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经典名方首之七。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者。
歌诀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又和阴。
组成
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
用量
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方义
此方所治之痞,是小柴胡汤误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所致。治疗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为主。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故为痞证。脾气主升,肝气主降,升降失常,故见呕吐,肠鸣下利。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故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邪热消痞,故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配伍特点
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运用
本方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临床应用以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湿热蕴结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
禁忌
本方主治虚实互结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附注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证为上热下寒,上热则欲呕,下寒则腹痛,故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桂枝温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参、草、枣补虚缓急。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则腹痛呕吐自愈。
综上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旨不变,而其主治却各有侧重。正如王旭高所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至于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则治上热下寒的腹痛欲呕之证。由此可见,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必先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
重要文献摘要
1.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变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根据《伤寒论》条文,总结出半夏泻心汤应用指征十六言:胸脘痞满,纳呆气逆,苔腻舌红,脉象弦滑。具体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或痞满,隐痛,或呃逆,嗳气,或反酸,胃灼热;舌苔腻,或白腻,或黄腻,舌质黯红;脉象弦滑,或有数象。常用于慢性胃炎、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半夏泻心汤的作用机制在于:寒热互用以除湿热,辛开苦降以序升降,补泻同施以扶正祛邪,总结出临床应用18法,供参考。
1.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或肉桂)、主治慢性胃炎伴有反酸、呕恶者,方中黄连与吴茱萸(3克)配伍,为左金丸,有抑肝和胃制酸之功效。具体应用时,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为2:1。若改为肉桂(3克),与黄连相伍,为交泰丸,有交通心肾、清心安神之效。应用时,黄连与肉桂的用量比例亦为2:1。如果是少年,吃东西不消化,还可加6克胡黄连,以助消除积滞。
2.半夏泻心汤加夏枯草主治慢性胃炎伴有头痛、失眠者,方中半夏与夏枯草(12克)为对药,半夏五月而生,夏枯草五月而枯,阴阳交替,引阳入阴,颇宜失眠症,夏枯草还可解肝经郁热之头痛。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此基础上加入珍珠母,以入肝安魂,用于多种肝病所致之顽固性失眠。
3.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三味藿香三味,即藿香10克,佩兰10克,砂仁6克(后下),此三味均有芳香气味,具有醒脾开胃、化湿进食之功。合用之,主治湿浊中阻,阻遏纳运,五谷不馨,口腻而黏,或时有黏沫吐出,舌苔细腻。具体应用时,藿香三味以后下为宜,特别是砂仁不宜久煎,煎煮几分钟即可。
4.半夏泻心汤加四神丸四神丸,即补骨脂16克,肉豆蔻8克,五味子4克,吴茱萸4克。与半夏泻心汤合用,主治慢性胃肠炎,湿热中阻,寒湿下注,上见痞满,下见泄泻,并见腹部隐隐作痛,舌苔白腻而滑。具有清上温下、除寒止泻之功。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有作酸之虞。
5.半夏泻心汤加木香、九香虫取木香、九香虫各6克,木香可以醒脾祛湿,九香虫善于散郁止痛,两味配伍,又有通络开窍之效,有人以此代替麝香,用于脑中风,也是经验一得。此两味加入半夏泻心汤中,主治湿热中阻,胃气不降,郁而作痛者,亦可用于痰湿阻络之中风后遗症,症见语言謇涩、神志蒙昧者。
