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吃瓜的时候总是沉浸其中,欲罢不

欢迎光临每周一次·「现象学」沙龙导读??最近的瓜田吃完了吗?你在用微博吃瓜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在朋友圈或者推送或者朋友那里得知出现了惊天大瓜,必须赶过去吃一波,不然仿佛一个被世界遗弃的孩子。从热搜摸到第一只瓜,惊喜的发现十分的甜美。通过上万网友的评价和微博链接、转发、关键词快速挖掘到了新的瓜,收获第二第三第四只瓜。这时有人给你传来了一份长达页的pdf,有的地方命名为《瓜》,当年我翻看这份页pdf时,我清晰的记得它的名字叫《论文文献》。《论文文献》还没看过,新的瓜又不断出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交织的女权男权与社会讨论,让你如临大敌又甘之如饴。你享受转发哈哈哈哈,也爱在姐妹群里疯狂“!!!”和“???”直到你吃完所有的瓜,冷静一两天,下一个瓜又出现了。回顾一下上述行为,最开始设定诱人的目标——多方提供不可抗拒的积极反馈——让你毫不费力就感觉到进步——给予逐渐升级的挑战——营造未完成带来的紧张感——增加令人痴迷的社会互动。这套模型是美国心理学界亚当·奥尔特提出的「吃瓜模型」,不是,是互联网时代刷屏上瘾综合症。今天我们就来读这本书,美国学者亚当·奥尔特的《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希望以后每一次放下手机的你,是真的选择了放手。指南??如何使用本系列推送??一周一次的案例与理论库每周一次的「现象学」读书沙龙会从一个社会现象切入,讨论与该现象相关的新闻学、传播学、网络传播学相关的学科知识。大家可以对此现象进行类比延伸,这样所有类似的社会现象都有了一套可以为之应用和分析的理论。??一周读一本书思考一个问题:笔记怎么做,是上周很多同学看完推送后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本系列推送会分为「现象」、「书摘」和「知识点」三部分,那你的笔记也可以分为三部分。从现象出发思考社会,从理论出发反思课本,从书本出发拓宽视野,顺便积累答题彩虹屁和国外学者的观点:一举四得,美滋滋。??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读原书吗?有些同学在上一周的专栏结束后问我,是不是最好跟着把推荐的这本书读完?其实并不需要,因为在书籍的选择上我会尽量挑选一些浅显易懂的、理论价值不高但具有现实意义的书,这类书往往纵观全书也就几个核心的点,或者观点本身存在一些主观性与误差,总之不具备深入研读的价值。始终明白本专栏的目的是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思考问题的视角,不评判,不定义,只理解。本次书籍介绍??「现象」:你有过上瘾的感觉吗?无时无刻盯着手机,十分钟不摸手机浑身难受;不断刷朋友圈,即使在一些不那么合适的场合;通宵追看电视剧集,为脆皮鸭真情实感的流泪?没日没夜打游戏,觉得下一把自己一定能吃鸡?无意识的滑动抖音,再抬头一个小时就过去了...这些,都是网络时代的「行为上瘾」。??「学科关联」:关键词——技术与影响:媒体是如何巧妙的诱使人们停留更长的时间?技术是如何建构人们的感知?我们为何会对媒体依赖甚至上瘾?

行为上瘾是什么?诱人上瘾的体验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如何远离行为上瘾?如何用行为上瘾做些好事?这是这本书的四大核心内容,也是这本书的论述逻辑。

给大家简单整理一下这本书的脉络,真的很简单,一看就懂的那种,因为这个学者就很爱说人话。

书摘·探讨

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人,仿佛遵守着毒品交易的头号规则:自己绝不能上瘾。

一个疑问:人工智能的制作者,会不会爱上人工智能?

技术在道德上没有好坏之分,除非企业按大众消费的方式来塑造它。

技术道德观的另一种解读,结合传播学教程,很有趣。

行为上瘾即“当一种行为此刻带来的奖励最终因为其破坏性后果而抵消,才叫行为上瘾。”

比如吃瓜的快感与当日学习计划没完成的懊恼

行为上瘾由6种要素构成:可望而不可即的诱人目标;无法抵挡、无法预知的积极反馈;渐进式进步和改善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困难的任务;需要解决却又暂未解决的紧张感;强大的社会联系。

本书最核心内容

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可卡因。人们上了瘾。我们体验到了戒断反应。我们受这种毒品的极大驱动,只要来上一发,就能引发真正特别的反应。我说的是点赞。

太精辟了,来自一个朋友圈表演者的切身体会。

在社交媒体中,做作的照片、剪辑过的视频竞相抢夺排名。这是一套基于社会认可、点赞、肯定、浏览次数、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ysbj/89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