BrianC.Vigneault一邊玩電腦遊戲“坦克世界”,一邊在網上在線直播他玩的過程。他連續玩了22個小時之後,起身想出去買包香煙,結果猝死在家中,再無法回到遊戲桌前。中國廣東省一名30歲左右的男子在連續玩遊戲3天后忽然昏倒在電腦前,經搶救無效死亡。四川的一位17歲的少年可以說是“病得不輕”,他竟然為了玩遊戲而搶劫。最可怕的是,他被警察抓住的時候居然還惦記著自己的遊戲,“等我把遊戲退了!”
(照片來源網絡)
年,台灣一名中學生不間斷地玩《黑暗破壞神III》40個小時後,告別人世。當然這是個別的案件,但是一些家長已經感受到了遊戲在日常生活中帶給孩子們的影響,一個孩童慢慢長大卻對遊戲越來越依賴,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醫生不得不發出警告呼籲,希望人們能意識到問題特別是要保護青少年。
年,精神科醫生伊万·戈登伯格在一個心理學論壇上提出“網絡成癮”這個名詞,並製定了“手指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作出敲打鍵盤的動作”等7條診斷標準。從那時起,針對網癮是不是病的爭議就從未停止,上癮是一種病還是一種惡習?因為這背後不止是學術問題,也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家長和臨床醫生作為支持派希望醫學給出合理的標準,減少青少年沈迷於遊戲的風險。但是很多學者認為這個領域的研究還不成熟,過早把遊戲障礙列為精神疾病可能帶來很多負面影響。這就好像說每個人可能都對某些東西痴迷上癮,如果一定要界定會發現很多人都有成癮症,是不是要治?另外,很多研究提示,存在遊戲成癮問題的人往往合併其他問題,比如抑鬱、焦慮、社交障礙、注意力缺陷障礙等等。專家學者認為臨床數據無法證明是遊戲障礙導致了其他精神心理問題,還是遊戲障礙只是一種心理問題的表現,而不是單獨的疾病。這個說法看似繞口,其實就是一個想證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無解問題。
(照片來源網絡)
就在世界衛生組織今天將游戲上癮“定罪”的同時,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也公佈了美國高中生健康狀況的最新情況。這份報告的數據顯示美國青少年嗑藥以及發生未成年性行為都呈現下滑趨勢,可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患上了抑鬱。至年間,被調查的高中學生中發生過性行為的比例從47.8%下降到39.5%,並且數字顯示他們有四個或更多的性伴侶的比例下降至9.7%,是歷史低點;非法嗑藥的比例從22.6%下降到14%。看到這些數據,教育工作者似乎看到了一絲欣慰,但是年輕人“感到悲傷或絕望”的比例卻上升到了31.5%,在過去的十年裡增長了三分之一,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據,相當於每三個孩子就有一人存在心裡問題。CDC無法給我們一個明確的說法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想不開?但是看看今天我們生活的環境,校園槍手越來越多,校園欺凌也越來越過分,網絡時代年輕人可以獲得任何他們想要的信息,網絡欺凌,遊戲成癮和社交媒體爆炸量的信息傳播,很難讓一張白紙的青少年可以自由的生活。
雖然世衛對於“網絡成癮”給與了嚴格定義,但是目前為止依舊缺乏統一的治療方案,這雖然讓後面的診斷工作更好推進,但是是不是會造成過分治療,我們對此也持觀望態度。年10月,在中國山東曾經有這麼一則新聞卻轟動全國,一家號稱治療網癮的山東科技防衛專修學校存在毆打學生、關禁閉、逼迫學生喝下拖把擰出的水等體罰行為。而這件事情的導火線是16歲的陳欣然,被父母送到該學校進行行為矯治。4個月後返回家中,陳欣然非但沒有出現父母預期的轉變,還在一次爭吵中用刀紮傷父親。父親搬離家中後,她將母親囚禁在家里長達8天,並且用膠布和布條把母親捆綁起來。事後的屍檢表明,母親胃裡空無一物。陳欣然此前曾在網絡多次發帖,稱在山東科技防衛專修學院受到的虐待讓她怨恨父母。可見學校對所有學生“網絡成癮”的治療軍事化的“一刀切”不但無法治愈反而是更大的傷害。
紀錄片《網癮》中的一個青少年(劇照)
這些極端的做法一直以來都是因為沒有準確的衡量尺度所造成的。一個愛玩遊戲的少年今天開始要被歸在精神疾病裡,這在我們傳統華人家庭中是思想上的一種改變。但是家長在接受客觀事實的同時也不要把家中捧著遊戲機的孩子直接貼上標籤,玩遊戲是人的天性,網絡遊戲充滿了新鮮多樣性,不能直接簡單將游戲與毒品劃上等號,畢竟生活中上癮的人是少數,只有當遊戲行為已經影響到基本生活,例如睡覺、吃飯、社交和教育,那才是成癮了。而且這種癮還會影響到精神層面,主宰思想和影響專注力。但是網絡成癮,特別是低齡化確實要引起全世界的關注。我想這也是世衛在爭議之下將網絡成癮劃分到疾病中的初衷。
(照片來源網絡)
ICD11正式公佈後,世衛組織會向全世界推廣,但他並沒有權力要求各個國家必須採納,推薦後各個國家會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什麼時候採納如何干預網絡成癮。就目前來看不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這塊都是個灰色地帶,也延伸出一個充滿灰色的產業鏈。下一步應該如何走,可能要看政府,醫療體系和中間利益者的博弈了。
想獲得更多的信息,請點擊關注金州資訊公眾號!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sbj/8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