6.半夏泻心汤加三花即厚朴花10克,代代花10克,佛手花10克(均宜后下),三花具有辛香开胃、健脾化湿的功效。主治慢性胃炎,湿热阻中,气机不利,引起胃脘不舒,时时胀满,尤以午后为甚,或伴有呃逆,舌面有淡白腻苔,脉象沉滞者。
7.半夏泻心汤加防风、荜茇防风各10克,此二味具有整肠、理气、除腐、化浊之功效,对于腹部痞满,矢气频频者,乃为对应之举。与半夏泻心汤合用,主治慢性胃肠炎,伴有腹部气机不舒,时有肠鸣,口气秽浊,或矢气多,大便不通畅。
8.半夏泻心汤加鸡矢藤、鸡内金、取鸡内金10克,鸡矢藤10克,鸡内金消食化积力强,鸡矢藤药性和缓,有明显的健脾和胃功效,主治慢性胃炎之纳呆食积者,特别宜于小儿和老人消化不良者,二味合用,既可增进食欲,又可健脾消积,配入半夏泻心汤中,能明显提高消食运化功效。
9.半夏泻心汤加三芽即加生麦芽15克,谷芽15克,稻芽10克,三芽具有疏肝健脾、开胃进食之功效。合用之,对于肝郁克脾(胃),肝脾俱郁之证候,如见胃脘及两胁胀满,进食后呃逆频频,口淡乏味,精神疲惫者,多有疗效。
10.半夏泻心汤加乌贝散乌贝散由海螵蛸(乌贼骨)15克,贝母10克二味组成,具有燥湿制酸之作用,是医家常用的健胃制酸剂。两方合用,对于消化性溃疡之胃灼热、吞酸、胃脘隐痛,或口中泛泛流涎者,常能收到“覆杯”之效。
11.半夏泻心汤加百部、黄芩取百部15克,黄芩10克,此为清热止咳对药,具有清而不寒、止而不塞的功效。加入半夏泻心汤中,主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咳嗽是本病最常见的食管外症状之一,常被人忽视,而主症为胃灼热、反酸及胸痛、恶心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
12.半夏泻心汤加丹参、赤芍、降香、取丹参15克,赤芍10克,降香10克,此三味为“小冠心二号”方,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用于“心胃同病”者,即患慢性胃炎伴有心肌缺血者,常伴有胸闷、胃痞、舌质黯淡、时时呃逆。此时,必须“心胃同治”,取半夏泻心汤和解胃气,“小冠心二号”通心之络脉,气机升降有序,心脉通畅无阻,心胃自然各得其安。
13.半夏泻心汤加封髓丹封髓丹即砂仁8克(后下),黄柏8克,甘草10克,原为坚阴止遗而设,而蒲辅周先生用于口腔溃疡,效佳。我读其文,颇受启发,遂用于脾胃不和常犯口腔溃疡者,每获良效。但其舌苔必黄腻或白腻,两方合用,具有清热化湿、培土伏火之效,多发者可加川牛膝、淡干姜(或肉桂),以冀引火归原,阴阳平衡。
14.半夏泻心汤加牡丹皮、栀子取牡丹皮15克,栀子6克,加入半夏泻心汤中,主治由于脾胃湿热瘀积所引起的牙龈肿痛,或夜间睡眠时磨牙,咯咯作响。
牡丹皮清热散血分之瘀;栀子生用以清气分热郁,炒用以清血分热郁,临床随证选用。栀子用量宜小,以免苦寒太过伤及中气。
15.半夏泻心汤加枳术汤(丸)枳术丸由枳实10克,白术10克组成,是健胃消食之名方,枳实消积滞,白术补脾元,由张仲景所创,张洁古发挥。一缓一急,一补一消,与半夏泻心汤配伍,主治脾胃湿热,虚中夹积,胃脘痞满,食而不化之慢性胃病者。
16.半夏泻心汤加黄芪、三七粉黄芪15~30克,三七粉3克(冲服),加入半夏泻心汤中,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脘隐痛,吞酸,胃灼热,或有黑粪,身体日渐消瘦。黄芪补脾健胃,益气摄血,助血运行,为医治溃疡之要药:三七粉乃祛瘀血生新血之良品,冲服为宜,两味合用,可促使溃疡愈合。
17.半夏泻心汤加白术、杏仁、火麻仁生白术30克,炒杏仁10克,火麻仁15克,主治慢性结肠炎所致之便秘。生白术健脾促运化,杏仁降肺气以润肠,火麻仁润肠通便,其取效之妙在于生白术用量,一般成年人须30克或更多,顽固便秘者,可用60克或90克。血压、血脂偏高者,可加生决明子30克,其效更佳。
18.半夏泻心汤加扁鹊三豆饮三豆饮由白扁豆30克,赤小豆30克,绿豆30克,金银花15克组成,有利湿、清热、解毒的作用,是治疗皮肤痤疮、青春痘之主方。两方合用,对于脾胃湿热引起的胃脘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偏腻,伴有面部生痘、生疮、生斑者,是首选的复合方剂。
药理作用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君药半夏加热炮制的各种制剂可抑制呕吐中枢而具有一定的镇吐作用;半夏可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液的游离酸度和总酸度,保护胃急性损伤并促进黏膜修复;半夏对肠管运动呈双相性,能显著增强肠输送能力,促进肠运动,又能抑制乙酰胆碱、组胺、BaCl2引起的肠收缩。臣药黄芩能抑制回肠运动,并明显拮抗乙酰胆碱所致回肠痉挛,使回肠紧张性降低,收缩幅度变小。臣药黄连及其所含小檗碱对实验性胃溃疡有抑制作用,抑制胃酸分泌,对应激性溃疡也有显著抑制效果;其对胃肠平滑肌高浓度时有抗胆碱作用而具解痉效果,低浓度则兴奋肠管引起痉挛;另外,对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分泌亢进、腹泻及死亡,小檗碱均有对抗作用,并且能对抗霍乱肠毒素所致炎症及肠绒毛水肿;黄连对幽门螺旋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是其治疗胃炎、胃溃疡的关键所在。佐药人参对多种实验性胃溃疡有抑制作用。干姜则有明显的镇吐和健胃效果。干姜甲醇提取物能抑制胃酸分泌,具有抗溃疡作用,并能推进肠管运动。使药甘草具有抗溃疡作用,甘草水提取物能增加胃黏膜细胞的“己糖胺”成分及促进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保护胃黏膜不受损伤;能吸附胃酸,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的活性,促进黏液的分泌和延长胃上皮细胞的生存时间,促进胃黏膜再生;甘草所含FM和异甘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有罂粟碱样特异性解痉能力。
对肝胆功能的影响
君药半夏所含外源性凝聚素可以凝集人肝肿瘤细胞,半夏5mg/kg以上剂量对小鼠肝脏酪氨酸转氨酶活性有诱导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半夏所含葡萄糖醛酸衍生物对士的宁和乙酰胆碱有解毒作用。臣药黄芩煎剂可促进胆汁分泌,黄芩茎叶黄酮能明显增加肝匀浆GSH-Px活性,降低LPO含量,对NADPH-ADP引起的肝脂质过氧化有明显抑制作用,并有显著的保肝作用,能抑制血清ALT、AST升高;黄芩素及黄芩苷均能显著降低肝组织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浓度;汉黄芩还能显著降低血清ALT、游离脂肪酸及TG。黄连所含小檗碱能促进胆汁中结合胆红素排泄,该药灌胃后可使胆汁在1.5小时内排泄增加2倍。佐药人参所含人参皂苷R0及齐墩果酸对急性肝损伤有抑制作用。大枣含有蛋白质、糖类、黏液质、维生素C、维生素P、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对肝脏有营养及保护作用。甘草酸类化合物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其所含甘草甜素可明显减轻肝细胞坏死和脂变,并能减轻肝组织间质性炎症,抑制肝纤维再生,从而降低肝硬化的发生率;同时甘草酸直接抑制引起肝细胞损害的磷脂酶A2的作用,因而抑制ALT、AST释放到细胞外。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药半夏有抗皮肤真菌作用。臣药黄连具有广谱抗病原作用,能显著抑制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和多型痢疾杆菌的生长,特别对幽门螺旋杆菌有高度抑制作用;对枯草杆菌、肺炎杆菌、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大肠杆菌、变性杆菌、伤寒杆菌等也有抑制作用,有报道其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其所含小檗碱抗痢疾杆菌作用强度与磺胺相似,黄连复方的抗菌作用一般有所增强,并可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同时黄连及小檗碱对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病毒、皮肤真菌、阿米巴原虫、沙眼衣原体、滴虫、热带利什曼原虫、锥形虫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小檗碱还有抗细菌内毒素作用,同时能消除大肠杆菌耐药质粒。黄芩的多种制剂同样具有显著而广谱的抗生作用,除对上述部分病原有抑制作用外还对结核杆菌、钩端螺旋体、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对阿米巴原虫、流感病毒、鼻病毒等也有抑制作用;还能消除大肠杆菌耐药质粒,黄芩苷还有抗内毒素作用,减轻内毒素对细胞膜的损伤作用。干姜所含姜酮、姜辣醇对上述部分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姜辣素还有显著灭螺和抗血吸虫作用。甘草对上述部分细菌、原虫都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甘草还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尤其是对单纯疱疹病毒、艾滋病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甘草多糖对水疱口炎病毒、I型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有抑制作用;甘草酸抗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能力强;甘草酸单胺能灭活HIV;甘草甜素除上述病毒抑制外还可抑制肝炎病毒。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君药半夏所含多糖有较强的网状内皮系统激活活力。臣药黄芩对多型变态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Ⅰ型变态反应作用较强,能明显抑制抗原刺激所致的过敏性肠管收缩;黄芩素有一定抗组胺作用,减少化学介质的释放;黄芩所含黄酮能显著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稳定细胞膜,减少炎症介质释放,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抑制PGE2的合成;黄连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激活巨噬细胞出现方向趋化移动、到达补体活性部位而呈趋化因子样作用。佐药人参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广泛的影响,其主要成分是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不仅对正常动物,而且对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也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中人参多糖可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在体内可诱生肿瘤坏死因子,具有抗肿瘤作用;人参皂苷可促进T、B淋巴细胞致分裂原刺激的淋转反应,对脾脏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人参花皂苷对网状内皮系统有促进作用,增加血清特异性抗体IgA、IgG、IgM的浓度;同时人参的药理活性常因机体状态不同而呈双相作用,因此认为人参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大枣提取液在抗Ⅰ型变态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大枣粗多糖具有明显抗补体活性;大枣多糖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溶血素和溶血空斑,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分解。甘草及其成分对机体免疫功能作用复杂,甘草多糖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及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甘草甜素能增强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能力,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甘草次酸能升高淋巴细胞比率;β-甘草次酸是人体补体经典途径的抑制剂;甘草Lx能降低抗原量,抑制抗体形成,防治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对心脏、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半夏煎剂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可增加冠脉血流。臣药黄芩多种制剂及多种给药途径均显示显著的降压作用,可能与直接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刺激血管感受器或直接扩张血管有关。黄芩苷可显著升高缺血再灌注组织的SOD及GSH-Px的活性,降低MDA含量,对抗脂质过氧化,对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黄芩还可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黄芩素及黄芩苷可抑制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转变,对内毒素诱发的DIC又可防止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的减少。黄连所含小檗碱具有明确的降压作用,而且剂量加大降压作用强度及持续时间也随之增加,重复给药无快速耐受现象,降压时未见心脏抑制;其降压机制有多种途径,如直接扩张血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抗肾上腺素、抑制多种升压反射、抗胆碱酯酶等;其所含巴马亭、药根碱、木兰花碱等均具有降压效应;小檗碱还具有降低心肌自律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抑制心肌快Na+内流及Ca2+通道阻滞等作用,因而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同时小檗碱增加心肌内Ca2+浓度而且有正性肌力作用,但剂量过大可能抑制心肌;小檗碱抑制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脉血流量,因而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效果,改善梗死后衰竭的心室功能;小檗碱还有降血脂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抑制血小板聚集与升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及Ca2+拮抗作用有关。干姜的乙醇提取液可直接兴奋心脏,对血管运动中枢有兴奋作用;干姜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对缺血缺糖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对血压有先降低再升高而后持续性下降三相作用,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延长凝血活酶时间。佐药人参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使细胞内Na+增加,促进Na+-Ca2+交换,使Ca2+内流增加以及促进儿茶酚胺释放,因而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大心输出量,增加冠脉血流,减慢心率和抗心律失常;人参对血压呈双相调节作用,小剂量升血压,大剂量降血压,既可使高血压病人血压降低,又可使低血压及休克病人血压回升,同时,对多种原因引起的休克有防治作用;人参可降低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合力,向组织释放更多的氧,因而具有抗缺氧和保护心肌作用;对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人参有保护作用;人参还能抑制动脉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并能促进造血功能;同时人参还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人参的药理活性常因机体机能状态不同而呈双相作用,因此认为人参是具有“适应原”作用的典型代表药。甘草黄酮等提取物对多种原因引起心律失常有拮抗作用,甘草次酸有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的激动剂样作用,能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同时甘草有降血脂、抗动脉硬化作用,甘草中黄酮及异甘草素均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综上所述,该方剂各味中药大多能改善血流循环和血流变状态,半夏等对心脏的轻度抑制可被人参等药的强心作用所拮抗,其双相调节功能可使心脏、循环、血流变状态达到最佳状态。
解热、抗炎、抗氧化作用
臣药黄芩所含黄芩素、黄芩苷通过多个环节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释放,抑制PGE及白三烯生成,从而对炎性水肿、肉芽组织增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等有抑制作用;同时对羟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有显著的清除作用,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臣药干姜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对炎症的渗出、水肿及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抑制作用。黄连同样具有抗炎和解热作用,黄连所含的小檗碱可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降低炎性组织PGE2含量,清除羟基,抗氧化损伤,对炎性的水肿、渗出、肉芽组织增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佐药人参皂苷R0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甘草具有保泰松或氢化可的松样的抗炎作用,对炎症的Ⅰ、Ⅱ、Ⅲ期均有抑制作用;对免疫性炎症可通过抑制纤溶系统的活化,降低血清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促进作用,以及抑制细胞膜通透性的亢进3个环节而发挥抗炎作用;同时甘草有清除超氧阴离子及羟自由基抗氧化损伤作用。大枣可明显提高血中SOD及CAT活力,降低脑及肝匀浆中LPO含量,大枣多糖有较强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君药半夏煎剂有催眠作用,并能增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同时,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有轻度兴奋作用。臣药黄芩可抑制阳性条件反射,改善阴性条件反射,加强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口服黄芩煎剂可明显增强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麻醉效果,从而具有解热、镇静作用;黄芩苷可显著缩小缺血再灌注脑梗死面积。黄连所含小檗碱有中枢镇静作用,所含药根碱可减少自发性活动、延长戊巴比妥钠所致睡眠时间,呈中枢镇静作用;四氢小檗碱、四氢黄连碱、四氢巴马亭较易通过血脑屏障而表现较强的中枢抑制活性;小檗碱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同时升高缺血脑组织中SOD、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抑制神经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升高。干姜具有镇静、镇痛、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作用。人参能促进脑内RNA及蛋白质合成,促进脑内神经递质ACW的合成与释放,提高脑内DA、NA的含量,促进脑神经细胞发育,增加脑重及大脑皮质的厚度,增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上层的突触数目,提高海马区神经元的功能;保护神经细胞,降低神经细胞死亡率;增加工作效率,改善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对中枢神经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行调节,使二者趋于平衡;同时人参还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促进皮质激素的分泌;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促进性激素分泌;还能促进甲状腺功能,刺激胰岛释放胰岛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方剂对中枢有一致性镇静、镇痛等作用,对大脑有保护作用,同时促进大脑功能,调节神经活动。更重要的是该方剂中的人参、甘草、干姜、半夏4味药均能促进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从而发挥抗炎、解热等功能,通过“允许”作用协调其他神经、内分泌激素发挥作用,使机体功能活动恢复平衡。这些作用有利于神经性胃炎等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所致疾病的治疗。
历史沿革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汤洗七次.二钱),人参(去芦)、甘草(炙)、干姜(炮)、黄芩,各一钱半。黄连(一钱)。
治心下痞满而不痛干呕者。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
半夏12克(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
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主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者。
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毫升,去滓,再煎取毫升,分二次温服。
方中半夏和胃降逆,消痞散结为君;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清泄里热为臣;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和中补虚为佐。凡因寒热互结于心下,胃气不和,见证如上所述者,均可用之。
《伤寒论》
经典名方中的品名主要依照《中国药典》版中的品名作为法定依据,品名前无前缀的视为生品,但经典名方出处原著总论部分有相关炮制方法限定的,则根据总论所指炮制方法进行考证,品名前有前缀的则为其炮制规格要求?
1)古代炮制方法与《中国药典》收载炮制规格基本一致的按现行炮制规格选取?经典名方中药物无明确炮制要求的,多为生品切制加工后入药,这类与今生品基本一致的则选取生品,如未明确注明炮制要求的黄芩?当归?川芎等?
部分经典名方中在药物后注明要求的为今药材产地加工范畴,且处理后与今生品基本一致的也以现行炮制规格选取,如宋代《严氏济生方》中的实脾饮,方中药物茯苓明确要求“去皮”,该方法现行管理划归为产地加工,在药材产区以按此加工成茯苓及茯苓皮,因此《严氏济生方》中的“去皮”茯苓与今《中国药典》的“茯苓”基本一致,即可按现行规格选取?
经典名方中有明确炮制要求,且其炮制方法与今基本一致的,也选取其炮制规格,如宋代《严氏济生方》中的实脾饮,方中药物厚朴的炮制有明确的要求“去皮,姜制,炒”,其方法与今《中国药典》的“姜厚朴”基本一致,因此选用具有国家标准的姜厚朴炮制规格;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心莲子饮中的黄芪原著明确要求为“蜜炙”,此炮制方法与今《中国药典》的“炙黄芪”基本一致,因此选用具有国家标准的炙黄芪炮制规格?诸如清经散中的白芍(酒炒)?清肝止淋汤中的当归(酒洗)均可选取今《中国药典》的“酒白芍”“酒当归”等?
2)古代炮制方法未被《中国药典》收载,但被地方炮制规范所载的,可参考地方炮制规格选取?经典名方中部分药材的炮制要求较为明确,但未被《中国药典》所收载的,但在地方炮制规范中有收载的,如清代《医宗金鉴》除湿胃苓汤中的白术明确要求“土炒”,而现行《中国药典》只收载有麸炒,且传统认为土炒与麸炒性味归经及功效不同,因此可参考地方标准所收载的炮制规格?
3)古代炮制方法与《中国药典》收载炮制规格名称一致,但炮制方法出现变迁而不一致且具有较长应用历史的,可按现行炮制规格选取?如炙甘草中的“炙”早期是指“水蘸湿炙之”,查阅历代古籍发现,随着炮制技术的发展,从宋代已开始出现蜜炙,在明清时期已得到全面发展及应用,所以综合现代炮制方法及技术建议炮制规格为“炙甘草”?这类名称一致但内涵发生变迁,且已具有一定应用历史的炮制方法可根据处方年代选用后世所认可的炮制方法?
4)古代炮制方法在较长历史时期内已不再使用,结合历史演变,根据其炮制目的选取与其原方本意最接近的当前主流炮制方法进行选择?如明代《证治准绳》养胃汤中的苍术,原方明确其炮制方法为“以米泔浸洗”,其炮制目的是为了去其油,减少其燥性,与现代麸炒苍术的目的一致,且后世逐步以麸炒为主流,综合历代炮制方法演变,结合当前生产实践,建议炮制规格为“麸炒苍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zd/11597.html